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 砥砺歌行

2019-06-16 11:43
新世纪剧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艺剧目辽宁

岁月流转,时光如歌。70年的光辉岁月,铸就了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展望201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她的七十岁华诞,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也即将走过68年的征程。抚今追昔,回望近70年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辽艺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始终高擎现实主义的旗帜,坚持书写为人民服务的篇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生动展示了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培养造就了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艺术家,为新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也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这举国欢庆的伟大节日里,回顾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走过的峥嵘岁月,既是对辽艺历史的回望和追溯,更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赞礼和歌颂,也是对未来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的期望和向往。

一、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名东北人民艺术剧院,1951年10月2日于沈阳成立。1954年8月随着东北行政区的撤销,原辽东话剧团和辽西话剧团并入剧院,正式改名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剧院建院以来,先后上演了300余部古今中外精品剧目,剧院演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曾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金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东北三省话剧节以及辽宁省艺术节大奖;演职人员曾多次获得“文华奖”“梅花奖”“金狮奖”“振兴奖”“白玉兰奖”以及全国各类戏剧比赛金奖、银奖等,培养塑造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艺术家。

(一)红色传承——东北人艺时期(1951-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崭新的起点。1951年,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的艺术院团开始朝着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1951年10月2日,经整合的东北文化教育工作队、东北文协文工团、东北鲁艺实验剧院、东北鲁艺音乐工作团等文工团性质的艺术团体——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下称东北人艺)在沈阳成立。东北人艺不仅是建国后成立较早的大型综合剧院,也是当时东北规模最大的综合剧院。

跟随延安鲁艺来到东北人艺的安波、塞克、严正、洛汀、肖汀等老一辈艺术家,不畏艰苦,甘当艺术的领路人和先驱者,为剧院制定了“建立民族的、有地方特色的、革命化的剧院”方针,不仅把优秀的思想理论、业务技能带到这支新生的戏剧队伍中来,同时也把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传递给了剧院的每一个人。同时,大批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同志,他们大多是由学生走入革命队伍之中,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性和组织纪律性。东北人艺系统继承了延安鲁艺的现实主义美学,也为辽宁人艺的现实主义风格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东北人艺排演的《曙光照耀着莫斯科》蜚声全国,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剧院”,创作的农村题材戏剧《刘莲英》《妇女代表》《春风吹到诺敏河》代表着东北人艺将革命现实主义戏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的艺术实践产物。同时作为最早开展工业生产的地区,东北人艺创作排演了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话剧《在新事物面前》,为后期60余年工业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是我国由革命战争年代向以经济建设为转移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内文艺体系开始形成的阶段。东北人艺的建立,对当时全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示范性的意义和效应,为推动当时东北地区文艺工作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标志着东北的文艺创作有了更加稳固的艺术阵地和文化依托,也标志着延安精神、鲁艺传统和东北地域文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融。红色基因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根延绵、血脉相传。

(二)万象初更——辽艺建院初期(1954-1957)

1954年,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东北人民艺术话剧团与当时的辽东省话剧团、辽西省话剧团合并,组建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两个辽宁地区优秀戏剧演出团体的并入,为剧院的发展增添了巨大能量,使剧院开始由综合性的艺术院团向专业性的大型话剧院团过渡。

辽艺在建院初期就树立了向高标准艺术境界攀登的志向,剧院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戏剧之路。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的文艺思想领域获得了进一步解放。辽艺和全国其他文艺院团一样,刻苦钻研业务,拓展艺术实践,形成了行当较为齐全的演出阵容,在话剧创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这一时期,辽艺开始尝试创排古今中外的优秀剧目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作品。通过排演《尤利乌斯·伏契克》《娜拉》等外国名剧,提高了辽艺想要向高标准艺术看齐的国际视野;通过排演经典文学改编剧目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如《李闯王》《在那一边》《日出》《家》《雷雨》《骆驼祥子》《阿Q正传》、《前进再前进》等,体现了辽艺对“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最朴实而真挚的艺术追求。通过排演这些剧目,辽艺艺术发展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使辽艺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之路得以确立。

(三)凝薪化蕴——成熟与发展时期(1958-1965)

相比建院初期的迷茫和彷徨,这一时期辽艺的戏剧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和发展。剧院建立了正规的剧场艺术,扩大了演出规模和业务门类,涌现出以安波、洛汀为代表的剧院领导,以万籁天、肖汀等为代表的导演风格各异的导演艺术家,以李默然、王秋颖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他们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为根基,继承五四运动以来话剧的革命传统,继承延安鲁艺的革命精神,提倡话剧的民族化。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的同心”,保持着与生活的源泉关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第一次打击》《吝啬鬼》《第二个春天》《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石钟声》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和坚守,使辽艺创作出了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气派的舞台样式,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辽艺扎根发芽,奠定了辽宁人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使辽艺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本土话剧的中坚力量。

(四)燚生骄阳——二次发展时期(1979-1984)

