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特殊体现,是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当前,“一村一幼”和免费教育等政策的实施使凉山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依然存在不均衡现象。本文以川西民族地区凉山州作为研究个案,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凉山县域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公平理论阐述该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提出SO,OW,WT,ST四种实践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SWOT分析,战略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凉山州于2014 年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明确了推进凉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总体目标,但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该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异常困难。若不能有效解决县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将大大地影响人民的教育满意度,难以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前进。因此,通过SWOT分析研究凉山州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景和困境,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对推动凉山县域乃至全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包括多个阶段,由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组成的教育统称为基础教育。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总结为: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下,国家利用不同手段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和人群当中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使得适龄儿童之间有相对均等的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并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条件,最后在教育结果上体现出相对均等。基础教育均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教育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2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
2.1 凉山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截止2017年,凉山只有8个县通过省级义务教育督导评估。现阶段凉山与国家和省上的要求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县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异,良好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拥有高质量办学条件的学校少之又少。
从表1可见,凉山州小学阶段生均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超过省会城市成都1000元以上,且均超过省平均水平,本年较上年相比均呈现出上涨趋势,增长率是成都市的两倍之多,表明国家政府和省对凉山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凉山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凉山州县域非均衡情况并没有得到全部改善。从表2来看,昭觉县基础教育非均衡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该县贫困面积大,教育经费投入缺口严重,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大大超过省对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的标准。除师资队伍中三个方面均符合县域内均衡的要求外,基础设施方面未达到省定的均衡状态且呈现出均衡差异较大的现状。其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仅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校际间均衡程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小学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和生均教学仅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达到1以上,呈现出严重不均衡。
此外,从昭觉县63所小学和7所初中的办学基本条件主要指标达标情况调查来看,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不均衡是导致综合差异系数大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小学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缺口较初中更大,有73.02%的小学在体育运动场馆建设上非常薄弱。在计算机配备和图书配备上,小学和初中校际间的均衡差异均大,有87.30%的小学和71.43%的初中的计算机配备非常薄弱;60.32%的小学和57.14%的初中图书配备非常薄弱。①
4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SWOT分析
4.1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势(S)
4.1.1 独特的资源优势
凉山的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矿产、民族文化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同时该州还拥有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例如彝海结盟红色文化党性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卫星发射中心及诸多A级景区等,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红色、生态、健康及科技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了凉山经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品牌。同时国家将其纳入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核心试验区,拥有较大的经济文化发展潜力。
4.1.2 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语言
四川是一个拥有丰富藏羌彝文化的多民族大省。凉山正是川内该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近几年国家、省大力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凉山借着这一时机,创立了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该产业园的创立大大的推动了当地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让其成长为凉山文化产业的“优势”, 成为了凉山民族文化形象展示的新窗口,为凉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彝族火把节、川西藏族山歌和彝族克智等传统的各色民俗文化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使得凉山更加和谐稳定。在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就更加重视对母语和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开始探索符合和促进该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发展的教育,如“一村一幼”计划,开展双语教学、开发本土课程,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4.2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劣势(W)
4.2.1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
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地处川滇交界处,平均海拔高度为2000米以上,气候寒冷,条件恶劣,“两山能喊应,走拢大半天”是其真实写照。孩子上学异常困难,很多孩子上学从家走到学校需要1到2个小时,因此只能到县城读寄宿制学校。由于居住环境多为高寒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全州还有40个乡镇,265个村未通公路。以昭觉县三岔河乡中心小学校为例,笔者从县城坐车到该乡需要两个多小时,且沿途都是高山巨石和泥巴路,遇到下雨路途更加危险,学生步行到校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上课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很多学校的学习条件和生活居住条件差,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足,宿舍、食堂条件简陋,学校功能用房紧缺,设备设施不足,班额大、住不下问题严重。据笔者调查,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645所,寄宿学生30.52万人、寄宿率38.75%,但只有23.94万个床位,平均每个床位1.27名学生。②“一村一幼”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皆存在教室数量缺乏的问题。由于该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于学龄人口增长速度,加之近年随着国家各项免费教育政策的有力实施和“控辍保学”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大幅增加,大班额现象突出。同时由于基础医疗保障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医务室,只有走很远的路去乡里面的医疗卫站就医,学生的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4.2.2 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资金缺口大
