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翠红
摘要:一提到历史一词,想必每个国人脑海中都会想象到我国那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如今,我国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中享有一定的国际地位。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其中原因定有领导者回顾我国这绵延不绝的历史,在之中获得一些启发,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出谋划策。本文将着重分析如何让学生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让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他们这一代对于我国以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学习比较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方面;而高中历史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与应用方面。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事高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们要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对当今高中历史课堂的分析
同学们由初中升入高中,其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一定会发生改变,毕竟中考是开卷考试,部分同学心中定会有认为看书考试,肯定很简单的想法。对于这些同学来说,高中历史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到了高中,一是同学们所学的东西更多了,二是同学们将面临一个非常严肃的考试,便是——“高考”,这不仅需要同学们有丰富的知识去面对,也需要同学们有足够强的平常心去对待。但中国注重的是“硬式教育”,所谓的死记硬背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一定要让同学们主动去学,自主去学,毕竟主动与被动所起的作用大不相同。
二、构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措施
(一)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同一历史问题而言,各个时代的学者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思想领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原因所在了。同一历史问题会随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而产生出不同于它本身固有的意义,因为人类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对同一问题所看待的角度也是越来越多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对同学们予以引导,教导他们从更宽更广的方面来认识历史问题,每个人争取有其独特的见解,让其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思想方面的火花。这思想的火花,也许是老师甚至是以前的学者都前所未见的,这也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可以增强他们在考试中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效课堂实践探索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高中历史老师们不得不提的人便是李鸿章了。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李鸿章就是一个卖国之人,但是老师也要让同学们查阅历史资料,让其多角度思考问题。1901年9月,清国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当时庆亲王奕劻实为清朝总代表,最终应该奕劻签字,在签字的过程中,奕劻踌躇不定,手一直发抖,几次拿起又放下。李鸿章走过去对庆王说:“人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王爷还年轻,路还长着呢,还是由我来吧。”相信通过这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同学们定有一种启迪,让其在以后遇到同样的分析人物的题目时,再多一分考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
(二)运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目光,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们教课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起这些工具,采用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等方式来建立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带领学生们更方便更快捷的学习历史知识,以达到提高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当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候的视频给同学们播放。这不仅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无意中增强了同学们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中国再不是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而是一个在国际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中国,而是一个凭借我们自己的能力将香港、澳门收回的中国。
总而言之,学习历史的目的便是为了古为今用,让之前的历史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们的历史意识,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重视,提高他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亚里士多德说:“国家的命运,有赖于对青年的教育。”青少年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国家老一辈领导人迟早老去,国家的一切有效运行人才必须在年轻一辈中选出,没有青少年就等于国家命运的终结。因此,从事历史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大力提高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不断的寻找新方法,为我国的青年们不断的注入新的能量,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凤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2]王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 (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