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礼仪之争看政治权利与礼制之间的互动

2019-06-15 04:54田尧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礼制

田尧

摘 要:宗法礼制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等级是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礼制中的等级具体地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乐制度不断发展,终于成为了规定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之间的大礼仪之争,围绕着新即位的嘉靖帝朱厚熜的父亲的封号等问题,用礼制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开了激烈的争论,淋漓精致地体现了礼制与政治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礼制;大礼仪之争;建筑等级;明显陵;政治现实

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国家礼仪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制”,也就是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换句话说,礼制也可称为礼仪,只不过它是国家颁定的政治制度化了的礼仪。①礼制运行的方式,是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并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在西周时期,“礼”的概念还停留在“礼节”“礼仪”层面,并没有被过多赋予政治上或者道德上的作用。“礼”被赋予社会政治等级和伦理道德的含义并被视为高居于一般道德名目之上的重要范畴,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②。西周政权覆灭之后,多方政治势力交错,社会结构受到巨大的冲击,局势十分混乱,人们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之下,西周社会里“礼”的作用凸显了出来,政治家开始意识到“礼”虽然没有被强调,但的确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礼”的机制在客观上维护了西周社会的社会平稳及政治平稳,于是“礼”的作用开始被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离不开老子和孔子的巨大贡献。老子和孔子以后又有庄子、孟子,还有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坏乐崩”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③从此,礼乐制度不断发展,历过高潮和低谷,终于逐漸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作用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规定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

所谓“正名”,指在儒家的礼制框架里,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鲜明等级,各个等级的活动都应有正当的“名”,有各个等级的行为规范,不容许有僭越礼制的不符合应有名分的活动出现。④礼制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范以后,与“名”息息相关,礼为“正名”提供了现实方案。孔子十分重视名分,他认为治理国家首先就要“正名”,因此,他把礼制推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大礼仪之争中,就很好演绎了政治参与者们通过“礼”为政治活动“正名”的现象。争夺双方用“礼”为自己的活动“正名”,在礼制里选择出能够支持自己观点、行为的论据,用礼制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礼”在这里起到的不是维持政治统治的作用,而是为政治现实所用,成为“正名”的工具。

大礼仪之争发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三年(1524)之间,表面上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立武宗叔父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时,产生的朱厚熜到底是“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之争。围绕着新即位的嘉靖帝朱厚熜的父亲的封号等问题,以朱厚熜为首,包括席书、张璁等人的“议礼派”,和以执政的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包括乔宇和汪俊等内阁大臣的所谓“护礼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⑤。

议礼的两派朝臣争论的内容是对封建礼制的不同见解,争论了封建君主继承制度中的“名”。 封建礼制属于封建上层建筑,既包含封建宗法理论,又包含封建君主继承制度,对它的不同解释和作法直接关系到皇帝权威的加强或消弱。⑥因此,这场礼制的争斗影响着嘉靖帝朱厚熜的皇权的强弱,实际上蕴含了皇权与阁权的斗争,蕴含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是礼制与政治现实互动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宗法上看,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是不容置疑的,但争议是:继统问题上朱厚熜为帝,是继孝宗之帝统,还是继武宗之帝统的间题;在继宗问题上是继孝宗之宗还是继兴献王之宗的问题。⑦如果朱厚熜以孝宗的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情理上将生父认作叔父,脱离了兴献王一系,世宗朱厚熜就会在政治中失去独立性,他将要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的拥护和支持,今后的政治生活里也要多受掣肘。世宗的意愿很明显,他不愿意加入孝宗、武宗一系,他希望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为自己兴献王一脉“正名”,摆脱朝中权贵、官僚势力的控制。

张璁在朱厚熜与杨廷和一派的僵持局面之下,上书直言:若要朱厚熜继孝宗血脉,是不顾亲情、有违人性的。张璁上奏疏《正典礼疏》,将朱厚熜的继位的正当性上推到明太祖,认为朱厚熜是继明太祖的皇统,给出了反驳杨廷和一派的有力理论依据。因此,张璁也在这场礼制的争论、政治的斗争中加入新帝的阵营,成为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成为朱厚熜在与内阁争斗时的支持力量。在张璁等朝臣的支持下,要求去掉其亲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百官都反对,并有二百三十余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外抗议。世宗大怒,下令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刑,最终十八人被打死。⑧历经多年的争论拉扯,朱厚熜终于通过武力,取得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