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淀,20世纪80年代初,辽艺迎来了第二个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剧院创排了多部深受人民喜爱的、传颂经久的现象级剧作,如代表现实主义传统回归又赋有新时代具象意义的《报春花》,对舞台形象有着深入洞悉和挖掘的《高山下的花环》,反映年轻人多彩生活的《哥们折腾记》,将沉重的历史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鞭笞与反思的《天国之乱》,展现中美人民友谊和华侨爱国精神的《唐人街的传说》,关注农村生活与现状的《落凤台》,对“辛辣戏剧”展开探索的《白卷先生》《枫叶红了的时候》等。

这一时期的辽宁人艺呈现出以“老、中、青”三代为脉络的演员结构。以李默然、王秋颖、赵凡、郝海泉、辛薇、陈颖等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们重新返回舞台,在崔德志、丁尼等名家主创的协作下,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创排出了大批振奋激荡的优秀作品。以刘文治、王早来等中生代为代表的演员也进入了表演的成熟阶段。而在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宋国锋、周红等青年演员也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得到了全面的能力提升和历练,为日后成为剧院的中流砥柱打下了基础。

(五)严锋削铁——危机与探索时期(1985-198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剧坛陷入戏剧危机,面对困境,辽艺人志气不消,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方向为基础,勇于探索、尝试创新”的发展理念,在选材上紧扣时代脉搏,洞察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剧院先后排演了《李尔王》《秦始皇》《银行家》《荒原与人》《富有的女人》《金石滩》《爱洒人间》等13部话剧作品,题材涉及世界经典名著、现实主义历史、农村、经济、“伤痕”类等,大胆实践,不拘一隅,反映出“辽艺人”在戏剧危机中站稳脚跟、立足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并努力在此基础上用于创新、尝试探索的精神。

(六)垒土成巍——第三次发展高峰期(1990-2011)

20世纪最后十年至本世纪初,辽宁人艺走进了艺术发展道路的新周期。通过几代辽艺人的前赴后继、孜孜求索,辽艺推出了一大批取得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极高艺术水准的精品力作。尤其是《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郭明义》,分别入选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4-2005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200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2009-2010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这些剧目还全部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充分显示了辽宁人艺更加成熟、稳健和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和生命活力。

继北京和上海陆续推出“小剧场话剧”这一打破传统的分离式、镜框式的舞台戏剧模式之后,1993年由李默然、周红主演的话剧《夕照》作为辽艺对小剧场戏剧的第一部探索之作,获得了空前成功。此外,如《鸣岐书记》《任弼时——开国大典随想曲》《郭明义》等一批英模题材话剧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辽艺的标志性戏剧题材。

在这二十年时间里,辽艺的艺术家群体发挥了自身极大的潜力和才能,焕发了难能可贵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同时,剧院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延揽院外人才,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将其纳入自身的良性循环轨道,成为体制外的有效补充。

(七)涵负海川——多元化发展时期(2012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2012年以来,辽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一方面坚持创作符合文艺导向、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市场需求度和文艺产品的市场价值观,将剧目的演出反响作为考察剧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剧院以集中巡演、参加评奖的方式对剧目进行演出推广,拓展儿童剧演出、艺术培训、影视及动画配音、各种大型晚会、音乐类演出活动等产品的业务渠道。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兼顾剧院的经济效益,以反哺剧目创作资金流不足的情况;在努力盘活地方演出市场的同时,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这一时期,剧院陆续排演了模范人物话剧《深情——周恩义的故事》《干字碑》,农村轻喜剧《代理村官》,民族历史题材话剧《祖传秘方》《开炉》,都市生活剧《爱情不打包》,情感伦理剧《请你对我说个谎》,工业题材话剧《工匠世家》,讽刺喜剧《最后的卡伦》等一系列题材多样、特色各异,艺术质量与口碑齐佳的优秀戏剧作品。

其中,《代理村官》《开炉》《最后的卡伦》《工匠世家》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首届)、2016年度、2017年度、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祖传秘方》不但在国内多数省会城市、海峡两岸巡演,还于2018年赴马来西亚进行了交流演出,广受褒奖。《祖传秘方》剧组获得了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首次设立的集体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干字碑》荣获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2016年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辽艺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创作程式和艺术模式,而是力求在更广泛的维度和层面寻找创作灵感和戏剧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017年,剧院承办了“中国话剧协会·东北大区优秀邀请展”,这是剧院首次承办戏剧展演活动,也是东北首次集中举办戏剧类盛会;2018和2019年,剧院连续两年承办“中国儿童戏剧节辽宁分会场的展演活动”,接待了国内外多家文艺院团的演出访问;剧院还承办了“2019年度中外戏剧名家名师班之俄罗斯导演工作坊”活动,活动嘉宾俄罗斯著名戏剧导演安德烈和国际戏剧策展人尤利娅的主创团队还将同剧院合作制作舞台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近年来剧院首次与外籍主创合作,是辽艺向新时期的戏剧探索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

2017年,在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关怀和支持下,辽艺附属艺术学校得以恢复办学。学校的恢复办学及剧院艺术培训中心授课业务的逐年拓展,使我们实现了从幼儿艺术教育到艺考生教育全覆盖的系统培训模式和教学能力。今后,剧院将继续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文艺人才。

