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泓颖,陶萌春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 园林学院 (合署),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增速,人口总数也在不断上升。随之带来的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传统城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全球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快速问题”标志着“快餐式”的时代来临,不仅仅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快”。中国人一直在速度上争比赶超,一个个镜头被按下“快进键”。除了留下一个“快”字为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做注脚,留不下一幅定格的唯美画面。[1]快生活、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使生态不断地恶化、生存空间日渐拥挤、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和本土文化习俗越来越缺失其文化色彩。然而历年来,慢城传播于世界各国和地区,近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慢城”的慢并不是慢发展、不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持久的发展。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理性发展。[2-3]概括这些准则可以发现慢城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整体的城市精神。[3]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慢城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布位置十分广泛。但是各个慢城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并且慢城理念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特色来定义慢城规划。确切的说,慢城理念的运用与发展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慢城的相关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但其核心具有普适性。
在欧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了对慢城理念研究。其发扬慢节奏的生活模式与倡导自然和谐环境营造。随着慢城理念逐渐被人所知和进一步的认可,慢城理念逐渐发展到世界各地,并且在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下,很快演变成为一种新型潮流。慢城理念指导下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改善不同区域环境质量,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伴随慢城的逐渐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深入解析慢城的内涵以及其产生的影响。根据目前现有的慢城理念的研究成果和国际慢城组织出台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制度规定归纳出适应于我国建设发展的慢城的核心理念。
政策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推进城乡统一规划。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分类推荐乡村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发展旅游、当地特色工艺、坚持财政优秀等。综合发展小城镇发展机制,健全政府政策扶持。
慢城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理念,更是一种生活的理念设计方法。其在于指引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唤起设计的原真。提倡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城镇稳固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个性共生。同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历史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历史文化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慢城理念不会减少慢村镇经济的发展,反而有利于历史传统小镇经济的长远发展,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为传统历史文化小镇带来了商机。[4]
将还原生态自然环境作为慢城建设的基础环节,必须要加大力度在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管理和政府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政策。摒除污染源,抑制污染物的生产。禁止工业作业和废气、废水排放,垃圾分类回收,还原生态可持续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源,杜绝浪费,做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淡水质量,保护生态绿地,禁止森林滥砍滥伐。
社会的主体物是人,只有培养人们“慢”下来的意识形态,才能建设真正的慢城。慢城理念主张民主性的慢意识,意在加强慢哲学的理念传播,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慢城理念影响的是一座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其充分的传递一种适应于当地居民要求的发展模式。因此,只有将“慢”意识传播于民,深入民心,才能促进慢城建设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不是一味地施加一种生活理念,而是顺应民意,顺从时代的发展,是民主性的生活方式抉择,最终还是取决于民。
在全球化的社会发展中,地方的特色历史文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埋没在不断同化的社会文化中。文化的个性明显不足。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文化间的求同存异,突显地方历史文化个性,保护传统文化,是慢城理念的目的和要求。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及相关的传统产业模式,必须要鼓励当地居民宣扬和传播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的教育传承。合理地将地方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媒介等现代科技传播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发展来吸引更多的人认知传统历史文化,进而使具有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永续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的发展状况。慢城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更大程度上彰显其产业特点。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提倡绿色健康的有机产业;对当地手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外宣传发展当地旅游业,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因此,慢城理念的“慢”字不是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规划一种可持续、绿色环保能够平稳发展的经济模式。重点突出当地的特色产业,而不是一味的效仿城市经济模式,来寻求经济最大化同时丢失了经济产业的特点。
