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2017-07-26 22:56强晓玲徐晓惠
青年与社会 2017年20期
关键词:李萌疯狂北京人艺

强晓玲+徐晓惠

6月12日晚7点半,随着暗红色大幕徐徐开启,容纳上千名观众的首都剧场里座无虚席,人们悄悄地等待着一场经典大戏的开场。

这一天,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5岁生日,也是纪念演出季重头剧目《茶馆》的首场演出。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吴刚、冯远征等戏骨云集“看家大戏”,意义非凡。

身处其中,齐宏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为了这一刻,演出开票当天,齐宏就提前经历了一场“疯狂”的“大戏”。

没想到会那么火

5月19日,天还没有大亮,齐宏就出门了,这是每一次北京人艺大戏开票前她必须采取的“行动”。不到6点,赶到位于王府井的首都剧场票务中心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听说有人不到3点就来了。“知道《茶馆》火,但没想到会那么火。”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人越来越多,不到7点,买票的队伍在人艺大院里排出几十米的长龙,队尾被迫甩出了大院,顺着栅栏院墙,甩进了人艺旁边的小鹁鸽胡同,并且越排越长。

这一天,是北京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本来8:30才开始售票的窗口,提前了40分钟。惊讶于排队的人多,但并没有人选择离开,大家只是默默地寻找着队尾,悄悄地打着电话,请假、换班、取消活动,安静有序。

9点钟,队尾开始骚动,瞬间,不少人以最快的速度撤离,也有人随波逐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有一些动作快的扫了“小黄车”向南向东飞奔而去。因为有消息,位于灯市口的“菊隐剧场”同时开始卖票。

这个早晨,对于已经退休的李荣乐来说极其忙碌。按照惯例,她会通过人艺票务中心电话购票,“如今电话越来越难打通了。”4个号码,她打了整整一个上午,都是占线。

按照人藝票务规定,“人艺大戏”开票当天,上午只对人艺会员开放,可通过现场和电话订票,而非会员或网上购票只能在12点以后开始。由于很多观众担心电话打不通,网上买不到,于是票务中心门口便一再上演“开票排队”的戏码。

不到9点,《茶馆》所有场次680元的最贵票价全部售罄,首场演出的票更是基本售罄。

“现在,站在院门口已经看不见队尾了。”早晨8点,被单位门口的情景“吓到”,人艺工作人员陈利在朋友圈晒出了排票现场,“都是来买‘茶馆的,这么热的天,难为观众了,怎能不感动!”

“人艺人”的刷屏中,有《茶馆》主创在朋友圈中感慨,“不好好演戏,对不起人艺热情的观众!”主演梁冠华更是感动道,“感谢观众!我们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剧院这块牌子。”

下午2点,35度的高温下,排了三四个小时的观众仍在坚持。期间,人艺食堂的师傅们不断送来绿豆汤、冰镇饮料。

有人从票务中心传话出来,“只剩10几张了,后面别排了。”队伍仍然不动。

下午3点,《茶馆》门票全部售罄。有人说,“‘达康书记吴刚扮演的‘唐铁嘴带火了今年《茶馆》的热卖!”

追了几十年人艺话剧,看了很多遍《茶馆》的李荣乐不这么认为,“《茶馆》火爆,是人艺几十年来剧目和所有演员的魅力!”最终没有买到票的李荣乐感慨,“如今人艺的‘大戏,票也是越来越难买了。”

不来人艺,心没着落

经过头一天的喧闹,这座位于王府井大街22号的古朴院落又恢复了白天特有的宁静。5月20日一大早,齐宏和爱人早早赶到人艺小剧场,由“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举办的针对人艺会员的“艺术讲座”马上就要开始了。

“除了追人艺的戏,也会来听讲座。对,一场不落。”面对记者,今年46岁的齐宏有些腼腆,但说起“追戏”,又一脸满足。从最初朋友的赠票,到如今每场不落的“追戏”,齐宏说,“不来人艺的时候就跟做了病似的,心里没着没落的。”

2010年,做销售工作的齐宏身患重病,办理了病退休养在家。偶然带女儿走进首都剧场,本想着解闷儿,没想到,那一次,让她和女儿上了瘾。后来就自己买票,选择一些适合孩子观看的剧目。记得那时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如今已经就读高二了。“昨天晚上,我们还在这里看了《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聊起话剧,齐宏面露喜色。

