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QT离散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19-06-14 02:1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肌细胞心率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临床上对ACS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主。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QT离散度(QTd)降低[1],为探讨ACS病人PCI术后QT间期(QTc)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ACS病人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疑似ACS病人104例,依据排除和纳入标准,分为观察组:ACS病人74例(A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B组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C组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例),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68.46±4.61)岁;对照组:非ACS病人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4.38±8.42)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因胸痛、胸闷等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终确诊;符合ACS临床诊断标准[2],ACS分类:①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肌钙蛋白(cTn)阴性,缺血性胸痛,心电图一过性ST-T改变;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Tn>99%正常参考值上限(ULN)或合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或以上者(持续缺血性胸痛、新发ST-T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异常);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Tn>99%(ULN)或合并ST段弓背型抬高,伴有下列情况之一或以上者(持续缺血性胸痛、超声心动图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符合PCI手术治疗适应证;住院期间心电图记录完整。

排除标准: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

1.3 研究方法 查阅所选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收集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病人每次心电图QTd及QTc离散度值(QTcd)。测量方法[3]:以Q波起始部为起点到T波终点。T波终点判断标准:T波回到等电位线与TP线的交点;U波明显者,以T波和U波交点最低点;双向T波时以终末T波位于等电位线为准。每个导联依次取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每例病人最少测量9个导联。QTc=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差值。QTcd=(QTmax-QTmin)/RR,QTc与QTcd均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所有病人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测量。

1.4 观察指标 QTc和QTcd及PCI围术期每日变化趋势;QTc和QTcd影响因素;年龄、体质指数(BMI)、日吸烟量、糖尿病史、心率各项临床指标与PCI术后QTc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QTd和QTcd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QTd和QTcd比较(±s) m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观察组各亚组之间QTd及QTcd比较(见表2)

2.3 观察组PCI围术期QTc和QTcd与对照组比较 ACS病人PCI术后当日QTc及QTcd水平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详见图1。

2.4 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影响单因素分析(见表3)

2.5 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相关性分析(见表4)

表2 观察组各亚组之间QTd及QTcd比较(±s) ms

与A组比较,1)P<0.05;与B组比较,2)P<0.05

图1 观察组PCI围术期QTd和QTcd与对照组比较

项目例数QTc(ms)QTcd(ms)年龄(岁) ≥60岁4256.24±5.6155.79±4.98 <60岁3255.98±5.6054.13±4.91 P>0.05>0.05BMI <28 kg/m23445.13±4.2448.91±4.43 ≥28 kg/m24061.42±6.3958.13±5.47 P<0.05<0.05日吸烟量 ≥10支3173.25±7.1468.63±6.31 <10支4343.51±4.5350.68±4.75 P<0.05<0.05糖尿病史 是2867.61±6.4365.57±5.98 否4650.99±5.6948.64±4.53 P<0.05<0.05随诊心率 <100次/min3554.31±5.6149.51±4.18 ≥100次/min3963.24±5.7467.81±5.81 P<0.05<0.05急性期心率 <100次/min3746.63±5.0948.51±5.13 ≥100次/min3745.98±5.0447.18±5.09 P>0.05>0.05

表4 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ACS是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各种类型ACS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破裂、糜烂、溃疡,引起血小板沉积,斑块形成,造成不同程度心肌缺血、损伤[4],其发病机制多与炎症因子有关[5-6]。

QTc是指心肌最早与最晚复极的时间差,能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与非同步性,评估病人疾病严重程度[7];QTcd是心率校正后的QTc差值,更具可比性。ACS病人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增大缺血损伤区心肌细胞与周围正常心肌细胞不应期恢复时间差值,心室肌复极时间不一致,导致QTc及QTcd增大。增大程度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该结论与崔寒英[6]研究结果相符。ACS的3种临床类型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QTd和QTcd升高显著,因此时冠状动脉血流完全中断,更易发生心肌细胞缺血、损伤与坏死。

临床上ACS病人以PCI手术治疗为主,该手术是通过直接扩张或消融粥样硬化性斑块,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本研究柱状图显示,PCI术后QTc及QTcd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发生机制[7-8]:缺血再灌注损伤分为两个阶段,一方面,由于缺血缺氧、酸中毒增大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超微结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水肿,线粒体崩解,内酶大量释放入血,因此心肌酶系增高是衡量心肌受损的重要指标[9];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释放炎性递质,介导其他炎性细胞攻击心肌细胞,最终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加剧缺血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再灌注造成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凋亡、微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能量代谢障碍等,引起未发生坏死的心肌细胞再灌注后发生心肌顿抑和细胞死亡,周围正常心肌细胞复极时间差增大,复极离散度增加,此阶段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国内研究表明,成功PCI手术有助于降低再狭窄及血管闭塞发生率,降低病人再住院率和临床死亡率[10]。74例病人中1例病人于PCI术中支架置入即刻发生心室纤颤,抢救无效,因此PCI术后QTc和QTcd增加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表明,ACS病人PCI术后QTc和QTcd在年龄及急性期心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日吸烟量、糖尿病史及随诊心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后QTc和QTcd与BMI、日吸烟量、糖尿病史及随诊心率均呈正相关性。原因可能为[11-12]:BMI病人更易发生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烟碱兴奋交感神经,血压升高,产生的一氧化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焦油中的芦丁蛋白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发病率高,易导致心脏大血管内膜严重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引起心肌组织的物质转运和代谢异常,导致心功能损害;随诊心率越快,提示病人交感神经占优势,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相对减弱,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应增加。因此肥胖、抽烟、糖尿病史、交感神经占优势是PCI术后QTc和QTcd下降的影响因素,病人减肥、戒烟、控制血糖、应用β-受体阻滞剂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心肌细胞心率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心率多少才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蟾毒灵对低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