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兰
东莞市服装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基于市场的用人需求,以行业发展规模和结构性人才需求为风向标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和办学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同时,服装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应对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实现以产业发展目标为指示灯,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以教促产,以产兴教,从而使服装产业与服装职业教育并轨发展。目前,我市服装产业面临“用工荒”和缺乏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这说明服装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服装产业的发展出现断层的现象。故此,为解决我市服装产业发展用人需求的瓶颈,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东莞服饰产业以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金融危机浪潮的退却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势头日渐升温,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而我市服装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现象。据我市3个职业介绍中心统计,平均每个工人有8个岗位可以选择,许多企业将工资上调了100元以上,但还是招不到工。即使从多方面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市许多服装企业仍然面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基于以上我市服装产业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作为中职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类中职技术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应该基于服装产业发展人才匮乏的现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目前,我市服装职业教育一方面办学规模不够,我市虽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但开设服装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较少,无法满足服装产业发展趋势升温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我市许多服装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为扩大服装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完善其办学形式,除扩大已有的教育机构以外,还可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吸纳待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已就业人员进行再教育,解决服装企业对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
另外,就东莞服饰产业紧缺性人才的代表性职位来看,除服装设计师、板型师、管理人员紧缺之外,其他紧缺性职位还包括车工、熨烫工、跟单员、QC、面料设计师、图案设计师、采购员、陈列师等。而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因考虑到办学成本,主要集中培养服装设计师和板型师,而轻视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脱节。为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上的不合理性,政府可以根据服装企业的用人需求,引导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职业教育集群化、规模化、多样化、专业细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以满足服装企业多方面的用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全方位为企业服务,以解决我市服装企业的用人需求。
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教学行为所要达到教学成果,从宏观上来讲是指通过各种教学行为,学生在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也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但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完全受制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故此,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教学行为授予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以解决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学生能否更好地服务企业、解决自身就业,取决于学生自身素质与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目标的人才能力要求是否吻合。而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要求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则取决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否与企业用人要求保持一致。故此,服装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以服装产业的发展目标为风向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情况对其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教育教学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同一性。
纵观我市服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需求瓶頸,一方面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缺乏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鉴如此,我们的服装职业教育为迎合服装产业的发展,其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基于行业发展所遇到的人才需求瓶颈为出发点,适时地为服装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根据我市服装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我们的服装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应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确定位,最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宗旨。第一,立足市场,以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为风向标,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第二,构建校企互通平台,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第三,加强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到一专多能,迎合企业多方面的用人需要;第四,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通过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推动我市服装产业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市服装产业一个重要的警示: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外贸加工,必须走自主研发型的品牌化道路,努力开拓国内市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或经营模式的转型。目前,我市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营模式的转型没有现实经验可借鉴,因而需要大量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作支撑。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服装专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大多愿意就职于大品牌服装公司,而不愿置身于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因为对他们来讲,大品牌公司较为稳定,而且有现成发展平台,而去小服装企业,他们虽然能拿到暂时性的高薪,但他们很难得到理想的发展平台。另外,我市服装产业仍处在以量取效的低级发展阶段,出于产业发展环境,很难引进综合型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故此,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而目前我市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力量、教学模式,都不利于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我市的职业教育机构大都以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许多任课教师自身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熟悉大品牌公司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其教学模式仅停留在最初的理论阶段,故影响到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
有鉴于此,为加强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教育在学校完成,其实际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升华等,由学校和相关服装企业可在“产学” 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来实现,通过构建第二教学平台,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将得到提升,从而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必须搭建一座“学产共赢”的重要桥梁,笔者认为其最为理想的桥梁则是服装研发工作室的创建,因为服装研发工作室既可成为学校实训和实践教学基地,又可成为服装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从而实现了校企的共赢。通过这样一个集教学与研发于一体的教学基地的创建,对于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服装研发工作室作为第二教学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具体运作方式见下表:
工作室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负责实施具体工作任务,最后通过教师指导、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引导,使学生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升华、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实操能力不断变得成熟。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将不断得到培养,从而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基于我市服装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了我市服装职业教育应扩大规模、实现多样化办学,同时基于行业发展目标对服装教育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调整。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工作室作为第二教学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为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从产业发展到办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具体操作模式所涉及的细节问题期待学术界各位同仁继续研究。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