通过这场旷日持久的礼仪的争论,朱厚熜终于在政治局势中建立起了自己可以掌控的人事格局,获得了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尽自己所能加强了皇权,在与内阁的争斗中获得了胜利。在此基础上,世宗朱厚熜与1524年(嘉靖三年)尊生父兴献王为“献皇帝”,尊母蒋氏为兴国后;七月献皇帝神主奉享于太庙,尊号 “皇考恭穆献皇帝”,位在武宗之上;尊其母为章圣皇太后。⑨

在取得大礼仪之争的胜利之后,世宗朱厚熜将在家乡的父母亲的王墓升级修建为“帝陵”,参照明代其他帝陵的建制,将近四十年的修补后建成规模宏大的明显陵。

古代传统建筑也是宗法礼制的具体表现之一。官方颁布的建筑营造法式和施工则例与礼制相适应,对不同等级的建筑的空间、面积、用料以及装饰都有不同标准,使得建筑也有明确的等级⑩。中国的传统的建筑物的空间、面积、用料以及装饰,不只是由人的物质生活功能要求来决定的,更主要的是由礼制的规定来决定。在我国古建筑的修建中,等级制度的痕迹随处可见,建筑成为体现古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古代陵寝建筑中更能体现。对兴献王陵寝的修改与重建,都是对兴献王地位的肯定,将王墓升级为帝陵的规模,就是“献皇帝”地位在现实生活中拔高的体现,使得对兴献王地位的提升不再是一纸之谈,不再是抽象的名号,是留在历史长河里具体的一座建筑,不容质疑和诋毁。

可以看出,大礼仪之争不是一场简单的关于礼制的激烈讨论,而是一场隐藏在礼制讨论之下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是在世宗朱厚熜继位时进行的一场新旧势力的较量。伴随着朱厚熜在议礼中的逐步胜利,皇权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这场礼制争论中,礼制就起到了独特的,为政治正名的作用。礼制被政治有选择性地阐释,为政治现实左右,成为政治势力为自己行为取得合理性的理由。

从大礼仪之争及其结果看来,在政治生活平稳的情况下,礼制是规定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系,维护着政治等级秩序,主要保证社会生活有序、正常的运营,对政治运行的积极作用明显。

但当政治现实中出现了冲突和矛盾,礼制更多的成为政治参与者“自圆其说”的重要依据,是为政治活动“正名”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礼制维持社会等级制度的作用被明显削弱,更为突出的作用是成为政治参与者为自身利益争夺的借口,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

注释:

①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载《文史哲》,2014年第3期,第66-78+166页。

②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载《文史哲》,2014年第3期,第66-78+166页。

③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

④王培:《从“大礼仪之争”看礼的困境》,载《安徽大学》,2013.

⑤张晓松:《“大礼仪之争”对明代史学的影响》,载《漳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56-60页。

⑥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載《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第7-15页。

⑦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载《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第48-62页。

⑧王培.:《从“大礼仪之争”看礼的困境》,载《安徽大学》,2013年。

⑨陈刚:《明代“大礼仪”的产物——明显陵》,载《湖北档案》,2005年第6期,第35-36页。

⑩张宏:《等级居住与宗法礼制──兼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载《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97-100页。

尤士洁:《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载《世纪桥》,2010年第21期,第21-22+60页。

参考文献:

[1]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J].文史哲,2014(03):66-78+166.

[2]王培. 从“大礼仪之争”看礼的困境[D].安徽大学,2013.

[3]张晓松.“大礼仪之争”对明代史学的影响[J].漳州师院学报,1997(01):56-60.

[4]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J].史学集刊,1988(04):7-15.

[5]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J].东北师大学报,1986(05):48-62.

[6]王培. 从“大礼仪之争”看礼的困境[D].安徽大学,2013.

[7]陈刚.明代“大礼仪”的产物——明显陵[J].湖北档案,2005(06):35-36.

[8]张宏.等级居住与宗法礼制──兼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1998(06):97-100

[9]尤士洁.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世纪桥,2010(21):21-22+60.

猜你喜欢
礼制
常州乡村礼制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Contents and Abstracts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青铜祭曲
经典诠释与制度重建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