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2019-06-18 08:27刘学鹏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刘学鹏

摘    要: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给出碎片化融合、集中化融合、持续性渗透等建议,论述应用策略,为后续初中语文教学价值的发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教学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由文明演化、汇集形成,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传统文化渐渐失去活力,通过教育渗透方式进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可融合空间,对其渗透价值和渗透方法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學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度及可思索空间,打破教材、课堂等空间、时间限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得到提高。如辽宁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学校将少数民族文化引入课堂,将满族历史文化、游牧民族的渔猎文化等传递给学生,学生既能接受语文知识,又能获取更多的学习方向和思路,获取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1]。同样,各地都可以将本地特有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风景名胜等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以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明确活动目的,分解活动任务,教给学生研究方法,教师全程指导,针对当地某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如学习《敕勒歌》时,我指导学生进行了“我身边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综合性学习,先是发动对这一活动感兴趣的同学主动报名,召开会议明确活动目的和研究方向,任命各小组组长,再由各小组长招兵买马,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最终班内90%以上的同学都参与了活动。活动涉及裕固族历史的变迁、服饰、饮食、民歌、舞蹈、建筑、节日婚俗等方面,因为分工明确,各小组研究各有侧重,所以研究任务并不繁重。小组内又有分工,有负责查资料搜集文档和图片、视频资料的,有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的,有负责制作展示课件的,有负责撰写展示讲稿的,一次活动下来,各小组内的同学对自己负责的内容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各小组成果展示课上,全班同学可以对裕固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做既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自主查资料、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成长,报纸、网络等媒体时不时爆料一些人对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使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尤其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在这个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冲击的年代,将传统文化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可进一步保证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倡导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教育者应该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除积极加强国学经典诵读之外,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大胆取舍或增添相关知识。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相关章节,也可设计综合性学习——“我看二十四孝”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再比如教学《李逵见宋江》时,就李逵赌博耍赖事件让学生谈谈看法,相信同学们会有所肯定,也会有所否定,这一过程正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另外,各地歌谣、社火、祭祀文化等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祖先朴素的崇敬精神的活动都已经不再提倡,或者已经变味。再不进行保护以后有可能彻底消失。如何将这些内容纳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出相关的校本课程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

(三)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教育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在进入社会时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落后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新陈代谢所抛弃,如《水浒传》中宣扬的“替天行道”、狭隘的“忠义”等文化因素。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发扬光大,并努力探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再创新理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一)碎片化融合

碎片化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碎片化是指将传统文化切割为可以灵活传递的小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实时渗透和传递,既不限定渗透方式,又不要求渗透标准,由教师结合教学要求自主决定具体内容。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除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莲花”这一特定意象的喻义,传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涵外,还可以引导部分学生探究“莲”在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也可引导学生阅读《永州八记》相关内容,理解古代文人的清高文化等[2]。为避免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碎片化教学应坚持适应课堂内容的基本原则,渗透方式和标准可以是灵活的,但时间上应予以限制,每堂课不宜超过5分钟。如果教学主要内容已经结束,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意愿,通过讨论等方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比如可以利用早读时间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小故事如《管宁割席》《师旷论学》《王充求学》《陶母戒子》《曾子杀彘》《多言何益》等与学生分享,不要施加过多压力,让同学们轻松愉悦地接受交友、求学、诚信、慎言等方面的教育。

(二)集中化融合

集中化渗透是指以整篇文章、单元教学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元素集中呈现给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求做好知识传递的同时,对文化元素进行必要加工,使其独立于基础知识之外,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呈现,安排在假期或者周末,或学生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进行。如3月,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及各地清明节风俗;5月,组织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9月探究“月亮”文化,引发对中秋节团圆含义的理解;寒假可以安排学生探究对联文化、谜语文化、社火习俗等。这些活动只要安排合理得当,那么學生的兴趣度、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学习效果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如《论语》节选,基本尊重原著内容,是对儒家文化、传统教育文化的集中渗透。教师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论语》的作者是谁”?学生可能误以为《论语》为孔子所著,教师可告知学生《论语》的作者实际上是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并借此引导学生就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进行讨论。集中化渗透的优势在于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对应文化,可以通过考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弊端在于,集中渗透的传统文化知识,可能无法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当然,集中化渗透的内容除教材选定的内容外,老师还应严格挑选、审定,保证所选内容难度适中,符合学情,符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另外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给学生过多的精神压力。如教学蒲松龄《狼三则·其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另外两则故事,与之形成对比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关于“狼”的成语、诗词、俗语,结合姜戎的小说《狼图腾》谈谈对“狼”的认识。只要我们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一定会为我们呈现精彩。

(三)持续性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始终处于知识量化积累中,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重要思路,即保持渗透的持续性。所谓持续性,指无论采取集中化渗透,还是碎片化渗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应重视计划性,使其融入初中教育的全周期内,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部编版教材在整体增加古诗文篇目数量的同时,充分考虑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接受程度,篇目设置上考虑到了篇幅长短、难易程度等问题。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大力指导教师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挖掘,鼓励学校或个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确保传统文化渗透接地气、有效果。初一年级的学生课业压力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不够清晰,除教材中涉及的古诗文之外,教师还可以整理或者引导学生出一些篇幅短小的成语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学生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初二年级则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外,同步加强相关篇目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提高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进入初三年级后,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可根据学习需要在掌握文言诗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初一初二开展的专题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回顾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样做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理解,保持传统文化渗透的持续性。

综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文化的多元传承,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具有突出价值。方法上看,碎片化渗透、集中化渗透、持续性渗透均具有可行空间,应结合教学计划、学生学习特点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方法和文化内容灵活、高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发挥教育的延伸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琴.俯身拾贝皆珍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65.

[2]赵强国.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90.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