凉山州是我国重要扶贫基地,贫困问题十分严重。全州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达4.16万平方公里,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70万,全州11个贫困县与资源富集、发展较快的安宁河谷6县市形成鲜明对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征特别明显,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凉山州部分县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脱贫攻坚一样,是全四川省最难啃的硬骨头和主战场。十二五以来,全州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达579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还有近60个亿。昭觉县2018年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大约1.4亿元,可用财力缺口1.86亿元,教育缺口建设资金13.8亿元。③实现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十分困难。
4.3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O)
4.3.1 国家及地方政策扶持
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公平战略的必经过程。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目标,从而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有学上”进步到“上好学”。2014年,凉山州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在政府的领导下,将工作重心更紧密地集中于义务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和学校规划建设,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师资质量。同年,州政府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问责制度,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持续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彝区“9+3”计划,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工作,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力有序推进。2014年至今,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年免费教育、“一村一幼”计划等国家和省上对凉山教育的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振兴”政策的颁布给凉山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教育发展的成就逐渐显现。目前为止,凉山已有8个县(市)通过省级义务教育督导评估。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县域基础教育学校达到均衡发展要求,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同其他均衡县一样优质的教学资源。
4.3.2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及当地产业发展
封闭的“外交”大门不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是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有效路径。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了凉山教育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国内东西部优秀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西部大开发增加了凉山州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了更多向外展示独特文化品牌的机遇,加强优秀文化商品的传播,同时有效缩短了其融人全球文化市场体系的进程。此外,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立给了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一片发展的沃土,让其成长为凉山文化产业的“优势”,为凉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产业园一方面带动凉山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对凉山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强人们对凉山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丰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展示凉山形象之窗,给凉山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4 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威胁(T)
4.4.1 专任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由于凉山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空间小,对人才的吸引力低,教师留不住也难以引进。主要教师来源是特岗和支教的方式,教师正式编制少,和其他城市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低,平均一个月综合工资只有2500元左右,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失调导致大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考调和转行,人才流失惨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缺乏音体美专业老师,常年出现“一师多职”的不均衡现象。教师配备不足,专业教师和骨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日益凸显。
4.4.2 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差距大、资源配置不均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区域地理位置,再加之受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低。“看得见”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等贫困与“看不见”的思想观念封闭、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等贫困互相交织,使得经济和教育发展赶上国内发达地区有明显的困难。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要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加上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决定了民族地区更加需要中央政府大力帮扶。目前凉山州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经费有了很大的提升,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和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教育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电子设备等现代教学模式还没有普及。此外,中、小学教师待遇较差,造成师资流失严重,且办学条件较差,这就极大的阻滞了落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
5 凉山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基础教育SWOT分析,本文采用SWOT分析策略的四象限法则,提出不同象限的对应战略,选出最适合凉山州基础教育发展的最优SO策略。四象限法则如图1所示:
图1 SWOT矩阵理论策略图
从以上四种策略分析可见,最适合凉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是SO战略。通过SO战略凉山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可以直接利用系统内部优势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补救,利用经济文化及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具有凉山特色的县域基础教育;OW 战略利用外部国家政策给予的机遇优势,克服内部发展的劣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ST战略强调发挥内部优势来克服外部的威胁。将凉山独特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等运用于基础教育教学之中,克服基础教育系统外部的困难和威胁,具有较难的操作性;WT战略,要求凉山县域在克服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劣势的基础上,还要应对基础教育系统外部的威胁,这种方式耗费的时间、金钱和力度最大,实际操作性最难。
当然,基础教育的发展包含内外系统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的发展中要将几种策略有机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经济和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在研究和探讨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6 总结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和突破点主要体现在民族贫困地区。凉山的贫困特殊性导致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异常艰巨,教育扶贫将是凉山州经济、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在教育公平理论的正确指引下,充分将民族地区县域內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抓住发展新机遇,利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教育发展,利用优势克服不利条件,应对挑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第八部分.
[3]张耒.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指向及战略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26-29
[4]袁梅,罗正鹏.试论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及其应对[J].教育学报,2017,(2).
[5]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16年年第2期.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7年四川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报告》
②数据来源:扶贫移民局访谈记录
③昭觉县扶贫工作昭觉县委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作者简介
宋思源(1994-),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