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伟 金晶爱
摘 要:姜戎先生的《狼图腾》对蒙古游牧文化进行了描写。本文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4个维度对《狼图腾》中的游牧文化进行解读,进而加深对蒙古游牧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文化维度;《狼图腾》;不确定性规避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依据自己在内蒙古边境额仑草原长达11年的插队经历写下的描绘、研究蒙古草原文化的“旷世奇书”。作为一部小说,它详细的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和传说;作为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它将专业知识和文学元素相结合,生动的描述和讨论了外来异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多元性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价值体现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以汉文化同化、征服其他文化,而是要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性,发挥民族文化自觉的前提下,重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常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自己IBM跨国公司在50多个国家和3个跨国地区的分公司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分析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1]本文将从这些维度来解析《狼图腾》中的文化关系。
1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认为:个人主义是指,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个人主要关心自身与核心家庭的利益,集体主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紧密,人们紧密地融入集体之中,一方面受到集体的保护,另一方面人们又要对集体保持绝对的忠诚。[2]
姜戎先生在《狼图腾》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蒙古民族的重要历史问题,如“在古代,人口几乎只有汉族百分之一的蒙古民族,对世界产生的震撼和影響却远远超过汉族,直到现在,中国汉族仍然被西方称为蒙古人种”、“那位伟大的文盲军事家成吉思汗,以及犬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一直到女真族,那么一大批文盲半文盲军事统帅和将领,竟把出过世界兵圣孙子,世界兵典《孙子兵法》的华夏泱泱大国,打的山河破碎、乾坤颠倒、改朝换代”。[3]蒙古“小民族爆发大能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民族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这种集体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狩猎和军事方面。
与其他民族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人处于绝对主动,而动物处于被猎杀地位的狩猎不同,虎、豹、狮、象等大型猛兽无法在蒙古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而游牧文明地区又不同于农耕文明地区拥有大量的深沟高垒、高墙大院,因此蒙古人的狩猎更多的是与狼群进行的成建制的生存竞争,蒙古人的狩猎和军事行动非常相似,“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常职司,从中得到教义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当他们不打仗时,他们老那么热衷于狩猎,并且鼓励它们的军队从事这一活动,这不但为的是猎取野兽,也为的是习惯狩猎训练,熟悉弓马和军事技能。”[4]当蒙古民族不与其他人作战时,就与兽群作战,每年冬初,蒙古人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围猎,这种围猎与军事行动类似,在蒙古民族中,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体以集体利益为先,重视族群,甚至重视蒙古人与草原组成的整体的利益。
2 权利距离
霍夫斯泰德将“权利距离”界定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即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一问题。霍夫斯泰德用权力距离指数来衡量权力距离的差距,权利距离越小,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越小,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利距离越大,人之人之间的等级越森严,人们能接受的等级制度也越强。
蒙古民族是典型的高权利距离的族群,强调尊敬和服从长辈,但是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百善孝为先”不同,蒙古人对长辈的尊敬与服从更多的是由于在严酷的蒙古草原生存尤其需要长辈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例如,在处理新猎获的猎物时,“毕力格老人说:往后你打上了猎物,得多想着点儿组里的几个老人……我们年轻的时候,每年打着的头一只黄羊和獭子,都先送给老人……”又如,蒙古猎手在围猎时也都默认毕力格老人的领导地位,“毕力格可是额仑草原人里面的头狼。每年牧场组织打围,只要毕力格不领头,猎手们就都不愿意去。”蒙古人对长辈的尊敬与服从、对长生天的崇拜、对草原狼既恨又敬的态度既反映了蒙古民族的“高权利距离”,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朴素的草原逻辑,就是充分的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
3 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对不确定性规避做出了定义,即人们面对不确定或未知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对威胁的应对程度。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威胁采取沉默、回避、忍耐的态度,蒙古民族面对威胁更多的表现出警惕与“牙眼相还”的直白。
蒙古人不仅在面对危险时保持警惕,在面对平安的环境时同样不会放松,“连续多日可疑的平安,已经使巴图的神经崩得紧如马头琴弦……大马倌们都记得住血写的草原箴言:在蒙古草原,平安后面没平安,危险后面有危险。”这反映了蒙古人对未知威胁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面对狼群对蒙古人财产(主要是羊群和马群)的威胁,蒙古人会采取捕捉狼崽、围猎狼群的报复性对策,但是蒙古人的报复行为绝对不是对狼群赶尽杀绝,而是让草原上的猎手和猎物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当狼群捕杀了用于战备的军马群后,毕力格老人带领牧场的猎手对狼群进行了猎杀,毕力格老人说,“腾格里是公平的,狼吃了人的羊和马,就得让狼还债。”“打死那些狼,刚好给军马群报了仇,再打多了腾格里就不让了,腾格里最公平。”蒙古人和狼群之间不是简单的威胁和应对威胁的关系,毕力格老人对陈阵解释说,“狼群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狼没了,草原也保不住。”“狼太多了就不是神,就成了妖魔,人杀妖魔就没错,要是草原牛羊被妖魔杀光了,人也活不成,那草原也保不住。我们蒙古人也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没有了蒙古人也就没有草原。”这些描述说明蒙古草原上的不确定性规避是非常特殊的,是双向的。蒙古人与狼群互为威胁,互为生存竞争的对手,两者都是维护草原脆弱生态平衡的卫兵。
4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2]
《狼图腾》中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突出表现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上。以毕力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牧民是长期导向的典型代表,长期生活在严酷环境下的蒙古人拥有坚韧的品格和坚定地民族信仰,当知青陈阵因为马群被狼群猎杀而对狼图腾产生质疑时,毕力格老人说,“你们汉人骑马就是不稳,稳不住身子,一遇上点儿磕磕绊绊,准一边歪过去,摔个跟头。”老人的话让陈阵意识到,坚韧的民族性和坚定的信仰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狼图腾》中蒙古人的节俭表现在饮食方面,“草原羊肥肠里塞满了最没油水的肚条、小肠和胸隔膜肌肉条,几乎把羊身上的弃物都收罗进来了。饿狼吃羊,连羊毛羊蹄壳都吃下去,草原闹起大灾来,人和狼找食都不容易,吃羊就该把羊吃的干干净净。”蒙古人对未来回报的追求主要表现在狩猎和如何看待人、狼、草原的关系上,“成吉思汗每次围猎,到末了,总要放掉一小半。蒙古人打猎打了几百年,为啥年年都有得打,就是学了狼,不杀绝”,“草原民族捍卫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宝贵;而农耕民族捍卫的是‘小命---天下最宝贵的是人名和活命,可是‘大命没了小命全都没命”,“一吨牛羊肉是用七八十吨草换来的,内地一个劲地来要肉,实际上就是跟草原要草……”这些描写都体现出游牧民族具有一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草原逻辑”。相比之下,进入草原的农耕民族则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导向的倾向,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遵循长久以来的农耕传统,变游牧为定居,不顾及草原的载畜量,毫无计划地猎杀草原野生动物,外来者生活水平的短暂提高,是建立在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
纵观《狼图腾》中所描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生态属性是草原文化最基本的属性,人与自然是相依相荣的命运共同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文化不是一元的,我们必须尊重多元文化的传统,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性,使不同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交融。
参考文献
[1]赖红玲.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异.王建电.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2012(7)
[2](荷兰) 霍夫斯泰德(Hofstede,G.J),著.李厚,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伊朗)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张忠伟(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文学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跨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