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彤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金锁记》是她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曹七巧也是文学创作中一大经典人物形象。曹七巧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扭曲的变态心理,在小叔和子女身上产生的对性与情欲的扭曲,以及在此基础上将性欲的扭曲转化成对金钱的偏执,历来是众学者和心理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曹七巧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做出如下细致探讨,也为众研究观点提供一种可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金锁记》是她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一九四四年的民国时代,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曾对《金锁记》作出“這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①高度的赞扬。《金锁记》讲述的是出身于商民家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在几经家庭变故之后一步步从一个拥有青春年华的美好少女走向狠毒疯癫的恶婆婆的毁灭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曹七巧所呈现出复杂扭曲的心理历来是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对性欲的求而不得和对黄金的偏执,都体现着她饱受压抑下的变态心理。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些观点,浅析曹七巧身上究竟是如何体现这种變态心理,通过研究该问题为走进这位中国文坛上的经典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一种探索可能性。
所谓变态心理,又称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所造成的障碍会直接反应人的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中,又称之为变态行为。关于变态行为的定义有许多,目前得到广泛承认的,是“在所属文化环境中未预期的、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害相关的行为、感情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②这一观点。在《金锁记》当中,曹七巧便是分别通过对性和金钱两方面内容表现出极度失常的变态行为来体现出她的变态心理。
一、扭曲的性欲意识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是读者们不能忽视的一大重点。其中她的变态心理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她在封闭的空间中过度压抑性欲而导致的扭曲意识。这种扭曲的性欲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组人物关系来探讨。
(一)曹七巧与姜季泽
曹七巧家中原本以麻油买卖经营为生,虽然出生于平民,身份卑微,但也够得上自给自足。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不能让人称心如意,曹七巧的兄长最终屈服于金钱将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爷,葬送了她的婚姻、爱情,还有正常的性欲,也造成了她扭曲变态的心理。
文本中的曹七巧,嫁进姜公馆之后,因为地位卑贱而一直遭到周围人们的不屑和鄙视。但是曹七巧从不以为耻,反而变本加厉地往人们避之不及的方向靠近。最直接体现的一点就是曹七巧的言谈——她总是把性与情欲的村话挂在嘴边。紫榆百龄小圆桌上的一番对话,曹七巧将那个时代人们避讳的情事堂而皇之地当作谈资与大奶奶玳珍和三奶奶兰仙作谈,惹得众人轻视不已③。这里表现出来的曹七巧,是不是只单单向我们展示曹七巧粗俗、不知羞耻的一面呢?诚然,曹七巧因出身下层,言行举止自然比不上贵族阶层的清白小姐们,但是这仅仅只是张爱玲给我们展示的表层含义。
曹七巧肆无忌惮地在公众场合谈论性事,已经是脱离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异常、变态行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弗洛伊德曾提出过:“原欲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满足,便被迫脱离了正常的性目标和性对象,主流转向支流,从而增强了变态倾向。”④如果曹七巧所嫁之人是一个有着健康体魄的成年男性,婚后的曹七巧可以通过合理的性行为抒发欲望以达到满足。可是现实却是,姜家二爷患了软骨症,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的肉体并不能给曹七巧提供正常途径,于是口头上的“污秽的村话”这种变态行为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发泄方式。
强烈不满足带来的痛苦让曹七巧身陷囹圄,也迫使她拼命地寻找自救的方法——她将目光投注在了姜家三爷姜季泽身上。
“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就坐了过来”、“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腿上”。⑤文章从一开始便毫不掩饰地点出了曹七巧对姜季泽的渴望,这种徘徊在乱伦边缘的行为亦是有违伦理道义,不容于社会的。弗洛伊德曾在《图腾与禁忌》提及过一种替换作用,“潜意识里的冲动并不需要在它的欲望焦点上出现,它可以显现在其他地方和借着其他人物来相连接。”⑥曹七巧对姜季泽情不自禁的靠近,是她潜意识里对性欲的渴望,然而现实并不能让她将这一份欲望抒发出来,因此只能借由这一份暧昧来传达,姜季泽既是曹七巧心目中一个梦,也是传达出曹七巧内心压抑到极致而萌发扭曲的一个媒介。
(二)曹七巧与姜长白
曹七巧在性欲上的变态心理,也体现在了她与她的长子姜长白身上。长期过度的性压抑,早已导致了曹七巧在性欲之事上的心理畸变与异化,她对姜季泽的扭曲的爱恋和肉欲之情一点一滴地延续在了她的儿子姜长白身上。
