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虚空即气”与道德思想微探

2019-06-15 13:18曾晓莹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张载虚空

曾晓莹

摘 要:先秦儒學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后续儒家发展又只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易僵化,便使得儒学内部与现实世界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张载对此提出“太虚即气”这一学说,并通过将道德理性和道德价值贯注于自然秩序之中,使自然秩序呈现出明显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色彩。

关键词:宋明理学;张载;虚空;气

自魏晋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儒学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融合佛道之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张载便是其中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儒家没落究其本源还是因为缺乏一套可以论证的体系,于是他便创建“太虚即气”这一学说,这个体系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张载层层说理,通过将道德理性和道德价值贯注于自然秩序之中,使自然秩序呈现出明显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色彩。

一、对张载学说的探讨

张载的理论主要包括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两大层次,两大层次有互相渗透、互相印证之处:

(一)构建“虚空即气”的宇宙观

何谓“虚空”?虚空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何谓“气”?气即“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简单来讲太虚是无形无状的,气是有形可见的,两者相同,太虚之气聚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又存于太虚,如此循环便是宇宙构成的基本过程。“气怏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先秦原始儒家以“天”作为最高本体,道家则以“道”作为最高本体,而张载却认为所谓“天”或“道”都是气,气才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所谓“天”,即宇宙空间,而“道”则是气化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如今常讲的朴素唯物主义。这种“虚空与气”的宇宙观实际上丰富了儒家学说,本源的出现也让其日后学说的论证更体系化且令人信服。

(二)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张载的宇宙论在他的整个学说中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奏,构建一个如此具体的宇宙观是为了引发其思想主题——人性论和道德论。他从“气”出发,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性具体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所构成。又因为气有阴阳和清浊的差别,所以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天地之性根源于太虚之气,是“清澈纯一而无不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根源于各自禀受到的阴阳之气,是“驳杂不纯是有善有恶的”。既然人所禀之气各不相同,那么气质之性是人人各异的,这种性实际上是人在外貌、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的差异性。

那么既然人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那么就要善于反省,激活原本就拥有的善良的“天地之性”;而对于有好有坏的“气质之性”,则要通过“变化气质”,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坏的一面,即做到“为学大益”以“自求变化气质”。

这种由张载所创始,后来又经过程颐、朱熹加工改造的人性论,便成为宋明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性学说,延续上千载,影响深远。

(三)提出道德论

在以“变化气质”的人性论为基础的情况下,张载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道德学说。这一学说多见于其文学著作《西铭》与《正蒙》。他通过层层说理、步步递进来完善及巩固自己的学说的。首先,建立以“太虚与气”的宇宙观,表明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如此说来,人既然存在于万物之中,那么亦是由气构成。于是在这基础上,便提出了人性是由“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组成,又因为气有阴阳和清浊的不同,所以便产生了的外貌、性格、智力、品德不同的人。要想自己向善,那么就必须要“自求变化气质”。那么要如何“变化气质”呢?接着,张载便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修养品德的方法,如躬行礼仪、尊老爱幼等。张载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关系的论述过程环环相扣,从宏观到微观,从宇宙到个体,以“气”贯之,最终立确立了以儒学为价值本位、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特色的哲学体系。

二、张载道德思想的特别之处

张载的学说所构建起的体系远远不止“四为句”那么简单。对此,笔者总结了张载道德思想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一)开创性

结合张载当时的儒学发展来说,当其面对的是“天人合一”这一传统主题时,儒学发展的历史为他提供了两种可能的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由孔孟所代表的通过尽心而知性知天,第二种选择就是以汉儒为代表的宇宙生化路线。综合以上两种选择,张载也在前者李翱性情论、周敦颐“天人二本”的基础上,他弥补前人的理论缺陷,大胆开创出超越前人的哲学体系——关学学派,“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主要以宣扬“气本论”阐明义理。这个学派后来发展愈来愈大,对儒家学说的哲理阐发也影响十分深。

(二)逻辑性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张载所开创的宇宙——气——人性——道德,是一个十分严密的体系。张载通过建立一个完整、层次分明的宇宙观及世界观,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其中的“气化”过程,说明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进一步说明人性是由“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组成。为改变“性”中的不善的差别,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实现社会全体对“仁”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张载主张发挥自我心灵的知性作用,面向宇宙寻求人的价值本性的根源。他的论说过程十分严密,层层递进,从借鉴佛道的本体论出发,一步一步把他想要阐明的义理具体化,把自己对道德价值的判定寓于气之中。这种严谨的论证过程不仅弥补了儒家论述本体缺乏的缺点,还有力地反驳了佛道两家对儒家发出的挑战。

从天到地,从地到人,再从人到人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化,让其论述过程坚不可摧。这一种逻辑性极强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在探讨世界本源与日常道德价值上借鉴。

(三)道德性

正如大多数宋明理学家一样,张载十分注重对道德义理的阐发。张载对道德阐释得最好的还是他的著作《西铭》,在该文章中,他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他所推崇的,是行有余力者,则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平凡的百姓,则要保有最初的善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社会,人人皆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存在。张载关于担当的精神与为人气象的追求如今看来仍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同时也是其最具有现代价值、最值得推陈出新的精神。

三、小结

虽然如今大多数人都对儒学中一些条例化、刻板化的思想学说感到反感,但是不得不否认,儒家学说的义理、思想仍是精华多于糟粕。以张载为例,他开创性地建立“太虚”的世界体系,引入“气”这一概念,一步一步地解释儒家义理,逻辑性极强的论证过程让人信服,也让对手佛道无法反驳;除此以外,他对人性道德的一些阐释既延续了儒家的“礼”,又进一步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为学”“大心”“修理”等。因此,张载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论述的真正价值,主要也就集中在其对做人之基本精神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与提炼上;而往后的宋明理学超越性的意义,也就在于它真正塑造了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知识分子。

在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当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综合实力,也是实现民族梦、国家梦之本源。如今,“淑世担道、崇德求实”之思想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普适价值之中,尤其是“四为句”已成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人格精神。张载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论说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借鉴价值,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必也将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文华.论宋明理学之“气本论”哲学思想——兼评横渠之学与文化软实力之提升路径[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70-75.

[2]杨佳.张载仁爱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张瑞元.张载“天心说”辨析及“为天地立心”新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9):131-134.

[4]林乐昌.“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J].哲学研究,2009,(05):58-63.

[5]陈学奎.以《西铭》窥探张载的“天人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林乐昌.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5,(01):51-58.

[7]张浩.张载“气本论”之辩——兼论“太虚”的内在涵义[J].传承,2013,(04):78-79.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张载虚空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织
关于它,或水
虚空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