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旨哲
【摘要】本文论述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途径,即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丰满学生的数感;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重视估算意识的形成,内化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 数学素养 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25-01
“数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是人们自觉、主动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能力。它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能指导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形成需要不断地积累、理解和内化。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培养数感
低年级学生对数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进而感知和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充分利用材料广泛、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认数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数与数的关系的良好直觉。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单元的教学准备时,笔者预设:在日常生活中,糖葫芦串能准确表达“10个一是一个十”,糖葫芦的形象跟计数器很相似,由此,笔者创设买冰糖葫芦的情境,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要买糖葫芦吗?”“一根木棍上串了10个糖葫芦,两根20个,你知道三根、四根、七根、九根、十根是多少个吗?”“要买80个冰糖葫芦,要买多少串?”这样的教学环境好像变成了叫卖的市场,学生买得认真,学得专注。这个情境还可以延续到整十数的加减法教学中。可见,善于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所见,能帮助学生认识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动手实践丰富认知,丰满数感
小学生更愿意接受直观、形象的物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适当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实际问题的习惯,而且生发了喜欢数学活动、积极探究数学奥秘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时,角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不仅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且可以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进而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又如,《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十位上“1”和百位上“1”表示的意义。看似简单的捆小棒操作,却不能简化甚至省略,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理解数位间“十进制”,这是培养学生数感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迁移认识更大的数奠定基础。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内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三、鼓励猜测重视估算,内化数感
估算能力是运算教学中最能体现数感的一种方法。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多样性的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而且是有据可依的猜测,再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通过写、说、猜使学生感受在不同的情境中,用数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现象,进而对数的大小、多少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印象和感觉,逐步学会估算的策略,树立估算意识,内化数感。
例如,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后,笔者设计一个去小朋友家做客的实际生活情境,通过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明明刚上一年级,他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小朋友带给明明的礼物是一篮苹果和一篮草莓。一篮苹果20个,估计同样大小的篮子里装着的草莓的个数可能是多少个?由于草莓比苹果小,所以草莓的个数应该比苹果多,这样就能选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答案。走在去明明家的路上,道路两旁的房门上写着门牌号码,一边是单号,一边是双号。明明家住在75号,在路的哪一边?到了明明家,明明拿出吃的来招呼大家,用玻璃杯装十几块糖果、用盘子装小橘子。不数,大家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猜了以后再数。拿出一些糖果和花生,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多少颗;如果抓一把花生米,和糖的数量会差不多吗?再数一数。
这里数是猜的前提,而猜又是对数的延伸和升华。经过几个回合的猜一猜、数一数之后,学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越来越接近,估算能力越来越强。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还要通过判断、推理、类比等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选择有效的估计策略进行估算,内化数感。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數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