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莹
河北省一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研究
梁燕莹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流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基于这四所高校师资队伍基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其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平台较窄等问题。对比各高校应积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拓宽教师发展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师资结构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2015年,国务院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五大任务,其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位于五大建设任务之首,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为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河北省颁布《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一流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流师资的支撑,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师资的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河北省一流大学“安身立命”的关键,还是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学术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的重要支撑点[1]。因此,通过梳理河北省四所“双一流”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以期为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1.1 师资队伍构成情况
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专任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充足的专任教师数量是保障高校教学稳定运行的关键,而一定数量的外聘教师可以促进大学学术交流的活跃度。合理的外聘教师比例是衡量高校师资队伍的指标之一,外聘教师比例过小不利于本校与外界专家学者的交流,外聘教师比例过大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师资数量不充足。
从整体情况来看,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现共有教师51 834人,其中专任教师40 905人,占78.92%;外聘教师10 929人,占21.08%。其中,四所高校共有专任教师6 410人,占82.51%;外聘教师1 359人,占17.50%,低于全省外聘教师平均比例,其中燕山大学外聘教师比例最高,为21.4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
1.1.2 生师比
生师比是折合在校学生数量与专任教师数量的比例,与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息息相关。生师比过高,虽然可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但意味着师资数量不足,教师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合格的生师比为18,国际常用的生师比为14。从整体情况来看,全省普通高校折合在校生925 744.80人,生师比为19.57,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指标。
如表2所示,这四所高校共有折合在校生131 796人,生师比为18.59,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不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四所高校中,只有河北大学的生师比(16.94)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但与国际生师比常用标准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1.2.1 学历结构
学历水平是衡量教师学术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从一定程度上预测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发展前景;学历结构是指师资队伍中拥有各个学历阶层的师资构成情况。一般来说,高校师资队伍中拥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越高,说明高校师资队伍的实力越强、质量越高。
河北省各类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 90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4.99%,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7.11%,总体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
如表3所示,这四所高校共有博士学位教师3 267人,平均博士学位拥有比例为50.97%,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河北工业大学,为61.23%;其次分别为燕山大学和河北大学,比例最低的是河北师范大学,为35.13%,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我国其他“双一流”大学相比,如清华大学(86%)、北京大学(88%)、浙江大学(83.6%),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2]。
表3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表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表5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1.2.2 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师资队伍中各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情况,是衡量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师资职称结构主要有四类: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椭圆型、凹型。研究型大学师资职称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型,即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教师比例逐层递减[3]。
如表4所示,河北省共有专任教师40 9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45%,高于2016年42.20%的全国平均比例[4],其中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教师比例分别为16.20%、28.53%、44.67%,分布状态为金字塔型。在四所高校中,副高级教师比例最大,为35.83%,其次为中级及以下教师比例,为34.91%,比例最低的是正高级教师,为24.67%。其中,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师资职称结构分布为椭圆型,河北工业大学为金字塔型。可见,四所高校师资职称结构与“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2.3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衡量高校师资创造力和活力的重要指标,教师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也存在差别,一般来说,教师的最佳年龄区为36-55岁,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能给高校注入创造力和活力,而46-5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则凭借知识储备的增加、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积累而处于创造科研成果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保持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
从全省整体情况来看,河北省高校以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比例为40.99%;46-55岁的教师比例较小,为26.84%。四所高校中,同样是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最高,平均比例为44.99%;其中,河北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此阶段中青年教师比例最高,接近一半,具体如表5所示。
1.2.4 实验师资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验师资承担着高校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
从数量情况来看,四所高校实验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燕山大学实验师资数量最多,为252人,占专任教师的15.95%;河北师范大学实验师资数量最少,仅8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5.74%。从学历水平来看,四所高校的实验师资以硕士学历为主,拥有硕士学位的实验师资占53.6%,拥有博士学位的实验师资仅占12.91%。从职称结构来看,四所高校拥有高级职称的实验师资占一半左右,其中正高级教师仅占1.5%,详见表6。
表6 实验师资结构
1.2.5 高层次人才数量及比例
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高层次人才往往是高校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高校共有高层次人才1 858人,四所高校高层次人才共计501人,所占比例超过25%,可见与河北省其他高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占专任教师比例过低,且高层次人才以省级为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较少。
表7 高层次人才数量及比例
如表7所示,这四所高校中,杰出人才最多的是燕山大学,也仅占专任教师的10.57%,而河北大学仅占4.57%,与国内“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8 培训进修情况 (单位:人)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是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尤为关键。培训进修与学术交流不仅能提升高校教师的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也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培训进修与学术交流情况也是衡量高校师资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表8所示,从整体情况来看,四所高校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培训进修,且境内培训进修数量远远高于境外进修数量,境内交流次数远远高于境外交流次数。在四所高校中,燕山大学与河北工业大学为教师提供的培训进修机会多于其余两所高校。
充足的专任教师队伍、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四所高校共有专任教师6 410人,折合在校生总人数为131 796人,平均生师比高达18.59,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合格的生师比为18。四所高校中,仅河北大学的生师比达到了基本标准,其余三所高校生师比均超过18。可见,目前四所高校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这不仅会导致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意味着多数课堂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忽略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四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2.2.1 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重偏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师资学历水平快速提升。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且经过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因而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根据上文数据可知,这四所高校中拥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一倍有余,但与“双一流”大学相比仍然偏低,这成为制约河北省“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
