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中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之构建

2019-06-17 10:34付寿康
财经理论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民族体系

付寿康

(江汉大学 武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从国家层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现代化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是缩小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的乡村及农业有什么特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意义如何?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研究述评

近两年,我国政府和学界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对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开展了相关研究与论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步伐,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2]。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地方实践的焦点是农业现代化,强调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只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并不能代表整个乡村的发展。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振兴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3]。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4]”。陈秧分等(2018)的研究认为:国际经验显示,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发达的农业产业,一些国家因忽视农业保护与发展导致农民离农、村落凋敝,最终损害实体经济。国内实践表明,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仍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缺乏吸引力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仍然突出[5]。对此,国务院的文件指出: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①对于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李含琳(2018)认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是现代化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核心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经营体系的核心在于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6]。对于三大体系的构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2016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7]。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陈锡文(2018)指出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8]。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蔡丽君等(2018)认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现形式[9]。莫仲宁(2018)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业效益。大力发展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和适销对路的品种[10]。韩长赋(2017)指出“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11]”。另一方面,贺雪峰(2018)认为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机会十分有限,工业进园区,农村可以发展的产业实际上主要是农业与所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其实就是让农村有机会赚城市人乡愁的钱,有这种赚钱机会的农村和农民最多不过农村和农民总数的5%,而且城市资本远比农民有能力从三产融合中赚取收入[12]。在仇保兴看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在广大农村有文化之根和根深蒂固的“乡恋和乡愁”。我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是美国式土地规模型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有机化和“一村一品”为主的绿色发展道路。②

综上,对于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它是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者围绕着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展开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然而,面对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应该发挥,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怎样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战略工程,农业发展则是重中之重。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单单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于城市的矛盾。

按照“木桶理论”,“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补齐“三农”工作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对于补齐“三农”工作的短板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突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不健全、培育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迫切需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矛盾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很多农产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基本解决了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构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民族地区的乡村与农业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新时代建设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后,乡村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提升,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条件[13]。本文中的民族地区特指民族八省区。③不同区域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人地关系以及文化特色塑造了资源禀赋的区域特征(如表1)。

表1 民族八省区农业发展特色资源

资料来源:民族八省区各省区百度百科;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公示名单(第一批).

民族地区的乡村大多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自然资源与气候,具有大量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见表1)。民族地区的农产品供给结构逐步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一般低端产品供给仍然偏多,品质优良、特色鲜明、消费者青睐的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农业的突出问题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农民卖的大多是“初字号”农产品,优质不优价。虽然国家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依然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经营模式落后,农业生产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成本偏高,效益低,农产品竞争力偏弱。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化肥、农药的管控力度不够,地下水、地力过度使用、过度放牧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生产就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够,外出务工人数多,农民增收传统动能减弱,普通小农户增收渠道不多,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扩面深化,改革红利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

民族地区的乡村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气候资源独特,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之一,其升温率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两倍。根据中科院的专家调查研究,青藏高原增温还影响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青稞,生育期温度升高显著降低青稞单产,2000年以来,温度每升高1℃,每公顷青稞产量降低0.2吨[14]。

民族地区最缺的不是资源,也不是市场,是人才。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发展机会少,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实用性人才缺乏。农耕手段落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和靠天吃饭。同时,民族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且人民群众勤劳朴实。农业、畜牧业的历史悠久,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乡村民族文化气息浓厚。

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既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又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中诸多限制因素影响,都面临着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发挥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等优势。在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如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民族地区农业及现代农业体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一)民族地区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民族地区农业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立身之本。农业依托乡村而存在,乡村发展范式变化推动农业发展思路的相应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牧业地区,农业兴则民族地区稳,农业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族地区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民族地区多处于山区、高原、草原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且呈现细碎化特征,但是森林、草地与湿地资源丰富,因此,民族地区有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丰富资源基础(如表2)。

表2 2016年民族地区主要农业用地面积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然而,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仍需以农业的充分发展配合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农业充分发展可以稳定农民就业、支撑城镇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以农业的充分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支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

(二)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民族地区受其资源禀赋条件、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程度偏低,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民族地区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资金、资源、人才向城市流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长期处于“失血”状态。由表3可知,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依然很高,但是人均GDP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除了内蒙古以外其他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八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一个侧面说明,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对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有限,城镇化率低,城乡融合发展需进一步提升。

表3 2017年民族八省区农村经济重要指标

资料来源:民族八省区各省区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民族地区补齐短板、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的重大历史机遇。乡村振兴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的全面体现。

民族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现象较为突出。

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补齐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协调的矛盾,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需定供”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有机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和优质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创新力、抗风险能力、竞争力、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

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向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村农业新业态,提升小农户参与产业化的程度,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拓展小农户增收渠道。不论是全国还是民族地区,小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重要主体。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五、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民族地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构建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关键。

第一,民族地区要引进与推广农业新业态。将民族地区丰富而多彩的农业资源要素融合成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更多的打造服务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创新型(生物农业)、社会化(订单农业)和工厂化(植物工厂)等多种农业新业态。通过农业新业态带动农民就业,赚城市人“乡愁”的钱。将乡村“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优势。

第二,民族地区要大力推动发展农业新模式。立足资源禀赋,利用丰富山地、草地与湿地等自然资源,结合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围绕民族地区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

第三,民族地区要大力生产特色农业新产品。民族地区一般具有与其自然地理特征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质量与绿色为倾向,由增产导向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大力推动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大力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不仅质量价格齐升而且众人皆知。

(二)民族地区以适度现代化要素投入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之构建

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度现代化要素的投入,以适当的形式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民族地区经济体量小,资源总量大,环境容量小,生态地位重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两型农业”,挖掘农业绿色生产力。

第二,加大现代农业科技与装备的开发、引进与利用。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发展设施农业既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又要依托区域合作与对口帮扶引进科技装备,以科技支撑发展设施农业,避免一些不利自然因素(低温、干旱、多灾)的影响,拓宽不同季节农产品生产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既能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又能抵御市场风险,还能提升农业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多途径筹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惠农贷、财政专项)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发挥农业补贴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让财政补贴惠及更多农民。民族地区有大量的草原奖补、退耕还林补助等生态补偿金,推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发挥生态补偿金在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第四,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民族地区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将引进来(对口帮扶)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选派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干部,引进专业素质过硬,留得下、稳得住的农业技术人才;依托“乡情牌”吸引乡贤与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自主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三)民族地区以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之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一,民族地区以土地流转为中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基础,积极引导土地、林地和草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产出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支持土地入股,使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

第二,民族地区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中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重点发展合作社、专业农场和家庭农场等形式等集体经济,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整合,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促进农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民族地区将长期存在的小农户,要充分认识小农户的价值,加强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机衔接,促进小农生产向差别化精耕农业转变。

第三,民族地区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自身现实条件,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坚持适度原则,用好现有资源条件,引进先进资源,融会贯通。因此,要通过激发、调动、肯定、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主性、创造性,来正确引导、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民族传统文化和群众智慧。通过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乡村振兴中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注 释]

①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58号.

② 仇保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因势利导的新举措.2017年10月21日 中国新闻网http://news.ifeng.com/a/20171021/52738702_0.shtml.

③ 我国民族八省区包括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贵州、云南和青海三省.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民族体系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我们的民族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