从陪伴孩子看戏,到拉着爱人一起走进剧场;从一开始选择适合孩子的剧目,到现在有戏必看;从看戏到加入会员再到听讲座,如今,齐宏结识了一大批和她一样爱戏追戏的“人艺之友”。除了追人艺的戏,他们也会互相推荐其他院团的剧目。齐宏说,特别是这几年,人艺每年举办戏剧邀请展演,有机会欣赏到一大批国际国内一流院团的优秀剧目,大开眼界。“总之,现在戏看得越来越多了,每个星期都往这里跑。”

看戏让齐宏得到一种释放,她觉得自己心胸开阔了,也理解了每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通过“人艺之友”的讲座,在与艺术家们的互动中,体会到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神以及“舞台上丰富的人生”。齐宏说,“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不是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看戏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去欣赏演员在舞台上替自己淋漓尽致地表达,真的特别享受。”

“首都剧场几乎没有空场的时候,人艺的戏为什么火?”齐宏说,“经典、惠民。”全家人到人艺看戏,特别要感谢人艺的“惠民票价”。齐宏病退后,每个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爱人是一名普通职工,家庭月收入不足万元,“我们每次都买最便宜的惠民票,全家人在人艺看场戏甚至比有的电影还便宜。”

女儿马上面临高考,齐宏曾劝说“把看戏放一放”,被女儿拒绝。如今,她说自己不逼孩子,“一两周里,哪儿挤不出两三个小时啊。”爱人如今比她还着迷戏剧,总是忙着关注信息,忙着购票。而她自己以前不愿提起的病症在一次次体检被告知“没事儿”时,她说自己心里明白。

同是“人艺之友”,李荣乐喜欢说小时候在首都剧场看的那些大戏,老艺术家于是之的《茶馆》、朱琳的《蔡文姬》,包括《四世同堂》里李婉芬扮演的大赤包,“人艺的每一位演员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那个劲儿,朱琳老师的蔡文姬雍容华贵;李婉芬的大赤包,就那一个动作,就能把那种放荡无羁,浑不吝混社会的劲头演绎得淋漓尽致。”60岁的李荣乐说,“那是多少人艺老观众眼中不灭的形象啊。”

在人艺看戏,李荣乐说自己永远都是探着身子,全神贯注于舞台。“好的戏剧是需要演员与观众之间心灵碰撞与互动。话剧《李白》中,当演员濮存昕在全剧结束留白部分时,全场观众就那么静静地去感受,不发出一丝声响,我太享受那种空灵的感觉了。”李荣乐说,“而这种现场感只有人艺能做到。”

《小井胡同》《李白》《窝头会馆》《甲子园》《贵妇还乡》等名剧都是李荣乐喜爱的人艺作品。戏看得多了,感悟也便有了。在人艺举办的每场讲座中,李荣乐都是提问最多的人。她不仅能与艺术家们探讨自己对于话剧艺术的看法与理解,也能激情四射地背诵大段台词,甚至可以把《窝头会馆》里宋丹丹的表演模仿得惟妙惟肖。

“平时奖励自己的方式就是看人藝的大戏。”在李荣乐看来,人艺的作品厚重严谨、演员表演的感染力和扎实的台词功底以及那种敲击耳鼓的震撼力,都是吸引自己的真正原因。

侄女从美国留学回来,李荣乐会买最贵的人艺戏票送给她当礼物,她说,“姑姑不希望你老去看那些‘闹腾的东西,想让你接受一些真正的我们北京的文化,去慢慢沉淀,去用心体会人艺戏剧那种直击人心的感受和畅快。”

人艺改变的“戏剧”人生

看到人艺话剧《茶馆》抢票的火爆现场,亓华琛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他不会忘记,2013年北京那个寒冷的冬夜。

记得那天凌晨4点多,当他赶到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时,已经有人等在那里。入冬的北京,天气寒冷。排队买票的人们裹着羽绒服,捂着口罩,尽量凑在一起挡风、取暖。记得后来,票务中心的值班人员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于是把大家请进了相对温暖的室内……那一次,亓华琛如愿买到了《喜剧的忧伤》话剧票,那张难得的戏票也让他体会了什么是“人艺的魅力”。

记得观戏当晚,开场时间已过,却看到主演陈道明、何冰和时任人艺院长张和平等集体走上前台。原来,陈道明因高烧实在无法完成当晚的演出任务。为了得到观众的理解,人艺工作人员当即承诺,被取消的演出推后补演,未来不能到场的观众可以无条件退票。随后,台上艺术家们集体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躬致歉。

