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培养研究

2019-06-17 02:47:36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书籍课外阅读图书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书是良师益友,也是琳琅黄金。阅读好的书籍可以受益一生,无论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陶冶情操,阅读都是最好的选择。而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访问福建省3所农村小学的10名小学教师,发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小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于纸质阅读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容易被课外的网络游戏吸引,不重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无目的性,导致课外阅读量较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到:“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该是145万字以上”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但中国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5.9%的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39.2%的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到2 小时(详细见图1)②中国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组.2011年中国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R].2011.。此外,每一百名农村小学生中有97 名家中无杂志,88名家中无购书习惯,71名家中无借书习惯,95名家中“四大名著”识不全,87名家中无报纸③吴庆福.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荒漠化”的成因和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9,(3)16。以上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对其良好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的成因

(一)小学生学习繁重、唯成绩论盛行

现在的小学教育,盛行以成绩论成败,导致学生学业繁重,图书馆成为了摆设,利用率极低,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在阅读的篇目类别上出现了偏差,只注重课本知识,忽略了课外的阅读篇目,时间被压缩失去延展性,从而导致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阅读,无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

(二)农村家庭经济、思想限制阅读

大部分农村小学家庭都存在经济低收入,由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限制和忽略了农村家庭对于子女阅读的需求和渴望。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家庭中大部分都存在着:家中无杂志、无报纸的问题。由于原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就如“言传身教”和亲自沟通,若没有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错失了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培养的最好时机。并且,部分农村家庭思想落后,仍旧存在着“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对于农村学生遭受了巨大的荼毒,一些农村家长认为学习没有用,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工作和赚钱。这些“无用论”,就忽视了小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图1

(三)学校图书供给有限、优质书店稀少

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源与城市学校的资源无法相比,农村学校的图书大部分存在伪劣盗版、不适合小学生年龄段阅读,平均一个班只能分到约10本书左右,书店在农村的分布十分稀少,并且现在的书店在渐渐远离农村,导致农村的书籍资源缺失,从而导致农村小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出现。多数伪劣书籍商人,为了获利,将大量伪劣书籍低价运往农村,导致农村的读物质量良莠不齐,不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网络鸦片”侵蚀内心

新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深受影响,尤其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且大数据显示,现在手机游戏的玩家,小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农村小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管教,自制力相对其他孩子更加薄弱,阅读更加不受重视。

(五)教师激励作用不强,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兴趣培养,激励效果不明显,也不利于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并且农村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应该读一些什么书,小学生在读书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答。

(六)小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无目的性

绝大部分小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对于新鲜事物只有三分钟热度,不易坚持,易产生厌学情绪。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对于自己要读的书不明确,选择的书籍要么过于深奥,要么过于粗俗,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

三、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培养的对策

(二)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融入学习生活

学校应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例如“阅读周”、“阅读角”、“阅读会”等活动,“阅读周”通过在阅读周活动的时间内,展开读后感征文比赛,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奖励和宣传的的办法,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阅读角”“阅读会”可通过加分的和图书愿望清单的方法,让学生在一起讨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文章,并将是推荐给其他同学,推荐书籍成功,适当加分,到一个学期结束,评选出优秀的学生,奖励他们愿望清单中的书籍。让阅读成为一种校园特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同时,学校可在课程中引入群文阅读课程,要求各年级设置考核标准,将书籍分为硬性要求和软性要求,阅读加入到期末的考核标准中。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且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是指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理解并吸收知识,重在让小学生懂得阅读后的实践,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记录优质的语句,并将其运用到作文中,根据故事进行思考,感受故事中主角的正能量,以及反派角色的错误行为,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及根据故事续写自己想到的故事,发挥想象,通过阅读,感受幸福感。

(三)贯彻落实减负政策,削弱唯分数论

学校应当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的政策,给学生实行减负,就意味着削减作业量以及课堂时间,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衍生出对于阅读的兴趣。削弱唯分数论,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不以分数给学生带上镣铐,让孩子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校也需要课余时间加以把控,确保学生将时间用于阅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的重要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的类型,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能够在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引导和监督

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阅读的引导和监督,做到在家,家长应当留出时间,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幸福感,明白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过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孩子对于阅读的情况,每一月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份阅读心得并交于学校,列入孩子期末考核当中。

(六)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图书募捐活动

农村村委会以及教育局,可自行向发达城市地区,申请募捐,收集适合小学生的优秀书籍,例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与软件“快乐粉丝会”合作,一起组成“温暖有你,快乐出发”的公益活动——“快乐图书室”,通过接受一些图书资源不足的地区申请,再根据明星效应以及社会爱心人群的帮助,收集和购买图书,将其送往需要的地区。通过对外界进行申请,从而获得优质的图书资源。并且可以邀请读书流动站进村,让小学生可以接受到阅读优质图书。

四、结语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说过:“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如今实现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高文化的青年,而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青年,重中之重便是要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打好基础,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书籍课外阅读图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2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班里有个图书角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