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链接生活

2019-06-18 01:29黄晓云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链接作文教学习作

【摘要】本文基于作文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现实,提出作文教学建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为学生挖掘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 作文教学 链接 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62-02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作文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作文難写,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别人的习作,生搬硬套或者脱离生活实际“造文”。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皱眉头”“咬笔杆”“挤牙膏”等一系列的作文“焦虑症”和“恐惧症”,就必须根植“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让习作链接生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一、习作链接家庭生活,记录成长足迹

家是学生生活的温馨港湾,丰富的家庭生活是学生习作的重要素材之一。习作只有链接家庭生活,融入家庭生活的内容,才能成为学生笔端的“涓涓细流”。如三年级习作《第一次》或《我学会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人的指导下,学会做家务活,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结合节假日,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习作”。如“三八节”、中秋节或春节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节日,笔者都提前布置学生悄悄地为家人做一件事或送一份礼物,并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然后记录下来。正因为有了真实的经历和体验,学生写出的文字有了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润。学生在这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丰富了认知,作文教学也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目的。

例如,有一名学生写了《送你一颗感恩的心》的习作:父亲节那天,我们一家参加了崇左市圣展酒店举办的“亲子烘焙”活动。我放料、搅拌,把拌好的面料放进一个心形的模具里烘烤。这是我献给爸爸的一颗“爱心”,感谢他十年来对我的关心。在等待烘烤的过程中,想到爸爸平日里对我的疼爱,我用沾满面粉的双手,挂住爸爸的脖子,给他送上一个“热吻”,大声说出了我心中的爱——“爸爸,我爱你!”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可是才刚说完这五个字,我就看到了爸爸泪光闪烁!

诸如此类的观察日记、游记、写人叙事,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家庭活动轨迹,回归写作之“源”——从家中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然后写一写;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先认真观察其神态和动作再用笔描述;家里发生什么趣事糗事都可以记录到日记或习作中,形式不拘一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慢慢地,习作就成了学生倾诉生活的需要。

二、习作链接校园活动,展现多彩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的生活主要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学校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应该被教师充分利用,从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例如,我校的“校园美食节”活动一年开展一次,目的是通过该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掌握了某种厨艺,又学会了推销,还学会了品尝美食,不管是视觉体验,还是味蕾体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这些活动过程和感受,就是学生最好的语用材料。如小丽同学就在《美食节》习作中这样描写:操场上早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排排课桌拼接成的摊点,一条条夺人眼球、勾人味蕾的宣传广告,一个个变身为“食客”和“卖家”的身影,欢笑声、吆喝声、歌声响成一片,让今天的校园华丽变身,成了欢乐无比的海洋。美食到处都是:有传统美食五色糯米饭、艾糍粑,越式泰式水果沙拉,各式甜品,有香喷喷的鸡翅、鸭爪,还有酸甜可口的酸嘢……都是我们喜欢吃的食物,都让我们垂涎三尺。

这些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自然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来源。在活动中,学生记录着他们参加活动的感受和体会,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为学生的生活化习作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三、习作链接自然万象,描绘诗画童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从观察自然万象、绚丽多姿的的景物入手,让习作链接自然万象,既是对学生亲近自然的倡导,也有助于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界面前自由表达,使习作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这样的生活作文充满情趣,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大自然中有草绿花香、风霜雨露、鸟虫鱼兽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感受,就能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写作素材。对于学生来说,能到大自然中玩耍是一件激动、快乐的事情,过后再让他们把这些经历和感受整理成文,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例如,有一次笔者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并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用笔描写下来。后来,我班上的小涯同学写了一篇习作《找春天》:刚出丽江小区门口,我就发现道路两旁一些芒果树长“红头发”了,红红的嫩叶在微风中飘动。芒果花也开了,淡淡的、黄黄的小花铺满树枝头,随着春风轻轻飘送清香。木棉花也开了,一朵两朵三朵,零零星星开在高高的枝桠上。两只白头鹎“顶咕咕”欢快地叫着,从这朵跳到另一朵,边跳边叫,似乎在赞美这满树春色。它们欢快地跳跃中,久不久就会有一两朵花从树上掉下来。我捡起一朵落花,鲜艳耀眼的五片花瓣,厚厚的,红红的,很好看!

像小涯这样能够写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盎然的学生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善于观察自然万象,学生就能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形成对生活的认识,进而热爱生活。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近自然,在山水之间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在缤纷的生活中,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二)“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我们的身边,就如许多值得学生欣赏和游玩的旅游胜地,如《花千骨》的拍摄地广西大新县,其已经是一个名扬四海的小县城,有了无数粉丝。崇左园博园也让游客们纷至沓来。在崇左生活,与美景相伴,流连于花海树丛,徜徉于小桥流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错,在学生的眼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身边这些旅游胜地饱含着深深的热爱之情,例如,小瀛同学就在参观了崇左园博园之后,写了一篇《园博园的桥》的习作:先说“蚂拐”桥。桥头竖立着一米多高的大石头,刻着一首毛泽东少年时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原来,“蚂拐”也就是青蛙,它是我们壮乡的“神”,很多地方都有对“蚂拐”的祭祀活动。桥是“一”字形,横跨在水面上。桥下两个半圆拱形,顶端雕刻着两只大“蚂拐”,一只眼睛鼓鼓的,另一只正在跳跃,一条长大腿向后蹬着。桥上白的栏杆,灰的桥身,两旁的栏板雕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小“蚂拐”:有的张大嘴巴喊“呱呱”,有的正准备起跳,有的鼓着腮帮,还有的静卧不动呢……

从该生的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认识世界有自己的方式,不管是面对精心雕琢的人文景观,还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他们都能在动情之中用自己的方式有创意地表达出来。以上文为例,小瀛正是在游玩了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崇左园博园的“桥”,在游玩和仔细观察的过程中把桥的形状大小以及桥上的雕刻画“蚂拐”描绘得生动形象,有情有味。可见,引领学生在美景中调动各种感官认真观察,学生就会有所发现,从而丰富自己的视觉和认知,进而细腻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事实证明:只有在广阔的生活中吮吸生活的乳汁,才能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为生命而歌唱。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让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和生活接轨,使习作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滋养作文,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注:本文系2011年度崇左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項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czkt20113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云(1974— ),女,广西崇左人,大专学历,崇左市优秀教师,江州区首批学科带头人,课题实验优秀教师,“学陶师陶”先进个人,现任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二小学科研主任,积极倡导习作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通过多个课题引领学校语文教师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撰写的《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从生活中来,到习作中去》《中年级习作兴趣的培养》等论文曾在《新课程导报》《素质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研究方向:习作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链接作文教学习作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