台上,陈道明用虚弱的声音对观众说,“实在无法保证演出质量,非常抱歉。”台下的观众不仅表示非常理解,还站起来集体给陈道明鼓掌,劝他赶紧下去治疗。

舞台上,陈道明坚持目送所有观众离席。舞台下,观众则坚持让陈道明先走,并且有人不断喊话,“放心吧!没事儿,我们能理解!”默默地看着观众走得差不多了,陈道明才转身回到后台。目睹了这一切的亓华琛被深深地感动,他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场“人生大戏”。

后来听说《喜剧的忧伤》补演3场中,北京人艺特别制作了印有陈道明、何冰两位主演亲笔留言的明信片,送给那3天来看演出的每一位观众。明信片上,陈道明写着,“歉,又辛苦您一趟”,何冰则写下:“忧伤不可怕,还好是喜剧!多谢各位,我们开始吧!”并且当场盖上特制的补演印章。作为一名外地观众,亓华琛抱憾自己没有机会出现在补演现场,但人艺艺术家们“戏比天大”的真诚与诚信,足以让人艺成为自己心中的艺术圣地。

直到2014年,亓华琛《喜剧的忧伤》的缺憾才梦圆首都剧场,那天晚上演出结束,陈道明与何冰7次返场,观众仍然不愿离去。亓华琛觉得自己与人艺,心贴得更近了。

像许多第一次走进人艺的外地观众一样,首都剧场古朴又雄伟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着喜爱文学艺术的亓华琛。2009年,18岁的亓华琛来北京参加艺考,经过王府井大街时,便被人艺的建筑深深吸引。

空闲时买了戏票走进剧场,没想到从此竟然“疯狂”地爱上了人艺。即使在济南读大学,每个月到人艺去看话剧,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尽管《喜剧的忧伤》令他在人艺看戏一波三折,但“人艺的学者型戏剧,让我深深爱上了戏剧。”2014年亓华琛以优异成绩获得学校研究生推免资格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人艺戏剧不仅令亓华琛改变着自己的“戏剧”人生,同时也将这份自己对戏剧的爱分享给身边的人。2014年,亓华琛带着弟弟亓华铮看了人艺的《窝头会馆》。没想到,人艺的戏剧“因子”同样在弟弟身上发酵,亓华铮同样“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戏剧,后来在哥哥“怂恿”下,2014年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舞台美术系戏剧舞台灯光设计专业,并且在2016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如今,亓华铮已经开始在人艺“实习”,参与戏剧舞台灯光设计工作。

“北京人艺的‘京味儿让我喜欢上了北京。人艺舞台上原汁原味的语言,老北京的风貌,北京人的为人处事,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亓华琛说,“因为北京人艺让我爱上了北京。”

观众第一,“输血也是造血”

在首都剧场一层大厅的观众入口处,一尊铜鼎就安放在这里,上面写着“品戏学艺 读人铸魂”八个大字。这尊铜鼎是2012年6月,北京人艺成立60周年之际,北京一所中学送给人艺的礼物。

2016年11月26日,专场剧目《知己》上演,曾在人艺舞台上被冯远征演绎的经典人物顾贞观,被一名中学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舞台上。参演的小演员都来自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金帆话剧团。舞台上,孩子们年龄虽小,但强大的台词功底,和对人物形象完美地拿捏塑造,显示了他们不俗的实力。校长董红军说,“演出的成功,来自多年来人艺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

近年来,北京人艺为推动戏剧艺术走进中学,推动戏剧教育普及,发挥戏剧人格培育、素质教育方面优势,与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一拍即合。2012年4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教育基地”在该校揭牌成立。

董红军认为,戏剧教育关乎人格塑造,可以帮助孩子言辞表达更畅达,气质更优雅,表情更生动。戏剧可以改变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戏剧教育进校园不仅培养未来高水平的观众,也培养高素质的演员。”

“65年来,北京人艺始终坚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人艺历任院长始终都在强调‘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于他们,我们必须做些什么。”人艺戏剧博物馆社教部负责人陈利说,“用公益来回馈观众,一直是北京人艺坚持的传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艺老一辈艺术家经常深入到地方院团、文化馆,以及各个中小学校,给大家带去多样的戏剧文化普及活动,“早在那个年代,人艺就有了戏剧普及的意识,并且在行动。”

