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冬 ,周明忠 ,汤 承 ,阳爱国 ,陈 斌 ,陈代平 ,郭 莉,梁璐琪,侯 巍,文 豪,莫 茜,张廖莎,尹念春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2.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3.四川省遂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遂宁 629000)
四川省是国家划定的畜间布病防控二类地区,而川西地区又是畜间布病历史疫区和免疫地区。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牛感染布病情况长久存在,其中又以川西北地区的牦牛布病感染率最高[1]。本省农区市、县牛布病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呈散发流行[2]。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要求,四川省把发展养牛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因此,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做好牛的布病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本调查的目的是摸清四川省2015 -2017 年牛布病血清流行病规律,旨在为牛布病的科学预警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1 血清样品 2015 -2017 年期间全省21 个市(州)的2 158 个牛场/次,共计240 012 份血清样品,覆盖全省21 个市(州)。由于川西北高原牧区甘孜州和阿坝州为布病防控一类地区,故在该区域主要针对未开展免疫的牦牛进行采样。
1.2 试剂 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试管凝集试验抗原,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3 方法 按照国标《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 -2002),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全部样品进行初筛,初筛疑似阳性结果的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检确认。
2015 -2017 年期间,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全省牛布病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66%,平均群体阳性率为12.97%。
表1 2015 -2017 年四川省牛布病统计
2.1 畜间分布 见表2。
表2 2015 -2017 年四川省牛布病种间分布统计
2.2 空间分布 见表3。
2.3 时间分布 从季节分布看,2015 -2017 年全省牛布病的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变化无明显季节流行特点。
表3 2015 -2017 年全省牛布病地域分布统
3.1 四川省牛布病的流行现状 2015 -2017 年期间,全省牛布病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66%,平均群体阳性率为12.98%。全省低个体感染率和高群体感染率,提示全省牛布病流行范围较广,呈点多、面广,散发的态势,但区域性暴发布病可能性较小。与国内流行现状相比:四川省牛布病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66%和12.98%,均高于全国0.44%和5.51%的监测结果。防控策略制定方面,应着重对高群体感染率进行针对性防控,开展全面的监测。
3.2 不同品种间的流行差异 全省牦牛布病感染率最高,奶牛其次,肉牛最轻。原因在于牦牛布病在我省布病历史上就存在。早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川西北高原牧区,就出现过大范围的牦牛布病流行情况,检测结果显示以流产布鲁菌(牛种)第9 种生物型为主,对牦牛易感性高,阳性率高达28.56%,远高于农区牛布病[2-5]。其次是奶牛布病,群体阳性率为19.53%,个体阳性率为0.73%。提示奶牛布病已在我省普遍存在,但是暴发流行可能较小。全省肉牛布病群体阳性率(1.2%)和个体阳性率(0.25%)均较低,但应注意引种管理和日常监测。
3.3 不同地域间的流行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全省牛布病风险度依次为:川西>川中>川北>攀西>川南>川东。川西地区为全省牛布病疫情流行最严重地区,原因在于:主要是由于川西地区多为高寒牧区,牦牛的饲养周期较长,畜龄大的牦牛感染布鲁菌的风险增加[6-7]。另外,川西北地区基层兽医站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兽医编制人员,导致布病防控工作开展难。川中地区布病感染率排在第2 位,主要体现在奶牛布病,全省超过70%的奶牛养殖量集中在这个区域[8]。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不经检疫申报,私下交易后运抵省内养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了潜在的疫情风险。川北地区也主要体现在奶牛布病,提示应加强川北地区奶牛布病防控。攀西、川东和川南地区牛布病感染率较低,是布病疫情低风险地区。原因在于本省这3 个地区的养殖主要以猪、鸡为主,奶牛和肉牛养殖场(户)较少,加之邻省(市)云南、重庆均属于布病防控二类低风险地区。因此,在防控策略的制定上,重点应放在川西、川中、川北地区,本省攀西、川东和川南地区发生布病疫情风险较低。
全省牛布病的高群体阳性率和低个体感染率,显示全省牛布病疫情感染面广,疫情呈多点、散发态势;全省牛布病个体和群体感染率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应加以重视;全省目前牛布病感染率最高的依然是川西地区牦牛和奶牛,是全省牛布病防控的重点;川中盆地周边及川北地区奶牛布病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应加强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