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虽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却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优美灵动的歌词,以及传达出来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歌颂,至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广为传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同名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人民的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为人民书写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改革先锋施光南先生对于音乐的痴狂,对于爱情的向往,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勾勒出中国几十年沧桑巨变。
也许没有比歌剧更好的艺术手段去诠释这位音乐家伟大的一生,因其音乐与命运已紧紧交融在了一起,无论是《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还是《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无一例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出施光南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理念与艺术追求,由此,这些作品的创作历程成为了该剧天然的纵向叙事时间轴,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这些歌曲广为流传,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本剧并没有局限于仅仅围绕歌曲的本身的创作而展开叙事,而是将其融合在一个大的戏剧叙事环境中,成为剧情演进过程中,若干个戏剧事件之一。在音乐的创作中,也有意识地从施光南的这些音乐中跳脱出来,保持了全剧完整而独特的原创特征。加上这些隽永经典的音乐点缀,使其整体呈现出饱满而有层次的审美特质。
歌剧是集音乐性、戏剧性、文学性、舞蹈性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因其创作难度大,艺术性高被被称为“戏剧王冠上的一颗宝石”,而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样式,几代歌剧创作人一直致力于歌剧民族化探索的道路,创作出《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江姐》等兼具思想性、现实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民族歌剧,特别是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全剧以“梦想与磨难”、“爱情与执着”、“激情与希望”、“光荣与别离”为四幕展开纵向叙述,以施光南求学、爱情、苦难、探索为切入点,全面而立体地讲述了他短暂且高尚的一生。并将施光南对于艺术崇高的理想,对音乐无上的崇敬、对生活无尽的热爱充分表达出来,在引发观众对于这位人民艺术家深切缅怀的同时,感受到音乐永恒的魅力和艺术不朽的价值。
作为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歌剧,可谓难度极大,不仅要把这位音乐家49年的人生经历浓缩在两个小时的舞台上,并且要在其多舛而传奇的一生中,攫取最富戏剧性及感染力的事件,全方位展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人生信念与艺术追求。编剧在这部剧作的创作中将文字与音乐密切关联起来,每一幕不同的主题像每一个独立乐章,通过文字实现变奏、协奏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张弛有度地呈现出不同时代下,不同的人物命运、性格特征,但同时又在整体上又实现了全剧的统一和完整。
《在希望的田野上》虽然讲述的是一位伟大音乐家的故事,编剧却选择从最不为人知的挫折和苦难切入。在第一幕中主要体现的是施光南对于音乐与生俱来的向往:他并没有夯实的音乐基础,却很早就表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经历了考学的种种挫败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音乐学院,但正值意气风发之时,遭遇政治运动,自己的父亲在这场磨难中永远离开了他,而他很快从灰心失意中走了出来,用音乐重新点燃起对于生活的热情。所以第一幕的基调是苦涩和灰暗的,戏剧的节奏也是急促、无序的,在一个个突发事件中,让观众体悟到人物命运的坎坷以及对于信念坚持的不易;而第二幕则将戏剧的整体节奏放慢,围绕施光南的爱情故事而展开,进而进一步展现出施光南对于音乐近于疯魔的痴狂。譬如第一次约会就因为创作而迟到,见到了心仪的姑娘,脑子里却激发出了创作的灵感,草草离场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自行车……编剧在这一幕中设置了几段颇有浪漫色彩的唱词,如《我仿佛被他吸引》,由饰演妻子的口中发出疑问,“怎么会有这个样子的人?”“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而在一边发问的同时,观众从男女主角的对唱中得到结论:爱情难以琢磨,但二人惺惺相惜,琴瑟和鸣。这时歌队仿佛站在一个上帝的全能视角,回答了二人对于爱情的迷茫和对于对方未知世界的迷惑:“就是会有这个样子的人,幸福就该如此沉浸”。二人终于喜结连理,可这个时候施光南又因故即将被下放农村,新婚的甜蜜戛然而止,又恰逢妻子的生日,正在感叹命运无常的施光南,将自己创作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了自己的夫人,这也成为此剧前半段最具温情色彩的一笔。
紧接着施光南被下放到农村,而这时的他饱受对于家庭的相思之苦,同时他为自己的作品被误读,发表作品的权利被剥夺也深感苦闷,这是他经历的第二次生活的磨难。如果说,第一幕灰心失意的施光南是通过父母的鼓励而走出低谷,在这次的情感波动中,我们可以从他的唱词明显体会到随着岁月流逝,他心理逐渐的强大和对于音乐愈加笃定的执着,发出“唱歌是人民的权利”这样带有思辨色彩的呼唤,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创作思想的系统化的形成。接下来施光南的女儿出生,这时的他依旧在农村,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但是编剧为二人设置了一段隔空对唱,将二人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表露出来,同时传递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就是在这样的深情与浪漫中,突然传来噩耗,周总理去世,使沉浸在新生活美好愿景中的人物突然又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悲恸中来,这也是上半场戏剧的一个终结,也是舞台人物情感最终的一个走向,阐释着在那个纷乱的时代,人物命运的激荡与无常,人物内心深处的彷徨和无措,也将上半段戏剧所传递出来的深情与压抑表露无疑。
