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元曲》本该有的地位

2019-06-15 04:54王文瑞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窦娥冤元曲价值

王文瑞

摘 要:提起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唐诗宋词,但是与之向来并称的元曲似乎显得那么的渺小。元代虽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存活了八十九年,但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元曲应被我们重新审视、重新拿起,因为它里面所包含的价值、背后所隐藏的时代非一首一篇唐宋诗词所能比拟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窦娥冤》这部戏曲的背景、层次、结构,重拾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的一点东西。

关键词:元曲;《窦娥冤》;价值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共分为四折一楔子,而窦娥就是这部剧的一个主线。主人公窦娥是一位底层反抗妇女的典型代表,通过她的反抗精神也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元代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也向我们展示了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伟大光坏下,窦天章为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不惜卖女儿为童养媳的无情冷漠;张氏父子对蔡氏婆媳恩将仇报的丑恶行径;张驴儿毒杀亲父且无悔过之心的蛇蝎之心。这一个个鲜明而又形象的故事都为我们展示了在“大元盛世”的光辉统治下最为丑恶的另一面。《窦娥冤》这部剧为什么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产生广大的反响并千古流传,我想这里面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创作来源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着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大胆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着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二、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元代初年不設科举,士人失去了进身的机会,又没有谋生的能力,景况往往很惨,很多人混人勾栏瓦肆,以戏曲为业。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楔子(窦娥之源)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先讲窦天章为了科举考试而将她卖给蔡婆婆,这一个结构的巧妙构思为我们交代的窦娥之源,也通过窦天章一个个例为我们揭露了这个社会、时代的普遍现象,科举制已经沦为统治阶级奴化人民的工具,为了功名已经到了抛弃妻子的险恶地步。

第一折(好心恶报)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这是作者构思的一条主线,窦娥与张驴儿、赛卢医等社会恶势力的抗争。善良的窦娥与婆婆经历丧子、丧夫之痛后相依为命,但是这个丑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对孤苦的母女,向赛卢医讨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得,就在这时被张氏父子所救,但是这不是幸运,在这背后却有更大的阴谋在等着这一对母子。这点结构设计特别鲜明并引发剧情起伏不断,它为我们展现了蔡氏母女的大善与张氏父子的大恶,使得剧情更具紧凑感,疏密之间更会给人一种关于人性的思考。

第二折(雪上加霜)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这一折又给人一条主线,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这一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接续上一折的故事,将张氏父子的丑恶更加刻画的淋漓尽致,最终善恶终有报,张父死于张子之手,本来到这里会给读者一种喜感,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将张父之死通过张子之手嫁祸于窦娥创作出千古第一冤案。这已足够令人发指,祈求青天再世,还窦娥清白。但是事实并非想像中如此顺利,这时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恶势力上场,将元朝的基层统治之象表现的绘声绘色。

第三折(千古奇冤)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四折(沉冤昭雪)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这一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窦娥的冤魂去找到了父亲。生前之冤只能借助身后之魂吗?这难道就是元朝统治下最底层人民的现状吗?而这个平冤昭雪的清官不是别人,是窦娥的亲生父亲。我们去换一个角度,如果这个受冤之人不是他的女儿,这个昔日为了功名利禄不惜卖女之人会为他人去平冤昭雪吗?这一个个问题令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最美妙的思考。

这部戏剧,为我们展示了元朝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朽、社会的丑恶,正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才会铸造出这样的窦娥之冤,才会铸造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虽然时代变了,在当今这个和谐、美丽的新时代,我认为《窦娥冤》这部剧的价值依旧没变,它会留给我们更多的智慧、思考,让我们去不断的发掘、品味它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2]西汉·刘向《列女传》.

[3]东汉·班固《汉书·于定国传》.

[4]陈高华《元代文化史》.

[5]顾学颉《元人杂剧选》.

猜你喜欢
窦娥冤元曲价值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一粒米的价值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给”的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