唐诗中的锁意象

2019-06-18 08:27丁莹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唐诗锁具中华书局

丁莹

摘    要: 诗词中的锁意象具有独特凝练的审美内涵,是重要的具象型意象之一。唐代锁业发达,为金属锁的成熟时期。唐诗中锁意象类型丰富,意蕴深厚,是建构精彩纷呈的唐诗意境的重要手段。锁意象在唐代闺怨诗中大量使用,同时介入构建场景氛围等外部环境。其内涵既可实指封闭空间,又可虚指环境的隔绝及渲染气氛,虚实之间营造展现诗歌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内蕴。锁意象构建的氛围多为凄冷、孤寂的诗境,晚唐诗中运用较其他时期更频繁。

关键词: 唐诗    锁    意象

目前对于“所”意象的研究很少,相关论文除了刘伟生,赵文芳的《试析电影〈杀生〉中‘锁意象》①和慕宜君发表在安徽文学的《“金锁”是什么——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意象”之再解读》②以外没有涉及“锁”意象的论文,但是即使是这两篇文章,也没有论及诗歌中“锁”意象的研究。但是“锁”意象确实在诗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更具有时空转化的标志之一。本文分析“锁”意象在唐诗中出现发展的原因、“锁”意象具有的独特审美意义及运用特点三个主要内容。

一、唐代锁的形制及发展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在唐代,出现了“鎻”“鏁”“锁”三个字并用的现象③。有沿用“鎻”的,如韩愈《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岩洞幽深门尽鎻,不因丞相几人知?”④也有沿用“鏁”字的,如《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又定枷、杻、钳、鏁、杖、笞,皆有长短广狭之制。”唐代以后,“鏁”“鎻”两字逐步减少直到消失⑤。唐代《刑法志》中对“锁”字说得更清楚:“杻、校、键、锁,皆为长短广狭之制,且因短重用之。”⑥

唐代的经济相比较前人是最昌盛的时代,锁发展至唐朝在造型、材质和功用方面已相当成熟。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广泛应用。且锁在等级制度、婚姻礼俗中都得到运用。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精髓,对锁的运用广泛,形式多样,表达内涵丰富都与当时锁的形制和发展有关。

(一)锁业发达

锁具发展到唐代,已步入金属锁的成熟时期,由于加工手段和设备的完善,工艺已相当成熟,从已出土的唐代锁具来看,造型丰富且出色的锁具表明了唐代锁具已相当发达。诗人薛逢写给杜甫的诗:“千年管钥谁熔范,只自先天造化炉。”⑦感慨金属锁的鬼斧神工之妙。金属锁增加了锁的强度,在加工成型中又有良好的塑形功能。

(二)形制的多样化

唐代锁具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实现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文字造型锁等。按种类分为广锁、首饰锁等,广锁被广泛用于窗、门、柜等器物上。从具体造型来看,以动物锁最常见,且形制多样。唐代锁具发明家对鱼形挂钩锁情有独钟,大小不一,样式上有单鱼和双鱼,形态上有动有静,十分逼真。李商隐对它赞美:“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⑧此外,虾锁也颇为流行。为美化和装饰,在圆筒形锁体上加了箍,于是出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花色品种“虾尾锁”⑨,其内部结构与一般广锁相同,外观形状宛如一尾蜷曲的虾。琳琅满目的锁器样式,除实用和审美以外又被赋予了文学意义,为唐诗中的锁意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唐诗中锁意象的运用

善于借景抒情的文人,捕捉生活中景物与诗歌相结合,为诗歌添上亮丽的一笔。锁在唐朝的发展和流行,与唐诗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其中渊源耐人寻味。锁业成熟的唐代,不乏运用锁意象的诗,诗人巧妙地将锁的功能融合诗词创作中,形成独特的锁意象内涵。锁意象成为唐代文人们凝结精神的一个寄托,成为言语的一个指代,成为感情诉说传承相沿的既定对象,成为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意象。

