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50000)
每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必然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作品的表现内容体现着当下的时代特征,反映当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艺主旋律。音乐作品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让人较易于接受。本文所分析的歌曲《我爱金子般的家乡》创作于1984年,由藏族作曲家白登朗杰作曲,周艳炀作词,才旦卓玛首唱。是西藏电视台录制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还愿》的主题曲。歌曲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家乡粮食丰产,风景秀丽的热爱,与电视剧向人们展示的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西藏人民淳朴、热情、善良的性格特点,以及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中蒸蒸日上的新西藏风貌相辅相成。《我爱金子般的家乡》也是那一时期西藏文艺创作的一个缩影,成为时代发展变化的记录和见证。
好的时代才能感召人们创作好的作品,为人民发声,为家乡歌唱。1984年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西藏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2005年12月7日,国家民委网站中《民族工作大事记》写到:“西藏放宽农业政策和实行农业税收减免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1984年,西藏粮食产量突破48万吨,比上年增长26%。自治区政府用于农牧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3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倍。”1乘着改革的春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关怀下,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渐入正途,粮食丰产,这片神圣的土地越发欣欣向荣,西藏人民沉侵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素材和背景。
歌曲词作者周艳炀,湖北石首人,从195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类型多样,主要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电视剧本等,曾获得西藏文学创作二等、全国征歌一等奖、奖飞天金像奖。歌曲作曲者白登朗杰,四川巴塘人,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藏族作曲家之一,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代表作《春到拉萨》(笛子独奏)旋律优美、曲调欢畅,是西藏早期优秀的器乐作品之一。歌曲首唱才旦卓玛,西藏日喀则人,我国著名女高音藏族歌唱家,成名作《翻身农奴把歌唱》,真切的唱出了西藏农奴翻身的解放的喜悦,歌曲传遍全国,在西藏更是家喻户晓,代表作还有《一个妈妈的女儿》《再唱山歌歌给党听》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的颂歌题材的歌曲。她的嗓音明亮,音调高亢,演唱时婉转深情,具有浓郁的藏族音乐特色,是藏族艺术家中的优秀代表。
音乐本体分析
(一)歌词解读
该曲歌词由“主歌”两段和“结尾”组成。
主歌:
我爱金子般的家乡,它是丰产青稞的地方,五月山花笑苗壮,八月松涛赞麦黄。挥镰收回金青稞,姑娘唱落银月亮;爱我的我家乡喽!
我爱银子般的家乡,它是放牧牛羊的地方,夏季彩云戏芳草,秋来到处飘奶香。堆起羊毛打酥油,姑娘唱落银月亮;我爱我的家乡喽!
结尾: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喽!
歌词的主歌(两段)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扬和热爱,并且指出“家乡”是丰产青稞和放牧的好地方,五月的山花壮苗、八月的松涛和成熟的麦子、夏季彩云芳草、秋季到处的奶香,每个季节“家乡”都有让人迷醉热爱的景象。并且歌词语境押韵,五月与八月、夏季与秋季互相关联又相互照应,朴实易懂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后面的结尾部分重复了两遍“我爱我的家乡!”,与前面的主歌部首尾呼应,再次点明主题,起到了强调作用,并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次升华。歌词朴实易懂,表现了家乡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旋法技巧
这首歌曲是带有引子和结尾的并列型二段式独唱歌曲,分节歌。歌曲的调性是民族五声羽调式,有鲜明的藏族音乐特色,歌曲的第31—35小节有向属(b羽调)离调,形成转折。音域跨度为11度,在小字组的b至小字二组的e2之间,既不低沉,也不高扬,曲调悠扬、深情、欢快。旋律的进行循序渐进,深情地对家乡的爱向世人诉说。
曲式结构:前奏+ A乐段+ B乐段+结尾
前奏:
歌曲的主歌部分分为两个乐段,即A+B。前奏之后进入主歌即A乐段(a+a1)。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即a+a1两个乐句构,五声羽调式。旋律有模进和“民歌句句双”变化重复等写作技巧,a乐句最后四个小节运用了调内模进的写作手法,并具有音程紧缩的技法特点;而a1乐句中的第4小节至5小节与第6小节至7小节具有旋律变化重复的关联。
a乐句:
a1乐句:
A乐段后为B乐段,由b乐句、b1乐句和c乐句、c1乐句等四个乐句构成。
b+b1乐句:
B乐段中的b乐句和b1乐句从音乐听觉效果来看较前一部分更加抒情,起伏较小,既有偏低的音高又有向属方向的离调(b乐句向b羽调离调),使得整个乐句具有明显的转折。并且两个乐句具有变化重复的关联,但在音高上前一个乐句较低而进入第二乐句之后开始逐渐升高,在相连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八度的大跳,在大跳之后又回到了歌曲的调式中。
c乐句:
c1乐句:
B乐段的最后两个乐句也具有变化重复的关联。两个乐句的节奏除第三小节和最后一节其余都相同,但旋律进行则是反向的,从音高走向来看C乐句从低音开始逐渐升高,而c1乐句则是从高音开始逐渐降低,形成对比。
结尾:
d乐句+e乐句:
e1乐句:
歌曲结尾由4个小节的d乐句加10个小节的e乐句再加14个小节的e1乐句等28个小节构成,该部分加入新材料成为单独的乐句即d乐句的第1小节至第4小节,但其歌词是衬词,不表达实际意思。整体来看结尾部分融合主歌A乐段和B乐段的音乐元素,最后结束在歌曲调性的主音上形成了收拢型终止。
歌曲然采用了旋律反复的“句句双”手法构成的分节歌的形式,但其段落内部的旋律进行则具有通谱歌的基本特征,使旋律动听流畅,音乐向前流动,激情澎湃。而才旦卓玛独具特色的深情演绎更将歌曲中蕴含对“家乡”的深情得以更好的表达,同时也成为除歌词朴实易懂、曲调悠扬和音域适中外又一得以广泛传唱的重要原因。
注释:
1.国家民委网站《民族工作大事记》(news.xinhuanet.com 3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