2.2.2 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从职称结构来看,四所高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呈椭圆型和金字塔型,并未出现倒金字塔型结构的高校;并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仅为24.67%,距离“双一流”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年龄结构来看,36-55岁是教师的最佳年龄区,四所高校这一年龄阶段专任教师比例最高,整体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其中,36-45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远高于46-55岁的教师。虽然一定中青年教师能激发高校的创新能力,但是相比较而言,46-55岁的教师由于知识和能力的累积较易产出科研成果。由此可见,四所高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2.3 实验师资数量不足、整体层次偏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首先,目前四所高校的实验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仅占专任教师的10.39%,比重偏低,尚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实验师资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四所高校的实验师资队伍数量存在明显差距,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相差三倍有余。此外,目前四所高校的实验师资队伍整体层次偏低,师资队伍以硕士学历为主,仅有12.91%的实验师资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正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1.5%,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2.4 缺乏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深厚的知识积累、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突出的学术团队凝聚力,对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具有支撑引领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四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处于严重匮乏状态[5]。四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共计501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2%,并且多为省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屈指可数,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四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总数还不及一些国内高水平大学单项指标数量。此外,高层次人才在四所高校中也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现象,燕山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远远多于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
高校教师发展不仅关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对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因此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进修和交流机会是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一环[6]。从四所高校教师培训进修和交流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四所高校教师发展的机会较少,以境内培训进修为主,境外培训进修和交流机会极少,尚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现实需求。
河北省政府应以“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方针为引领,召开关于河北省师资队伍建设的研讨会议,征集各方意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厘清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切合实际、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以顶层设计引领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以整体规划阐释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促进河北高校师资水平协调提升和发展,为河北省“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各高校应根据河北省地域特色和各高校自身需求制定人才招聘政策,既有“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也应有配套的相关政策避免人才的流失,同时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特点,着重考察所招聘人才的技能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契合度。通过“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高校一方面可以增加专任教师数量,使生师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教师负担过重,保障教师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使师资队伍逐步形成高学历化、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实验师资结构合理化的趋势。
河北省各高校应采取为高层次人才创造科研条件、提供科研支持,满足住房需求等一系列举措吸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扎根河北。河北省高校也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逐步缩小与北京、天津等地高校的差距,增强河北省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河北省高校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本校人才的培养,为本校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为他们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7]。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稳定性、强凝聚力的学术梯队,助推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
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进修、交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河北省高校应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大教师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攻读学位以及交流机会,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赴海外交流学习,促使其教学、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8]。
[1] 孙刚成,贺列列.基于世界大学排名面板数据的中外一流大学师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2):47- 52.
[2] 王利爽,阳荣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C9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及结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24(6): 32-37.
[3] 王冀宗,吴兰平.高校教师职称结构分析:以不同类型高校为分析样本[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5):47-4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EB/ 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 2017-10-13/2019-01-04.
[5] 陈燕,任超,汪启思,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师资队伍评价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10):55- 58.
[6] 魏红,赵彬.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9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报告文本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33(7):94-99.
[7] 王小力,彭正霞.C9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6):32-39.
[8] 程建华,荣文婷,赵琳.高校教师发展与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5(1):94-96.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n the Teaching Staff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LIANG Yan-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irst-class faculty. “Building a first-class faculty”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class”. Hebei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Yanshan University and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are the first-level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data of the four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full-time teachers is insufficient, student-teacher ration is too high; the structure of the faculty is unreasonable; the platform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is narrow, and it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aliti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ll universities actively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make overall plans; optimize the talent recruitment policy,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staff; actively introduce and train high-level talents, build a first-class academic echelon; broaden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platform,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aculty; teacher structure
G64
A
1009-9115(2019)03-0119-06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3.030
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hbu2018ss30)
2018-09-14
2019-01-09
梁燕莹(199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