早年失败的爱情与婚姻让曹七巧不相信任何一个男人,除了姜长白——“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⑦在曹七巧早已扭曲的心灵当中,她对待儿子的态度也渐渐离轨,姜长白与其说是她的儿子,但在曹七巧心目中更像她一个残缺了的所有物。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时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曾通过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提出过“俄狄浦斯情结”这一观点。⑧该观点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男孩子对自己的母亲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会将自己的母亲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同理女孩也如此。在这个进程中,父母往往是后代们的刺激源,是使其发生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父母们老是偏心异性的孩子,父亲会更疼爱女孩,而母亲则更方向男孩。
这种情结造成的影响在曹七巧所在的封建社会中更是被无限放大。性欲是人们没法违背的本能的欲望。叔本华认为:“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汇集。”⑨然而在这个年代,性欲之于女性却如同遥远的星辰一样触不可及。扭曲的价值观无疑是桎梏住曹七巧欲望的枷锁。封建社会要求夫死从子,丈夫离去后,儿子就家庭的一片天空,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因此,这使得曹七巧将更多的心思投放在姜长白身上,姜长白便成为了曹七巧最多的精神寄托、甚至是幻想对象。在这种过度扭曲的情结心理驱动下,曹七巧对姜长白的占有欲也由此而生。
(三)曹七巧与姜长安
如果说曹七巧的变态心理体现在姜季泽和姜长白身上是由于过度性压抑而造成畸形渴望,那么在姜长安身上体现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施虐与折磨。
曹七巧对长安从来也没有过温情的母爱,她带给长安从来都不是一个母亲该带给女儿的痛苦,为什么曹七巧会如此残忍地折磨长安?弗洛伊德认为女性都有一种“阳物妒羡”心理。“女孩发现自己身上缺少男孩身上所长的东西,便产生了被阉割的感觉,由此导致她消极、受虐和自恋的倾向。”、“她看到了它(阳物),知道她没有它,希望拥有它。”⑩而这里的男性器官也指的是男权社会下的男人的权力。从前的曹七巧嫁给姜二爷后,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残害,她渴望性,却得不到性,压抑的折磨让既她逆来顺受,但又变态般渴求着姜季泽的爱欲,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是她长期自我压抑、不被重视、总是被剥夺权利而滋生出来的受虐心理。在这种心理的背面,是与之成正比一样强大的对权力的渴求。
因此,当婆婆和丈夫都死去,被剥夺的权力渐渐回归收握于她手中之时,被动的受虐心理在极端地反弹下转变成了主动的施虐欲,过去得不到的性爱全数转为强权的碾压。这种施虐与碾压需要有牺牲品来承受,而神似过去的自己的长安,便充当了这么一个悲剧的角色。
二、由性欲的扭曲而转变的对金钱的偏执
过度的性压抑导致的扭曲,不仅体现扭曲的性意识当中,也体现在之后转变而成的偏执的金钱观上。曹七巧是因为金钱而被兄嫂嫁进姜公馆,可以说金钱是一切悲剧的源头。“由于里比多(性欲)构成无意识领域中活动能力最为强盛的性冲动,现实中不可能容忍它为所欲为,故必须对它加以节制,令剩余精力向其他途径转移发泄。”为了克制住不为旧时代所容忍的情欲,曹七巧将心中渴念转化为对由她的人生为代价而得来的金钱偏执。对爱的得不到与失望,被获得金钱的快感所抚慰,也使她的内心逐渐偏执扭曲。
这种偏执扭曲使得过往曹七巧对姜季泽的爱,在金钱面前顯得的不堪一击。分家时,曹七巧毫不客气地阻止了长辈将姜季泽母亲留给他作纪念的首饰当作遗产给予姜季泽。爱一个人,往往会忍不住将好的事物赠与那个人,原本的曹七巧也本该如此。然而曹七巧的心早已被异化,她情感上觉得自己时爱姜季泽的,但理智上让她清醒地认知到,姜季泽是她获得金钱的挡路者,所以她能完全不顾念过往对姜季泽的情分,如同猎人一般追击着姜季泽身上的财产。
虽然情欲仍是曹七巧所执着的,但金钱在她的心中已占了上风。她用对金钱的偏执为自己建起了一架冰冷的枷锁。
三、结语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形成背景和原因都极其复杂。但这一点并不妨碍我们得知,性欲和金钱在她人生当中无疑是起着巨大的影响。由一开始兄嫂将她卖给姜公馆——金钱种下了因,到因为丈夫是残废,不满足折磨着她的身心——性欲点燃的祸根,因缘与祸患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曹七巧人生毁灭的果。
《金锁记》之所以横跨半个世纪却依然魅力不减,正是因为她创作了既是“曹七巧”而又非“曹七巧”这一既死气沉沉又鲜活的角色。她内里对人性的审视和拷问,使得她从纸上的符号转变成哲学的意蕴。
注释:
①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劉紹銘等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343.
②刘毅,路红.变态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③张爱玲.张爱玲作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1.
④(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233.
⑤张爱玲.张爱玲作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3-44.
⑥(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禁忌与图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38.
⑦张爱玲.张爱玲作品[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60-61.
⑧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2.
⑨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6.
⑩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97-198.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7-28.
参考文献:
[1]刘雄平.俄狄浦斯情结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婆媳矛盾[D].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
[2]王育婧.悲剧中的变态畸形——论曹七巧的悲剧性[D].文学与艺术,(2.4).
[3]刘旭.金锁记中曹七巧心理特征论析[D].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
[4]刘毅,路红.变态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禁忌与图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8]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