如今,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和北京166中学作为北京人艺基地学校,都分别开展了相关戏剧课程。学校会定期邀请人艺艺术家、编剧、导演到学校为孩子们指导授课,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孩子们对戏剧的兴趣。陈利觉得,“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喜欢戏剧,读懂人生。”

2000年,北京人艺推出学生公益专场,十几年来,吸引了大批学生走进首都剧场。陈利觉得,“输血也是造血。”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人艺的观众在回归,大批的年轻人在加入。

除了与学校的合作,人艺戏剧普及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到社区、居委会、文化馆、棋艺馆等基层组织。如今,人艺与东城区文化馆合作“社区文化志愿者培训班”,通过培训,志愿者下到社区组织自己的戏剧队。

有一位康阿姨在参加戏剧队后感慨,“戏剧让我重生!”陈利说,一辈子没有上过舞台的康阿姨在《茶馆》中扮演康婆婆,在《龙须沟》中扮演王大妈,“演得特别好。”如今人艺的公益讲座,康阿姨每期必到,而且还带来一大批听众观众,陈利说,“戏剧真的很神奇,不做怎么知道。”

观剧素质越来越高

“我们早就预判到可能人会很多,但也没想到会这么多。”从5月18日下午在人艺微信公号上发出演出购票信息,到第二天《茶馆》票务销售火爆场面,在人艺票务中心工作的李萌说,“前一天,我们就做好了准备。19号当天,我们大多数人不到7点就到岗了。”

从2003年到人艺工作,14年来,李萌除了在票务中心,也做过场务服务。这些年,她说眼见着人艺的观众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不少曾经拿着学生证来买半价票的观众,如今已经开始领着爱人、孩子走进剧场了。

面熟了,微笑多了,攀谈就有了,李萌觉得与人艺观众俨然成了熟人。

2008年,北京人艺恢复会员制度。随着移动自媒体的应用推广,人艺观眾成“井喷”态势。李萌说,现在两万三千多名会员,4部电话根本应付不来。“遇到《茶馆》这种‘大戏,自然要优先服务现场购票者。”李萌印象中,2013年《喜剧的忧伤》也曾出现今年《茶馆》开票当天的盛况。

有人质疑人艺的“大戏”和“惠民票”让“黄牛”钻了空子,“现在《茶馆》80元票价有人在网上公开叫到600元。”李萌苦笑道,按照人艺票务规定,一名会员最多购买5张票。《茶馆》开票当天,有人手里拿着十几张会员卡,也只买到了5张票。“只能说人艺太火了,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作为与观众最近的窗口部门,可能自己并不在意的亲切接待,或者因为有人退票,自己的一个额外电话帮助了恰恰需要的人,总之,逢年过节,李萌和她的小伙伴们总能收到一些观众送来的贺卡和小礼物,每到这时,李萌觉得心里也是蛮甜蜜的。

曾经在场务服务,让李萌在剧场里没少“蹭戏”,从最初“不知道什么是话剧”到如今能把每一部戏理解透彻,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在剧场里,观众与演员之间那种心与心的交流,令人激动,电影是比不了的。一部剧,每看完一遍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李萌觉得,自己在人艺戏剧里熏陶成长。

对于人艺演出中心场务部负责人孙霞来说,人艺剧场里无小事。给观众领位的细微服务,人艺剧场一做就是几十年,“我们还有很多老观众,他们喜欢也在乎这种高雅环境中的礼仪,我们更要让年轻观众在这里体会我们的老传统。”

工作中,他们遇到过有观众将巨额现金遗失在座位,有人将不足1.2米身高的孩子带到剧场,无法进入,有人遗失门票却能说出座位号码,有人观戏中突发病症……孙霞说,每场演出观众上千人,场务服务除了维持必要的观戏秩序,还要应对时有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

“人艺的观众都非常可爱,观剧素质越来越高。”孙霞说,尽管人艺观众越来越多,人艺剧目在观众心中越来越火爆,但剧场里的“麻烦”事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坐夜班车回到家中,已经晚上12点钟了,齐宏仍然处在亢奋状态。刚刚话剧《茶馆》最后一幕中,三个老头儿感叹此生一事无成,颤巍巍地给自己撒着纸钱喊着“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那种悲凉令齐宏眼里闪出泪花。“只有看了,才明白经典为什么称之为经典!感恩人艺,感恩戏剧!”

猜你喜欢
李萌疯狂北京人艺
跟着姥姥去遛弯儿
Quantum Correlations Evolution Asymmetry in Quantum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