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陈德志 张志斌
网球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唯一不受对手制约的专项技术,优质的发球技术对比赛胜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学者徐龙雨[1]指出网球发球动作中,肢体的运动形式表现为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依次加速与制动,各环节的速度也表现为由近端到远端的依次增加,最终形成鞭打动作。但在完整正确的网球发球过程中,鞭打动作只是上肢动力链的最后的末端连接。在运动员高速发球过程中,80%以上的用力来源于下肢的蹬地反作用和躯干核心区域的扭转作用。整个发球的发力过程为蹬腿—转髋—转体—手臂绕肩肘部伸展—小臂外旋—转腕—随球动作和落地脚[2]。王恒等[3]研究认为在发球时人体一系列的用力顺序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Elliott 等[4]1995 年对网球发球动作的动力链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即在高速发球中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一般遵循近端到远端的原则,腿—躯干—手臂或球拍最终完成击球的力量传递顺序,通过这种力量传递顺序,使发球动作中身体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达到高速发球效果。
功能性训练起源于康复领域,是体能训练的新手段。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训练学家Gray Cook[5]首次提出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他指出功能性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应避免单一地训练某一环节的力量,应注重完整的训练模式,并在训练过程中寻找动力链薄弱环节并加以针对性的改善。Thomas kurz[6]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在实际运动中进行的整体训练,通过训练动作模式达到稳定和高效的训练理念。张英波[7]认为功能动作训练的重要意义在于优化人体各个动作模式,预防运动损伤,加强康复效果和质量,提高运动员的耐用性和延长运动寿命。功能动作训练已经成为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动作训练必须做到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和衔接,才能发挥它对于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和“保驾护航”的巨大作用。总之,功能性训练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关节、肌肉以及各发力部位的能力,对于网球发球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是一种新的科学尝试。
本文以网球发球为切入点,结合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特点以及网球发球的技术特点进行8周功能性训练,以期能够为提高运动员的发球精准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网球运动员的针对性体能训练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市36名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分别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广州市图书馆等电子资源收集了本研究需要的有關功能性训练和网球发球的研究论文及科研报告等,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为本研究制定功能性训练计划提供理论指导与基础。
(2)实验法
根据网球发球的动作模式特点,参照Gray Cook[8]、张英波[7]、闫琪[9]、陈杰[10]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制定了8周的功能性训练计划。具体方案见表2。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对照组按照常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实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入表2的 “功能性训练”,8周训练后利用ITN测试体系测试受试者的网球发球精准度。
网球发球精准度测试采用国际网球联合会新的研究成果ITN测试体系(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11],发球精准度依次测试一区外角、内角、二区内角、外角的发球,每个发球区的测试区连续发3个球,共发12个球,如图1所示。如果使用一发发球,发到规定发球区内外角将会得4分,发到规定发球区得2分;若使用二发发球,发到规定发球区内外角则得2分,发到规定发球区得1分。每发球成功一次,稳定性得一分。发球成功后第二落点落在底线与双倍得分奖励线之间加1分,发球成功后第二落点落在奖励线之后则得双倍分数。发球精准度测试最高分为108分。
(3)数据统计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以均值±标准差的(X±SD)表示各指标变化,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以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实验结果
由表3可知,经过8周训练后,实验组内角精准度、外角精准度、发球稳定性以及总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分析与讨论
陶志翔[12]研究认为网球发球的发力过程为蹬腿—转髋—转体—手臂绕肩肘部伸展—小臂外旋—转腕—随球动作和落地脚。通过这种发力顺序,使发球动作合理化,达到最佳的发球效果。严波涛[13]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将发球过程分为6个阶段,准备站位阶段—抛球阶段—过渡阶段—向后挥拍阶段—向前挥拍击球阶段—随动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发力特点进行了总结。本研究从网球发球的技术动作出发,认为发球首先下肢蹬地,再由膝关节蹬伸,使地面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动量,使身体抬高,最后形成向前击球。下肢有效蹬地产生的作用力,是发球大部分力量的来源。在击球的挥拍阶段,肩部髋部扭转,持拍臂一侧的肩关节及持拍臂的向前运动是动力链的最后一环,同时非持拍臂的反向向下的快速下降动作又是上肢动力链的启动开始,是最后上臂前挥形成完整鞭打动作的加速过程中控制挥拍轨迹路线的关键。因此网球发球动作需要确保各运动关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说需要脊柱、膝关节、肘关节的稳定性,髋关节、双踝的灵活性和旋转稳定性,肩关节的灵活性和伸展幅度,相邻关节或相邻关节的肌肉联动,大腿后侧韧带的柔韧素质,身体两侧对称性等。以上环节的稳定性或灵活性的训练程度将影响最终的击球效果与击球质量。