(一)锁意象运用情况统计

据统计,锁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500多次,总计诗歌有500多首,可以说锁意象在全唐诗中占据一定的重要位置。锁最初作为具体器物出现,表示一个物体的名称,因具有掩藏、封闭的功能,更多的用作表示“關”的动词或与其他词相结合运用,在唐诗中运用频繁。具体指明为锁器的唐诗大约有50多首,如王仁裕《大散关》:“铁锁寨门扃白日,大张旗帜插青天。”⑩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11}王建《宫词》:“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人归。”{12}诗中均指锁具,用在门窗上等物体上用以关闭和防护作用。剩余外延意义丰富多样的锁占了大部分,虚化的锁意象表达的内涵更生动。例如杜牧的《赤壁》中有“铜雀春深锁二乔”{13},此处的“锁”是指“禁锢”;张籍《题故僧影堂》“香消云锁旧僧家”{14},这里的“锁”又别有新意了。

(二)锁意象使用的阶段特点

锁意象使用的阶段特点主要从唐朝的四个时期分析,初唐和盛唐为一类,中唐和晚唐为一类。

初盛唐:衬景为主。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处在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的时期,当时的锁器不管是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必不可少的物品,诗人在唐诗中用“锁”的意思,衬托环境氛围。宋之问《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15}。后句中的一个“锁”字便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的清幽和静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16}明灯错落、人潮涌动的元宵之际,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表现节日热闹欢快的场面。

中晚唐:重在抒情。与盛唐相比,中晚唐时期总是显得萧条、落寞,这时期的唐诗多是感慨时代变迁的感伤和抒发个人的情怀,诗人通过锁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杜牧《伤友人悼吹箫妓》:“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17}诗人自知寿不永年,艳质终究散去,“锁”字表达对风月的迷情。杜牧《寄远》:“只影随惊雁,单栖锁画笼。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18}以鸟喻人,“锁”表明雕笼深锁,难以逃离又无人怜惜的悲情。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诗人将锁与情相衬,把情感的表达推向内心深处。

三、唐诗中锁意象的审美内涵

锁意象在唐诗中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性,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意蕴,具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和情景交融的多重审美意蕴和价值。唐诗中的锁意象是诗人主观化、个性化的情感对于自然景物投射的结果。因此,从锁在唐诗中的文学意象及审美意蕴可以窥见唐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思维特征。

唐诗中的锁意象根据不同角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从实指看,展现封闭空间;从虚指看,表示环境的隔绝和气氛的渲染。

(一)实指封闭空间

此处的锁意象带有空间美感,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展现风格迥异的“锁”世界。锁意象构建与周围景物构成具有抒情意义的场景,从材质到样式、从人与自然景象……锁的本质正是将一个个零散的无生命的物象融合起来,形成带有“锁”特征的空间,从而构成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氛围的情感世界。在唐诗中展现两种风格:深锁与春愁;空寂与出尘。

1.深锁与春愁:宫词中的重要意象

前文指出唐诗中锁常与“宫”相结合,因锁能封锁物品,带有隔绝含义,与皇宫牢笼般的禁锢相呼应。宫词体现闺怨主题,锁意象将女子深处宫无法摆脱的困境形象地表达出来,既是被迫的无奈又是无限的哀伤。深锁与春愁紧密相连,是诗中重要的意象。在唐朝诗人中杜牧写这类风格的诗独具特色,最典型的便是《赤壁》中那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9}倘若当年的历史改变,那么大乔和小乔必然被关在铜雀台上,她们将成为“深闺怨妇”,“春深”品味起来带有风流之感,最后一句“锁”字凸显了金屋藏娇的味道。另外,他的《宫词二首》也颇有意境,“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20}。首句描写女性形态明媚娇艳颇为传神,巧用两个“锁”,一个多了些困惑,一个是“月明花落又黄昏”等不到宫门敞开的凄苦,被困于深宫之中的苦闷不言而喻。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21}“新妆宜面下朱楼”描写女子娇容明艳直接,并且顺带点出主人公的心情,女主人公精心梳洗装扮一番,匆忙走下楼。“宜面”二字,描写出容颜与脂粉十分适宜,让人有一种匀称协调的美感,这点明她装扮得非常认真、讲究。似乎没有愁,相反还有一点喜色。春光艳丽使她暂且忘却了心中苦闷,在这良辰美景之中,使她在心底萌发出了一丝缥缈的希望。然而庭院深深无人问津,院门紧锁,一人独自惆怅,心里被寂寞与孤独冲击,于是满目生愁。开始“新妆宜面”,结果寂寞深锁,无人欣赏,“锁”引来的春愁更多些无奈之苦。

