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
摘 要: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部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本文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多模态分析,来解读其中有关创新,传承,和谐等文化内涵及多模态话语的构建方式。基于这一多模态话语分析,文章提出了如何在外语实踐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方法: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手段解读文化传播方式;如何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传统文化;文化理解力;外语教学
话语在社会和文化中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建构社会认知。话语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话语进行传播。因此,通过话语分析来解读文化是科学可行的。一方面,随着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媒体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媒体话语进行多模态角度的分析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也能极大丰富教学维度(陈素花, 2014)。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连续推出了两季,受到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记录片不仅探讨了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更是包含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的传统文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深化外语学习,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化理解能力在外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重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体,特别是精品视频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其中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利用视频的多模态分析提高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方法和途径。
1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1.1 理论基础
传统的语篇分析一般只注重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分析法扩展到多模式来分析多模态分析中(Oliveira, J. M. D. 2009)。OHalloran, K.L不仅有研究多模态的理论建构,还专门研究了数学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OHalloran, K. L. 2004)。顾曰国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顾曰国,2007)。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人与食物的关系为主体,从听觉,味觉,视觉等多个角度记录中华美食文化。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视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图像,声音,文字,色彩四个层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2 研究现状
话语中的多模态性是人们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代树兰, 2013)。多模态话语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R.Barthers, 他主要研究了图像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国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始于李战子,他向国内学界介绍了Kress 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胡壮麟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纵观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方面均有突破,研究的领域涉及多种语类(胡壮麟,2007)。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分析对象,从多模态话语的角度对其中所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
1.3 语料选择
本研究采用的语料为中央电视台2014年4月18日起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共八集。八集的题目分别为该片共8集,分别为《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和《三餐》,另外第八集揭秘“舌尖”拍摄背后的故事。该纪录片通过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食物的各种交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创新,传承,和谐等文化理念。该纪录片将食物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食物的烹饪手法,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传播。人们在轻松观看美食节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十分适合进行文化理解力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语料。
2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理念及其多模态话语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所传达出的文化理念包括创新,传承以及和谐。这些理念都是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该记录片的表现形式即模态主要包括语言 (文字和语音) 、图像、摄影、音乐和舞蹈(王巾,2013)。本文将从文字,图像,声音和色彩这四种话语模态对纪录片中的这三个理念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其中文字属于自然语言话语模态,在本文当中主要研究的是纪录片的解说词。图像,声音和色彩属于非语言话语模态。本文主要从纪录片画面的拍摄角度,背景音乐的风格,旁白的感情,被采访者的方言使用,到色彩的搭配,色调的选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一共有八集。其中第二集《心传》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传承之一主体。这样的情怀是中国式文化特有的情怀(陈奕帆,2018)。我们以第二集中中式糕点的进化为例,来分析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如何传承的。片中说到来自苏北的姑娘阿苗要尽快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时,画面一转,开始讲述中国糕点的进化过程。旁白讲到,“父亲教会邓开风,如何获取大山的馈赠,也告诫他要敬畏山神。”随后,纪录片又开始出现阿苗姑娘辛勤练习三角团的情景。随后,画面陡然一转,旁白响起。“苏式糕点,中国汉族糕点的重要流派,与古典园林一样,是苏州的标志。”从阿苗,邓开凤,苏式糕点再到苏州这一城市。纪录片描述的对象越来越大。从个体到行业再到城市,无不体现着中国糕点文化的进化历程。纪录片把叙事主体从个体延伸到行业,从行业的发展进程延伸到城市的发展进程,这些无不体现着食物当中所包含的历史传承的理念。纪录片表达出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珍惜,它将一些平凡个体人生中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成为传统饮食文化中璀璨的一点。
2.2 和谐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中,就提到人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指的就是“和睦协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十分重要。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集开篇就提到,“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文中提到的“历法”,讲到就是人们根据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来安排生活作息和耕作作息。旁白说到,人们根据时间安排饮食已经成为中国人内在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也正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中华文化中最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2.3 创新
创新即为创立或创造新的。创新这一理念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也从各个角度表现出了创新这一理念。在第二集《心传》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这体现出人们心中已经具有并且非常关注创新这一理念。纪录片中这样的旁白不仅可以应用到饮食领域,更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第四集《家常》中提到,“上海红烧肉,河南抻面,还有柏辽兹,这是妈妈独创的搭配。”这说明人们不仅在菜肴的制作方式上创新,在搭配使用上也是注入心血的。从人们对创新的渴望,到事实上的创新。这是一种理念,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
3 多模态文化话语分析对提高文化理解力的启示
3.1 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解读文化知识
文化层面涉及的是文化环境(王改娣,杨立学 2013)。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解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文化理解错误导致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主要讲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来进行文化解读。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视频话语的主题,让学生对视频内容能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应介绍视频话语的构建方式。如前文提到的文字,图像,声音,画面等话语模态。比如第二集《心传》中,在介绍中式糕点的进化进程的时候,为什么在介绍阿苗姑娘的时候又涉及了苏州这一城市的发展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出类似的思考。
3.2 通过多模态视频分析练习,强化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文化解读的意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使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得到不断加强。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个视频的文化解读,将其中文化构建的多模态方式形象具体地介绍给同学们。再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视频文化理解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文化理解。在不断地训练之中,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必然会得到加强。
3.3 通过多模态话语手段分析解读叙事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描述的美食诱人,更是因为创造者给每一种食物都添加了故事色彩。在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文化内涵进行多模态分析时,我们要关注的是声音,图像和色彩这几种话语手段是如何相互配合,叙述精彩故事的。
就文字而言,纪录片中有大量的字幕。如第三集《时节》中提到,“一场秋雨之后,来自天空的身影,不断提醒着杨福星,最值得期待的美食,正在这里萌发。褐色小伞状的蕈子,其貌不扬,却被历代美食家奉为珍馐。”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使画面的色彩立即丰富起来。就色彩而言,该纪录片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优良的画面感是分不开的。丰富的色彩搭配,激烈的视觉冲击都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就声音而言,纪录片中的旁白,背景音乐,被采访人的方言都为视频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进行多模态视频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中国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发现传统文化特征在视频中的构建方式。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些有关在跨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模态视频的广泛传播,多模态话语分析必然会引起一場研究热潮。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及整个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ewitt, Carey. “K. OHallora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Continuum, 2004. “ Applied Linguistics 27.2(2006):335-337.
[2]Oliveira,De ,and J.Minelli .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Learning: A Multimodal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80.3(2009):356-358.
[3]陈素花.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41-43.
[4]陈奕帆.以电影作品浅析文化创新——从中国现当代电影角度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07):101-102+105.
[5]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02):17-23.
[6]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2):3-12.
[7]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王改娣,杨立学.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34(02):26-31.
[8]王巾.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13(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