构建和谐有序、绿色生态的品质型社会,是慢城理念的最终目标。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意味着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井然有序的公共秩序、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低碳环保的交通模式、邻里之间的和睦氛围和稳固的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等。构建品质型社会立足于民。只有提高社会品质,人们的生活品质才会相应提高。因此,慢城理念在构建品质型社会的空间规划过程中,必须确保各项指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交界处。面积约175.76平方公里。距武夷山市约60公里,距武夷山度假村40公里。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荷花池十里。它被称为“莲花的故乡”。五夫镇最初隶属于建阳,宋代称为五夫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隶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1.56万,11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101个村民小组。物产富饶、交通便利。
五夫镇的文化古迹包括兴贤古街及其附近的屏山书院遗址、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刘氏节孝坊、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张琰百孝坊、朱子巷、五贤井、玉龙桥和林立于街中的石坊等。“朱子文化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五夫镇也因此成为了瞻仰朱熹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10年,五夫镇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1.评价体系设计
(1)评价指标及标准说明。根据慢城核心理念“原生态的环境、民主性慢意识、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经济产业、构建品质型社会”五大核心理念,《慢城宪章》对慢城的7方面的72项明确规定[5]结合我国村镇发展的政策和经验,针对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客观实际情况,以五夫镇慢城理念下的景观保护与发展为研究目的,选择原生态的环境、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经济产业、民主性“慢”意识、构建品质型社会空间5大因素;污染物处理、景观保护发展程度、绿化覆盖率、生态自然环境风貌、古民居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与发扬、绿色有机农副产品、旅游产业开发、传统特色手工制造业、传统生活方式、慢意识培养、公共基础设施、社区文化与活动慢行交通系统等14项因子。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五夫镇景观保护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与访谈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准则层为5个一级指标,标准层为14个二级指标。采用专家调查法、综合评分法来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与分值,并计算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本文征求相关领域4位专家,分别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然后对打分结果取平均值得到两两判别。由此通过层次分析求得各项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表2 五夫镇慢城景观保护发展指标权重表Tab.2 Wufu Town slow city landscap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dex weight table
2.综合评分体系构建
通过有效调查问卷28份,针对性地对通过选取到访过五夫镇的专家和五夫镇本地居民进行个人自身了解情况进行酌情打分。打分标准分为10~100分制,打分取其整数。评价者根据自身调查和感知给予各项指标合适分数。算出每项指标平均值Ij。随之根据公式:
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表3 五夫镇慢城景观保护发展指标综合评价Tab.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slow city landscape protection in Wufu Town
根据上述指标评价,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CEI计算所得,公式如下:
其中为因子得分,为因子权重。根据上述各因子的评分以及权重进行计算(这里将上述专家评分平均得分由百分制转化为十分制作为因子得分),参照CEI的评分分级标准,将各类因子按照CEI的值划分为五个等级:8≤CEI<10,发展基础很好;6≤CEI<8,发展基础较好;3≤ CEI<6,发展基础一般;1≤ CEI<3,发展基础较差;0≤CEI<1,发展基础差。如表4所示。
表4 五夫镇慢城景观保护发展综合评价CEI值Tab.4 CEIvalu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Wufu Town
(1)结果分析
历史文化小镇的发展过程,随着民意的选择和对外界文化的接受程度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过程。根据事物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其化为不同阶段,将小镇慢城化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6]如表5。
表5 小镇慢城化发展阶段表Tab.5 Table of development stages of towns
根据综合评分法得出,武夷山五夫镇的慢城发展最后得分是67.452分,处于慢城支持者。从定量分析评价结果可以得出,五夫镇慢城发展有成型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首先,在生态自然风貌、古民居保护发展情况都具备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其CEI值分别是8.714和9.500。旅游开发和慢意识形态发展形势较好,其CEI值分别是7.593和7.665。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毗邻武夷山风景区,并且有朱子文化特色的兴贤古街,和镇区周边分布的特色文化景点,其旅游开发具有成熟的发展基础。“莲花之乡”的五夫镇人杰地灵、依山傍水具备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且当地的古建筑遗址保护措施得当,建立相应的保护发展机制。居民生活节奏缓慢,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为基础,造就当地居民日渐形成的慢意识形态。其次,发展基础一般的有民俗文化、绿化覆盖率、绿色有机产品、传统手工业、公共基础设施、社区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其 CEI值分别是 4.065、3.183、4.374、4.709、4.660、3.907、5.950。这说明五夫镇具备了较好的自然发展基础人文条件。但是还有发展的空间应当重点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和传播社区文化,增加当地文化的特色氛围的营造,维护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模式。并且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便民设备等。重点扶持传统手工业,使其永续发展。最后,发展较差的因素有污染物处理、景观保护发展程度和慢行交通,其CEI值分别是1.265、2.000、1.545。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发展较差的原因是没有完善的规划和制度。应当加强制度措施的完善,合理处理污染物,保护原有生态环境、规划发展整体性景观配置和完善慢行交通布局,形成合理有序的整体性强的规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