2.空寂与出尘:隐逸诗中的幽静空间

隐逸诗带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境界,与锁的作用恰有“异曲同工”之处。锁意象在隐逸诗中塑造的空间感就显得柔和许多,与山水、雨雾营造空寂与出尘的意境。诗人李商隐在中年后刻意事佛,他的隐逸诗常给人超世脱俗之感。例如李商隐《华师》:“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22}世事扰扰,何来清静,只有痛苦与烦恼,希望找到一处只有清净安宁的憩身之所,于是诗人便产生了华师的西林寺向往和憧憬。前二句写诗人怀着净心,衲衣筇杖前来访师;后二句写诗人所见的佛地景色,院门无关天色始终深锁,回廊无人着实安静。“锁”将一“静”一“阴”景物融合,描写环境幽静的同时暗喻人的心境。

(二)虚指环境的隔绝、气氛的渲染

锁从器物到与文化、与诗结合,其功用在变迁演化中发生了改变,完成了从实质的空间构建向具有文学审美意蕴的转变,成为含有美学价值的意象。唐诗中的锁意象不仅有锁住的空间的功能,还包括比较内敛的虚指意境,将意寓和象征融于一体。

1.愿留住美好事物的寄托

锁是人们日常中的必用物,通过不断传承,形成大量关于锁的民俗和文化,因为锁有封锁的功能,同時起着保护物品的有效作用,由此便产生具有民俗象征性的内在意味。在我们传统民俗中,锁的意义被夸张地引申,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并用来贺婚姻、祈长命、求吉利,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寄托。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心愿、时光等,希望锁能发挥它的保护、闭合作用,将这些物体留住。在唐诗中的运用别有韵味,如何希尧《海棠》:“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23}诗中盛开的海棠就如雨中的胭脂与雨水相溶,一点点消散,只有在半开之时最妩媚,试问谁家能有黄金屋,将这春风深深锁住,且将这位美丽的“阿娇”藏在里边,使她永远盛开不败呢?锁东风,藏阿娇,演绎了“金屋藏娇”的爱恋和守护,可谓奇思妙想。同样,《青衣春条诗》:“幽室锁妖艳,无人兰蕙芳。”{24}锁住一室的妖艳,就无人阻拦这肆意的芳香了。另有:

抛杉背柏冷僧帘,锁月梳风出殿檐。

——章孝标《僧院小松》{25}

朱门深锁春池满,岸落蔷薇水浸莎。

——白居易《题王侍御池亭》{26}

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颠。

——朱庆馀《舜井》{27}

以上锁涵盖的意象更广,锁月、锁春、锁青萝寄内心想法于锁的保留之意,实际上与古代锁的精神文化相关,古人吸取各种民俗风尚信仰精华寄寓于锁的设计中,反映诗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趣和思维方式。因为人们希望锁住的是心中美好的祝愿,可谓锁意象的另一艺术魅力。

2.凄冷、孤寂的象征

锁意象呈现的主基调是沉闷、压抑的,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悲情、愁苦的情感,带来的是凄冷、孤寂的象征。罗邺《驾蜀回》:“上皇西幸却归秦,花木依然满禁春。唯有贵妃歌舞地,月明空殿锁香尘。”{28}诗中讲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明皇结束了西逃之旅,返回长安。他所看到的禁宫内草木依旧在,但当年曾经是杨贵妃唱歌跳舞的宫殿却是人去楼空,地上铺满了落花。“月明空殿锁香尘”,空荡荡的宫殿中只锁住一地的落花,锁意象形象地诠释了“人去楼空”的凄凉,同时带有浓浓的哀怨。

唐诗中锁意象常与宫词结合表现宫中女子的幽怨情感,体现象征。张泌的《满宫花》:“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钿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29}这首词写宫女的寂寥。上片写上阳中的宫女,正处妙龄,然而只能心怀寂寞倚靠着楼,空对鸳鸯,难以忍耐这样的露重帘冷。下片写其倚楼所见,细雨莺飞,不禁感伤辜负这娇艳丽质。于是产生了后两句叛逆的假想:还不如那浪荡的公子,在郊野踏青,在桥边沉醉。词中透露出对宫女们身世冷落的无限怜悯同情。宫怨诗中的锁意象表现女子的凄凉和绝望,显得越发凄冷孤寂。

