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孝亲”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2019-06-18 08:27安桂玲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措施孝亲实践性

安桂玲

摘    要: 孝亲美德由来已久,“孝亲”不仅是连接父代子代之间的桥梁,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承“孝亲”文化、修身养性、培养浩然正气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学风校风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大学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重视不够、教师文化底蕴和修养不足,学习氛围不浓等。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经典,增强榜样力量,培养大爱精神,正确引导、唤醒大学生善良的本心本性等措施,逐渐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孝亲    教育措施    实践性

孝亲美德由来已久,今日旧话重提亦有诸多现实意义。试想,如果一个家庭内部父慈子孝,就不会出现亲子颠倒的怪象;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知道父子有亲,长大后就会明白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孝亲概念,谁还敢指望他懂得悌道,懂得忠信礼义廉耻?讲孝亲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意义,就是人人会老,我们不给孩子心里播种下孝亲的种子,当有一天我们身体不舒服了,或者年老腿脚不灵便了,孩子们能知道给我们倒杯水端碗面吗?以后孩子的孩子又会怎样?整个社会呢?鉴于此,在高校弘扬和传承“孝亲”文化、修身养性、培养浩然正气势在必行。

一、开展情况

开展情况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教育系的“孝亲”教育始于建系之初,系领导每天早起对大一新生进行晨训,讲解“入则孝,出则悌”等内容,到后来建立“传统文化进班会”教学团队,其中对大一新生分两学期开展《弟子规》《孝经》解读,对本系立德树人、良好系风学风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全校“孝亲”教育的开展,利用公共限选课“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进行“孝亲”渗透,对全校大学生培养安全意识、心理健康调节起到坚实的奠基作用。比如“安全教育”课程,课时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学生明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能做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渗透“孝亲”理念,学生就能更快地把良好家教与现实心理健康联系起来,自信、包容、利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孝亲”教育形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下交流、网络沟通、经典诵读、实践体会共享等。

二、主要内容

“孝亲”培养内容主要以《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和《孝经》为蓝本,综合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实际,合理解释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讲道:“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可以引导学生检视自己,在“居”的方面是不是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言谈举止中对父母有没有尊敬?在“养”的方面,有没有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有没有达到让老人快乐之目的?在“病”的方面,不一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但是不是真心地担忧呢?在“丧”方面,现实中没法做到守孝三年,但是否哀常在心?在“祭”方面有否做到“尽诚”“致严”?

懂得事亲,在家父慈子孝,在外就会忠诚爱人,正如《大学》里面提到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君子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毋忝尔所生”,就能终于立身,成就德行。

三、作用

多年来的“孝亲”培养,对大学生来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是看得见的:

(一)悦纳自我

“孝亲”培养,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积极趋向立身处事的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二)包容他人

“孝亲”培养,引领大学生用心体会他人的需求,真诚地尊敬他人,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最终走向成功。

(三)圆融环境

“孝亲”培养,教育大学生只有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重视不够

在培养大学生“孝亲”的过程中,除了大多数有着良好家教和素养外,还有一定比例学生存在以下情况:1.闻所未闻,从没意识到需要“孝亲”。2.知道“孝亲”一说,但不够重视。3.认同“孝亲”,但自认为条件不允许。让人惊讶、着急后,调查发现,真的不该全怪这些孩子。原因列举:

1.“孝子”怪论

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挚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追思父母。现实中我们却看到相反的情况,曾见一例:大家排队买馒头,一个老者买了很多,别人不解地问:“买这么多干啥?”答:“明天周末了,孩子们都过来吃饭,我得准备好了,孝子孝子嘛,就得孝顺儿子!”这就是父母之心吗?

2.陷孩子于不孝

人到中年之后,一些人体会到了上有老小有小,还要承担不同社会责任的不易,对孩子就预先心疼起来,生怕孩子将来也辛苦,能给孩子做的,不遗余力,甚至连孙子成人后的事也帮儿子做到;一些家长鉴于独生子女现状,开始“早作打算”,留心社会养老,给孩子灌输“不孝”思想:“我们老了不用你管,你自己幸福就行了!”孩子即使有孝心表现,也马上说“不用担心我了,你好好学习吧”……

3.家长的辛劳孩子看不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记忆深刻:家中孩子一大群,父母无论是城市上班的还是农村种地的,辛辛苦苦,哪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无微不至,孩子们还不都是一个个生龙活虎,锻炼出极强的生存能力,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亲眼所见父母的艰辛,孝心自然形成;今天的一些家长,唯恐冷落了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陪孩子玩、陪孩子学习,深更半夜孩子熟睡之后,爬起来加班加点工作。一些孩子看不到家长的辛劳,还以為家长整天活得轻轻松松。

(二)教师文化底蕴和修养不足

虽然尊老孝亲堪称中华民族的“基因”,但多年不提不讲,只靠自觉自然的传承,使授课教师也少了底蕴和修养。主要表现在:一是授课中有时不能理解原文,不能体会作者本意;二是教师在实践中未必堪称典范,不能以身作则,讲课就缺乏底气。

(三)学习氛围不浓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是和考试分不开的,但知识可以卷面考试,做人却难以用试卷衡量。不需要提笔作答的学习,在学习氛围方面不够浓厚。常常是讲课时很热闹,下了课就“结束”;个别情况是不认可,认为这是封建残余、培养愚民,认为应该张扬个性、自由发展。

五、解决方法

(一)师生共同学习经典

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在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方面还很欠缺的教师,怎么能擎得起几千年积淀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呢?师生共同学习经典,一来提高教师水平,教学相长;二来激励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亲其师,信其道”,敬和爱都是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孝亲”是人的本性,爱己爱人,有爱繁衍。

(二)自身的榜样力量

一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曾多次提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个年代的人不仅要学习和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文化,更要为后辈人做出榜样:小孝孝于庭围,大孝孝于天下。不仅要让后辈人看到自己怎样对待家中的长辈,还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怎样对待周围年长的老人,人人这样做,才能扭转社会风气。

(三)培养大爱精神

记得有个故事讲到某个州把乞丐撵走后,又敲锣打鼓把乞丐请回来,因为民众的爱心无处施舍后,社会治安一下子变得混乱。这个故事颇具深意:人的爱必须有个可以释放的地方。施永远比受来的舒服,所以人们乐善好施。但是当把爱全部施与自己的孩子时,就把孩子爱坏了。何不把无限大爱服务于他人,泽被苍生?

(四)正确引导,唤醒人的本心本性。

每个孩子本性都是好的,就看怎樣引导。授课中曾有一例:在讲怎样让学生珍爱自己时,想到一个人如果有孝心,他就不敢让自己受伤。课堂组织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拉着行李出家门时家长的眼神,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此时此刻坐在课堂上,再次回忆那个眼神,当下的感受是什么?什么都不用讲,很多学生流下泪来。有的人事后写道:“老师,我当时想的就是:一旦离开家门,我再也不想他们!再也不回来了!现在我知道我是多么不孝啊!”

先别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可以先思考:我们灌输孝的思想了吗?我们给了孩子孝的机会了吗?我们适时地点醒他们了吗?

“孝亲”不仅是连接父代子代之间的桥梁,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高校引领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培养浩然正气,便是履行了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学强.《弟子规》《孝经》解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

[2]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

[3]钟茂森.《孝经》研习报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

猜你喜欢
教育措施孝亲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