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目化教学在“综合指数”中的运用

2019-06-14 08:27张肖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选题分析教师

张肖娟

引言

《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是中职学校财经类课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为教学内容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大多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弊端,与之相对应的是“定义+数理公式演算推导+例题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无法吸引学生,学生疲惫被动接受枯燥的原理和公式;学生参与性不够,违背了学生是课堂认知主体的规律,不利于他们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之,教材理论知识较多,公式复杂,案例枯燥,学生对其缺乏兴趣,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在“综合指数”教学中,尝试引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探索统计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在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实施到评价的步骤,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项目操作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专业技能的过程。在统计课程中应用该实践教学法,教师先整合课程内容,归纳相互联系的一系列项目,再向学生提出项目设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每一项目选题,并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最后形成总结报告并汇报的过程。“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技能。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巩固了统计基础知识,也培养团队协助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知识获取量、职业技能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优势更显突出。

二、统计指数中的“综合指数”

统计指数用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变化,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测定总变动中各要素变动所起的作用和意义。而“综合指数”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是统计指数的基本形式,是学习的重难点,也是其他指数分析的基础。“综合指数”按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而学习的重点是指标的一般编制原则。

三、“综合指数”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教师向学生提出选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题并提交。学生选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项目必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是真实的,反映真实的工作过程;项目突出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在“综合指数”教学中,探索并采用项目教学法,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汇报及评价阶段”三大阶段来实施教学。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1.分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每组5~6个成员。遵循优劣互补、男女搭配、组间整体均衡的原则,组织全班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项目分工,确保每一组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相应任务。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切磋,能开阔各自视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2.自主选题:根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任务,教师对“综合指数”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分,确定大项目《某超市(便利店、面包店等)三种商品(食品)销售的指數分析》,学生根据选题范围,遵循“切实可行”原则,带着“为什么选此题目?”和“选此题目的意义何在?”的问题,结合小组的兴趣,自主选题。教师收到的部分选题如下:《关于荔城街大润发超市睡衣、彩电、皮鞋三种商品销售的指数分析》《关于钱大妈金竹店黄花鱼、宁都鸡、巨峰提子三类食品销售的指数分析》《关于荔城澳麦居碧桂园店提子方包、芝士蛋糕、维他奶三类食品销售的指数分析》等。

3.数据搜集和整理:教师检查并通过选题后,指导小组搜集和整理数据。小组成员拟定调查方案,根据调查方案搜集有用数据,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整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准备充足资料。教师需密切关注各小组项目的开展,以防出现调查偏差、取数有误的情况发生。教师需客观评价各组调查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科学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

第二阶段为课堂项目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综合指数”的原理知识确定大项目,并细分小任务,每一小任务融入基础原理知识和实践操作步骤,以典型案例为背景,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如“调查某商场销售三种商品”为例(见下表),可以分解成“任务一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及分析”;“任务二平均指数的编制与分析”;“任务三销售情况的因素分析”等。每一任务案例设计能反映经济生活环境,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难度适中,任务间要相互联系,能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1.示范性项目学习

示范性项目的开展,并不意味着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演示项目操作全过程,学生照搬硬套。相反,教师依然是学习的“辅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基本思路是以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问题引领项目的开展。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讨论、探究,是其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疑难,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相反发挥“引导、点拨、启发”的作用,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经过自己努力突破难点,解决疑难。

2.小组实际项目实践

前期,各小组的项目已完成选题、数据搜集。现教师组织各小组将各自项目细分成三个任务,要求完成“任务一综合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数量指标指数编制为例,设置了以下问题:

(1)计算每种商品的销售量报告期和基期的动态相对数?(发展速度%)(2)计算三种商品报告期比基期总销售数量变化?

(3)请小组讨论是否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此问题,写出小组遇到的疑难?

(4)三种商品的单位不一样,能简单相加吗?如何解决三种商品销售量相加的问题?

(5)如何解决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问题。

要求小组成员以问题为导向,任务驱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最后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经过示范项目操作后,学生已基本构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各自项目的实施准备了充分条件。小组成员根据既定的分工,承担相应的任务,发挥集体智慧。教师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和记录,跟踪每组的项目实施进展。

第三阶段为成果汇报及评价阶段:

小组汇报成果,应包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疑难点的突破、结果的展示等,汇报的过程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坚持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公平公正反映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在“综合指数”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技能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取得良好效果。因此,项目教学法在我校《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教学中,值得提倡和推广。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ZC2017065)《中职〈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选题分析教师
新年刊
分析:是谁要过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回头潮
选题有误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