在第三幕的“激情与希望”,戏剧逐渐进入到了高潮。政治风暴已然过去,施光南终于回到妻子和母亲身边,多年来往返北京天津两地的火车票被施光南挥洒在空中,而这一刻宣告了那个历史的终结,也宣告着他对于过去苦难的告别。崭新而美好的生活使得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鼓与歌”的愿景,他迫不及待地要用手中的笔为祖国、为人民写下赞颂的篇章。戏剧中涌动的激情将新的时代所给予人民的欢乐和热烈凸显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施光南的艺术造诣也达到了巅峰,编剧巧妙地在这一幕中用夸张的戏剧手法展现了施光南创作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过程:杂志编辑打来电话邀请他为一首歌词谱曲,而从编辑念出歌词前两句的时候,施光南就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和无穷的活力,甚至等不到把歌词邮寄过来,在电话的另一端,立刻将旋律哼唱了出来。在歌队气势磅礴的合唱中,这首歌曲将戏剧所传递出的情绪烘托至高潮,也将现场观众的热情引领至一个情绪宣泄的顶点,不由热情地鼓掌,与剧中人物一同歌唱。但就在这时突然笔锋一转,戏剧演进到了尾声,与之前的热烈与激情相悖的,在这一幕中所体现出来的则是惋惜与伤感:施光南的人生临近终点,他的艺术生命即将画上句号。而这时观众的情绪已然到达了高潮,所以在这种突然的情绪波动中,无不感同身受,无不扼腕叹息,在祖国逐渐强大,人民日益富强的美好年华里,施光南却永远地走了,再也不能为美好的生活谱曲,再也不能为勤劳的人民欢哥,由此在最终妻子、女儿、母亲三个人对于施光南的挽歌中,才会悲从中来,伴随着施光南灵魂《这多情的土地》的低缓吟唱,缓缓流下热泪。
由此可见,虽然本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离奇的戏剧事件,环环相扣的戏剧线索,但是却将人物的性格、作品的思想主题集中而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来源于本剧在创作上节奏的把控和富有激情的戏剧叙事手段,抒情诗质感的唱词,将人物在冲突中的动作与情感激荡外化,也实现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统一,从而才能强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这部现实题材歌剧的节目单中,屈原的人物形象在演员表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纵观全剧才发现屈原这个人物角色的设计可谓是点睛之笔。可以说爱国诗人屈原是施光南先生精神领袖,也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更是他高尚人格素养的写照。
屈原与施光南的人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剧中交代,他出生那年恰逢话剧《屈原》上演,施父一直以来以屈原正直的品格,高洁的人格教导着施光南,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磨难中,屈原的积极求进也深深鼓舞着他,同时屈原在作品中体现的对祖国深切的爱,以及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成为施光南在创作中坚定为人民书写的信念由来。施光南立志为创作歌剧《屈原》致敬心目中的灯塔,但也正是在创作歌剧《屈原》的过程中,他积劳成疾,陡然离世,成为永久的遗憾。编剧在剧中设置了三段与屈原合唱的段落,是本剧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篇章。而导演则在处理屈原这一虚幻形象上,做出了自己别具匠心的处理。
屈原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是表现施光南求学落榜的心里低落期,这时的屈原出现在舞台后方背景的中央,象征着施光南心中的幻想,以及屈原对于施光南信念和理想的支撑;第二次出现是施光南被下放,妻子临产,创作受阻,焦虑和思念让他再次感受到命运的无常,生活的不易。但这时的施光南已逐渐走向成熟,他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被生活击倒,而是坚定地喊出“人民需要音乐,时代需要歌声,我们还是可以创作”的呼声,这时屈原再次出现,依旧是在舞台后方,表示施光南创作歌剧《屈原》的念头的出现;屈原在舞台上第三次出现是在戏剧演进到的第一个高潮:新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激情,这时的施光南的艺术创作也到达了巅峰状态,对于评价他音乐是“靡靡之音”的声音,他置若罔闻,坚定地要“走自己的路,让作品说话”,而这时屈原再次出现已立于舞台中央,他与施光南、韩伟三重唱《要为人民鼓与歌》,预示着歌剧《屈原》创作的开始,也再次彰显了这位浪漫主义奠基人,中国史上第一位人民诗人对于施光南重大的影响和鞭策。
在戏剧的尾声,已然离世的施光南再次出现在舞台上,一如第一次出场的屈原那样,缓步在舞台后方拾阶而上,口中喃喃着那首《我深爱的土地》,他最后的这次登场与屈原的第一次登场形成了呼应:屈原给予了施光南为代表着的一代又一代为人民书写,为祖国高歌的人们信念的支撑,精神的鼓励。同样施光南也用他不朽的音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民,同时他深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艺术追求,对于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敬畏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
总体而言,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艺术完成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文本、音乐、舞台调度、演员的表演及舞美效果,都令人眼前一亮,因此所散发出的剧场感染力也很强。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素材的现实题材的歌剧,能够在融入了艺术感情和深刻思想价值的同时,传递出浓厚的民族情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