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霞
摘要:语文教育的功能是:陶冶情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定位,结合个人实践,阐述如下,不吝赐教。
关键词:语文课堂;感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3-0075-01
1.着眼于人性的教育
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多年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论怎么理解,我认为都不要把知识点的教学与人性的教育脱离开来。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一门学科,语文课也不能有悖于这一规律。从近几年的中、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命题都与此有关,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在整个语文考试的比分中,占有决定性的比重。实事证明:一个是非不分、美丑不辨、不理解亲情、不明事理、没有爱心甚至没有理性而对抗社会的学生,是不会也不可能学好语文的。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终生为之探索的课题。
以课前三分种写作训练为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以《我的母亲》为题,提前写一篇文章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当然都大同小异,关键在于教师在点评时所站的高度和教学的理念的差异上。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从篇章结构、布局谋篇、描写方法等方面就事论事地去进行点评,而有的教师则不同,他们着眼于学生是不是真正写出了母亲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连自己母亲的特点都不甚了解的原因何在?从这件事上我们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再次完成此项练习。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后者不仅涵盖了前者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更观注于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学会去观注人、观注社会,去培养爱心,理解亲情。不管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来说,这种全新的理念都更加体现了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精髓。
2.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面对个体的一篇篇课文,我们往往是把一篇篇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篇去分析,对文章主旨的分析,也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思路上去引导,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其实,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都会因为个体生存环境的不同、观点的不一致、审视角度的不同、年龄的差异而不同,何况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等等,对文章的理解当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我们成人的视角、观念、理解去强行地把我们的思想强行变成学生的思想,学生应该有他们不同的思想。
如在上初中语文第四册《敬畏自然》一课,在课堂上仅仅就课前预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时,学生的看法可真让我为之一惊。一学生谈到,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的许多看法,发表了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一学生谈到,自己读了文章后,从对文章的理解到现实社会的认识,最后感到了一种恬静的归宿感;一学生说读了文章后自己想到了《读者》上曾经看过的一段话,从而引发了另一种思考,并阐述了自己对文章的某些观点的不认同,而且分析的有条有理;一学生说自己读了文章后,回家和父母讨论,因与父亲的观点不一致而引发了与父亲的一段不愉快;当然,更多的学生谈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生命的思考。
课后反思,我首先惊叹于学生那种独立的学习精神,第一次感到学生好象长大了,懂事了,其实,初中学生早已不是事事都需老师牵着才能走路的孩子,只是过去我们忽略的太多太多了,甚至于心中产生了一丝慊意;其次,我更惊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那种创造性思维,过去总想着以自我的理解去牵动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岂不知在课上,学生却让我大开了眼界,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也让我学会了许多我所意想不到的东西;其三是由此而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过去的教学,我们是不是太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表现?是不是我们太不了解也太不信任我们学生的能力了?过去的教学,我们是不是因为我们固有的模式而抹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着眼于方法的传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总喜欢把一篇文章归纳出若干个小知识点,课堂上也总喜欢滔滔不绝地讲解,总担心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没有告诉完学生,往往一篇课文讲完了,仍担心课堂上是不是还有东西没有告诉给学生。其实,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在中学阶段,就书本知识而言,有多少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真正用得上?加之知识的更新换代又快,有资料统计,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一个人要看完需要二百年的时间,何况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在几年以后才能进入社会?那么,我们教学的目的何在?
也许,我们现在教会学生的许多知识,在将来都会过时,所以,教学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未知知识的一种方法。
如初三复习专题“诗歌鉴赏”的一节课,老师首先通过投影显示了两篇中考原题和相应的答案,让学生讨论思考:给出的答案包含哪几部分内容?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学生总结出规律后,老师再让学生看刚考完试的试卷上诗歌鉴赏题,思考没有得满分的原因何在?学生恍然大悟,很容易就找出了扣分的原因;接着进行的诗歌鉴賞训练,学生正确率就很高了。
所以,我们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个题的答案是这样的你记住”,而在于“这类题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你要理解和掌握”。
当然,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教无定法,但愿我们今天的教学能让每一位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