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英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同样存在诸多矛盾,其中也有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2]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主要矛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有多个途径,如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的义务教育、一流的高等教育等,作为一个类别的职业教育成为提高人民教育 “获得感”的重要渠道。
首先,职业教育面向大众,与公平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7万所,招生582.43万人;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校均规模6662人;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927.37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538.30万人次。[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彰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逐年向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教育需求的多元选择。
其次,职业教育助力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高等院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问题。2017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就指出,“我国当前就业总量压力还是很大,未来3年每年要新增1500万人就业,而且都是青年学生。”[4]2018年,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在谈到就业问题时仍然认为,“当前就业总量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5]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还没有做大做强,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的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6],满足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是解决就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重要途径。
再次,职业教育贯通全程,与人生息息相关。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是每个社会成员通过职业生涯走向人生出彩的有效阶梯。通过这个阶梯,人人有出彩的机会;通过这个阶梯,人人有选择的可能。此外,职业教育直对“终身教育”,贯通“职前职后”,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现代社会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于一体,“终身教育”“泛在学习”是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贯通“职前职后”,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是全面、全程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然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导致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对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大局中结构性“孤岛效应”,导致教育选择的单一化和绝对化;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到位,使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等等,都使得学生和社会的教育“获得感”不高。[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的矛盾发生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就职业教育而言,主要表现为社会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需要和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8]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需求依然紧迫。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可谓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当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巩固优化农业,调整提升制造业,还是加快发展服务业,都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升级,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离不开一大批优质特色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职业教育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三,高质量的就业和高品质的生活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接面向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只有加快构建以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才能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另外,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需要有多种与提高生活品质相关的技能学习机会。职业教育通过加强对职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支撑。
首先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待提升。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偏小,投入偏低,条件偏弱,质量偏差。这是宏观上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现。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那么在人力资源结构中就应该大大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者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
其次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发展遇到瓶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9]。然而,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遇到瓶颈:一是多数中职院校招生规模下滑。从历年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2009年中职招生868.52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1.12%。然而,到了2017年,该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为42.13%[3];二是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特色优势不明显,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非中心城市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的现象;三是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实际推进效果有限;四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遇到了制度性障碍,职业院校功能向社区教育拓展也收效甚微。
再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有待完善,办学质量有待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律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双方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葛需要制度甚至法律的支撑。而“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还只是一个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法律,对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并无法律意义上的约束性”[10]。“由于企业不具有教育机构的地位,因而行业、企业实际上只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而非参加者或举办者,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办学主体,以至于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意向性行为。”[11]
总之,“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2]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因此,必须以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为着力点,办优质职业教育。
第一,完善体制机制做强载体,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命题源起于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大致经历了起步、提速、深化和延展四个阶段。但时至今日,职业教育还未精准完成《纲要》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任务。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指示,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汲取智慧,依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树立跨界思维,牢牢把握生产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知识与行动“四对”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13],全面提高基础能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强化社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增强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所在。当前,职业教育应围绕中心,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一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把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细化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增强人才有效供给力;二是服务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以教育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三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树立“终身学习”和“贯通职前职后”理念,做大职业培训,推动社区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2];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企业协同“走出去”,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输出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同时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与他国共享我们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突出体现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其中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用工匠精神将学生打造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依托,职业院校应该以职教集团组建、现代学徒实施为抓手,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激励学生创业,优化学生就业,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业“获得感”;端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既能优质就业,又具有“泛在学习”的适应性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发展潜力,切实增强学生的成长“保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