二、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成立于1960年7月2日,是继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之后建立的全国第三个专业儿童剧院。

半个世纪以来,辽宁儿艺始终坚持文艺为广大少年儿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树立精品意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打造出多部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精品剧目。

辽宁儿艺自建院以来创作演出儿童剧、歌舞剧、音乐会等大型剧(节)目100多台。主要代表剧目有:《小铁脑壳遇险记》《雪女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红军》《报童》《潇洒女孩》《大栓的小尾巴》《这里将是别墅》《青春的旋律》《邓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其中很多优秀剧目曾获全国儿童剧调演“优秀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辽宁省委“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政府“优秀作品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等。

剧院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家,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白居、高宝英、吴允兰、付蕴荟,著名儿童剧作家胡景芳、于德义、刘喜廷,以及表演艺术家李放、陈大千、李蕴荟、刘燕等。剧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和业务骨干,为儿童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世纪以来,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继续为广大少儿观众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经典儿童剧,代表剧目有《鸟儿飞向太阳河》《那匹白马那些人》《远山的月亮》《水晶之心》《西游后记》《安徒生》《爱孝总动员》等。这些剧目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下希望、美德的种子,精心培育,繁衍生息。

三、影视艺术中心

1983年,剧院成立了影视艺术中心,下设电视部、译制部、发行部。在多年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并逐渐形成了由制片人、编导演、摄、美、化、服、道、后期剪接、录音及配音演员等一套完整的电视艺术制作体系。

影视艺术中心先后独立拍摄制作的电视剧作品100多部集,其中电视连续剧《山野》《天轮》《欲海沉浮》均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级电视台播放,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电视艺术片大奖,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电视观众的重视和好评。

译制部录制了千部集的国内外影视作品,如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变形金刚》《蜡笔小新》《奥特曼》等享誉全国的好作品,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原创动画片《小虎还乡》《小糊涂神》荣获全国儿童动画片“金童奖”;近几年先后为北京电视台配音录制了60集动画片《快乐东西》;为电影频道《小鬼日记3》《罗拉的逆袭》配音;为电视连续剧《特警4587》《神探大原》《明朗少女成功记》《美丽人生》等影视作品配音。

剧院搬迁浑南新址之后,在健全完善摄影棚、录音棚和拍摄制作设备的基础上,影视艺术中心还建立了多媒体多功能演播厅,成立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依托现有的硬件、软件资源,剧院形成了一个拥有专业配音团队、职业录音混音师、正规现场演播和节目录制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制作和运营基地。2018年由剧院影视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因你而爱》,荣获辽宁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创作三等奖。

四、辽宁电声乐团

辽宁电声乐团是我省唯一一支专业电声乐团,其前身为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管弦乐队,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创作排演了多台各类歌舞晚会、流行音乐会、演唱会、儿童音乐会;培养了一大批作曲家、乐器演奏家、音乐制作人和优秀歌手。演职员多人获得中国国际音乐节、文化部歌手大赛、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文化部金钟奖、全国推新人大赛等奖项。

电声乐团曾参与香港、澳门的回归演出、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多次参与全国各大卫视春节晚会录制,并代表国家出访埃及、韩国等国际文化演出交流活动。近年来,电声乐团排演的《邓丽君金曲演唱会》、“流金岁月”世界电影主题音乐会、Fusion爵士音乐会等,深受观众喜爱和业内好评。

五、培塑思考,继往开来

辽宁人艺自建院伊始,就确立了“追寻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春天”的艺术宗旨。六十八年来,辽宁人艺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紧贴生活实际,关注民众疾苦,揭示社会矛盾,直面现实人生,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在观念叠起、万象丛生的戏剧景观里,辽宁人艺始终坚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淡定与从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地方话剧演出环境不景气,剧院演出锐减,不少剧院甚至放弃创作新的剧目。在这种情况下,辽宁人艺坚守戏剧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实践求索,创作演出了大批反映工人、农民、市民生活的剧目,而且想尽各种办法演出,送戏到基层去,既保持了剧院艺术生产的连贯性,也扩大了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把文艺工作者对生活、对时代、对历史的思考传达给观众,获得观众的共鸣,奏出时代乐章。

在60余年的艺术学习和实践中,辽宁人艺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表演流派、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为代表的史诗戏剧及中国梅兰芳传统戏曲表演风格相结合、在充分认可关东人民的审美取向、性格特征、生活方式等要素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一门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念与民族精神为根基的表演流派——“关东演剧学派”。以李默然先生为代表的关东话剧表演艺术,是对辽宁人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坚持民族化艺术发展之路的巨大肯定,也是对关东演剧学派发展的传承。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不懈地树立高标准、高品质的艺术追求,栉风沐雨,砥砺歌行,不矫作、不媚饰、有继承、有创新,谨守社会的良心,践行戏剧艺术最本质的初心!

猜你喜欢
人艺剧目辽宁
舞台剧目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辽宁舰
优秀剧目进校园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