四、结语

设计智慧和造物文化的锁具,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发展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缩影。作为工具,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作为意象是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语言。锁意象在唐诗中有多种表现和高度凝练的价值。作为情感意象,它既是女性正值芳华却满是闺怨的标志,又是男性境遇咏怀与感伤时光流逝的符号。作为民俗意象,虽然普遍,但不失精美,既能赠别、送礼,又能作为情感寄托之物。是宫词中的重要意象,表现封闭、深锁的压抑环境,也象征女子闺怨情愫。在隐逸诗中,它代表着超脱世俗、退居山林的寄托之物。虚指起到隔绝环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象征清冷和孤寂的心境与环境,锁意象对环境的营造呈现审美特征。

注释:

①刘伟生,赵文芳.试析电影《杀生》中“锁”意象[J].电影文学,2018(7).

②慕宜君.“金锁”是什么——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意象”之再解读[J].安徽文学(下月刊),2013(10).

③⑥⑨王珂君.中国古代锁具的造型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④[唐]韩愈.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A].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48.

⑤[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26.

⑦[唐]薛逢.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A].[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548[M].北京:中华书局,1985:6328.唐宋全集·.全唐诗·卷548-41,第9355.

⑧[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二首[A].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1.

⑩[唐]王仁裕.大散关[A].全唐诗·卷736[M].北京:中华书局,1985:8401.

{11}[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A].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90.

{12}[唐]王建.宫词[J].全唐诗·卷302[M].北京:中华书书,1985:3439.

{13}[唐]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9.

{14}[唐]张籍.题故僧影堂[A].全唐诗·卷386[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61.

{15}[唐]宋之问.灵隐寺[A].全唐诗·卷53[M].北京:中华书局,1985:654.

{16}[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A].全唐诗·卷65[M].北京:中华书局,1985:753.

{17}[唐]杜牧.伤友人悼吹箫妓[A].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40.

{18}[唐]杜牧.寄远[A].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9.

{19}[唐]杜牧.赤壁[A].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4.[唐]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9.

{20}[唐]杜牧.宫词[A].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19.

{21}[唐]刘禹锡.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89:1087.

{22}[唐]李商隐.华师[A].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150.

{23}[唐]何希尧.海棠[A].全唐诗·卷505[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45.

{24}[唐]无名氏.青衣春条诗[A].全唐诗·卷867[M].北京:中华书局,1985:9825.

{25}[唐]章孝标.僧院小松[A].全唐诗·卷506[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58.

{26}[唐]白居易.题王侍御池亭[A].全唐诗·卷438[M].北京:中华书局,1985:4867.

{27}[唐]朱庆馀.舜井[A].全唐诗·卷515[M].北京:中华书局,1985:5892.

{28}[唐]罗邺.驾蜀回[A].全唐诗·卷654[M].北京:中华书局,1985:7525.

{29}[唐]张泌.满宫花[A].全唐诗·卷898[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147.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84.

[5][唐]韩愈,著.刘真伦,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90

[7][唐]杜牧著.陈允吉校.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華书局,2004.

[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1]陈圣生.诗路历程:诗歌意象纵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李文石.锁具史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3]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4]徐杨尚.中国文论的意象话语谱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5]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2012(7):166-174.

[16]郭玥.唐诗意象略论[D].太原:山西大学,2011.

[17]候艳.唐诗中的白日意象审美言说[J].求索,2010(2):171-173.

[18]刘亮.论唐诗中的“猿”意象[J].中国韵文学刊,2008(2):41-46.

[19]刘伟生,赵文芳.试析电影《杀生》中“锁”意象[J].电影文学,2018(7).

[20]慕宜君.“金锁”是什么——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意象”之再解读[J].安徽文学(下月刊),2013(10).

[21]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J].学术月刊,2010(11):103-111.

[22]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62-171.

[23]宋美慧.中国历代锁具设计及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24]吴晓.诗歌意象的符号质、系统质、功能质[J].浙江大学学报,2001(2):112-120.

[25]王珂君.中国古代锁具的造型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26]曾毅平.“锁”的新潮用法[J].语音文字运用,2003(3):54-62.

猜你喜欢
全唐诗锁具中华书局
福州昌宇五金锁具制品有限公司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一种用于检测智能锁具微型直流电机耐久寿命的装置
可更换式“五防”锁具防护罩的研发
闵浩:做锁具行业的“苹果公司”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