本研究针对网球发球技术动作模式结合功能性训练特点,制定了8次课的训练计划,包括脊柱、膝关节、肘关节的稳定性,髋关节、双踝的灵活性和旋转稳定性,肩关节的灵活性和伸展幅度,相邻关节或相邻关节的肌肉联动等练习,能够更好地完成动作并预防损伤的发生。该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都为徒手训练,都在肩胛骨后缩和下压下完成。主要作用是改善体姿,避免动作代偿,改善各关节的灵活性,加强肩胛骨的稳定性;第二部分训练以核心力量训练为主,以及对上肢及下肢力量进行各个维度的推和拉练习。主要作用是强化包括肩、躯干及髋部的稳定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发球专项力量练习,根据发球的动作模型,我们设计了8个动作,分别是:单臂弹力带下压、单臂弹力带上提、俯卧十字挺身、仰卧对角线两头起、健身踏板训练、单腿硬拉、药球砸地、药球后抛。这8个动作分别包含对上肢、躯干、下肢及全身的练习,这些动作均涉及了发球过程中预拉长式的爆发力以及离心运动(缓冲制动)的形式,能够使得训练更加功能化。其中单臂弹力带下压主要是上肢推动作为主,主要为加强肩关节伸肌力量,单臂弹力带上肢拉动作为主,发展肩关节屈肌力量,加强肩关节稳定能力,这两个动作主要为发球的抛球阶段做准备,抛球阶段主要是肩关节中小肌肉群用力,肘关节和腕关节相对固定,单臂弹力带下压和上提有效加强肩关节伸肌和屈肌力量,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抛球阶段的精细动作;严波涛[13]研究认为在向后挥拍阶段,躯干形成有效的用力前“背弓”和“侧弓”姿态,主要关节(髋、膝、踝)快速、用力向上蹬伸,髋轴在下肢力量作用下向前旋转,躯干在髋关节处伸展,增大躯干背弓弧度,形成最佳的爆发力,本研究采用俯卧十字挺身,针对躯干后侧的对角线伸的能力,同时加强脊柱稳定性,仰卧对角线两头起练习模仿发球躯干动作,着重为发展躯干前侧对角线屈的能力;健身踏板训练模拟发球动作采用前后开立形式,以发展下肢的平衡能力和蹬伸力量为主。这几个动作可以很好地锻炼躯干以及下肢的力量,为发球向后挥拍阶段提供最近的爆发力。而单腿硬拉采用单腿动作,以发展股后肌群力量为主,可以提高发球后单腿落地的制动能力。药球后抛以伸为主的全身后链动作,对应引拍动作,整合下肢、躯干及上肢力量,强化动力链。药球砸地以屈为主的全身前鏈动作,对应挥拍动作,可有效提高全身爆发力。
1.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8周的针对发球专项技术的功能性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实验组运动员的网球发球精准度(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可以优化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结构,提高网球发球的精准度。
2.建议
(1)功能性训练属于新兴的训练体系,教师或者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应注意训练内容的合理性,不能过分强调功能性训练而忽视传统的训练方法。最好在传统的训练过程中适当融入功能性训练,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2)在功能性训练中要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强调肌肉整体性发展,注重意识和肌肉的统一,强调全身动作一体化和平衡性,加强深层小肌肉的协调发展。
(3)功能性训练的动作设计模式应该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对在身体素质某些方面薄弱的运动员应调整好相应的动作和负荷,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
[基金名称: 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批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13010)]
参考文献:
[1]徐龙雨.网球一发发球动作肌肉用力情况与动力链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Advanced Coaches Manual[S].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 ITF ltd.
[3]王恒.功能性训练对优化网球运动员发球动力链提高发球速度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5.
[4]Elliort,B.C.,Marsllall,R.N.,Nofthl,G.Contributions of upper limb segment rotations during the power serve in tennis.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5,11,4:433-443.
[5]Gray Cook.Athletic body in balance[M].Human Kinetics,2003:7-16.
[6]Steven Plisk, Functional Training, www.nsca-lift.org.
[7]张英波.功能动作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前沿实践[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2):1-4.
[8]Gray Cook,张英波,梁林,赵宏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9]闫琪,任满迎,黄岩.全面认识功能性体能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1):15-18.
[10]陈杰,陈月亮.功能性训练研究述略[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1(3):68-72.
[11]ITN国际网球测试系统[EB/OL],http://www.fesco.com.cn/erd/tennis0803.htm.
[12]陶志翔,祁兵,胡亚斌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96-1697.
[13]严波涛,李早.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36-4.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