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019-06-13 09:37靳思昌
经济师 2019年4期
关键词:审计学审计报告应用型人才

靳思昌

摘要:《审计学》教材是《审计学》课程的载体,也是将《审计学》课程传授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文章在分析现有《审计学》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审计学》的学科性质,提出通过《审计学》教材编排改革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审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审计学》教材 应用型人才 审计报告

一、引言

《审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本科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灵活性以及社会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对高等院校审计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而现行的《审计学》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操作能力得不到协同发展,尤其是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审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出现“培养的审计人才”与“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不对称的尴尬局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审计知识的依据,也是将《审计学》课程传授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编写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且符合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审计学》教材,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審计学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岗位,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审计学》教材版本众多,琳琅满目。其中不少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审计学》教材基本上都能按照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来编写,追求审计学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大纲结构、章节目录,但没有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不够,也不符合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学》教材重审计理论轻审计实务。审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缺一不可。审计理论教学主要讲述《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审计实践教学主要检验学生对审计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所采用的《审计学》教材涉及可操作性的审计实务方面内容较少,使审计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相脱节,导致学生参加审计工作之后,面对具体的审计实务如同雾里看花,不知道如何去做审计工作.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目标。

2.《审计学》教材目标导向不清晰。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一般被认为是查账,但审计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审计学》教学的目的,实施一系列审计程序的目标是什么,学生们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不知道学习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即审计目标导向不清晰所造成的。

3.《审计学》教材编排顺序不符合认知规律。目前,大多数《审计学》教材具有相似的大纲结构、章节目录。审计教材内容在编排顺序上基本按照审计起源与发展、审计概念、审计执业规范、审计法律责任、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抽样、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五大业务循环审计、审计报告及其他鉴证工作,这样的编排是按照审计工作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体现了实际的审计工作流程,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形成“等靠要、学记背”的习惯。

4.《审计学》教材案例编排过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审计学》教材以审计理论为主,缺乏与审计实务密切相关的审计案例。审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审计实例来讲授《审计学》课程,势必枯燥无味。但由于审计资料的保密性,许多真实的案例尤其是国家审计的案例很难原汁原味地编入《审计学》教材,使许多审计学教师望而止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高等院校审计案例教材的匮乏。即使有一些审计案例教材,所使用的审计案例资料不是年代久远,就是虚构单位名称等主题资料,缺乏现实感及时代气息,也难以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倪国爱,2003)。

5.《审计学》教材内容编排仅考虑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审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对拥有审计职业资格人才的刚性需求,兴起了审计学学科考证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上《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分散了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精力。甚至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听审计课,而愿意花高费到社会上去听审计职业资格辅导课的现象。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审计学历教育与审计职业资格考试没有很好地融合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致使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一些学生逃审计课便在情理之中。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特征

审计学是一门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学、心理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多学科属性要求在编写《审计学》教材时,充分考虑该课程理论内容多,抽象、枯燥、空洞、乏味,加上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企业经济业务,更没有会计、审计实务方面的经验。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审计学》课程难学,教师也感到《审计学》课程难教(杨昌红、李淑琴,2009)。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每天发生不胜枚举的审计现象,《审计学》的学科内容从概念、结构到理论、方法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审计学》教师摒弃过去那种“一次备课。终身使用”的做法,不断地跟踪现代审计最新的发展水平和趋势,用自身积累的审计经验和审计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审计学》教材内容和版本,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适应审计实务对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的需求。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建设的路径选择

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对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更新教材,把新理念、新知识及时地融入教材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审计学》教材的建设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学》教材内容进行不断优化,推出具有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审计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强调《审计学》教材的实训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实用化倾向尤为明显,大都希望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比较优势。因此,《审计学》教材编排中,不仅要重视审计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审计教材的实训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审计工作岗位。为此,在编写《审计学》教材时应增加更多的实训环节,将审计流程中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呈现出来,让学生知道每个审计步骤需要做什么,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如何制定审计方案,如何选择审计程序,如何识别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如何收集审计证据,如何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如何控制审计质量,如何出具审计意见以及撰写审计报告,从审计全流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审计实务,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审计技能,以尽快适应审计工作岗位(殷文玲、魏作朋、吕丹,2012)。《审计学》教材的实训性有利于将课堂上学到的审计知识和审计实务相结合,将零散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审计专业技能贯穿起来,做到课堂理论教学和审计实践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审计方法的能力、查错纠弊能力、收集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的能力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等(冯秋玲、杜祥辉,2014),从而提高《审计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2.设立《审计学》教学目标,确立《审计学》教学的目标导向。在编排《审计学》教材的章节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编排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的兴趣、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审计知识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因此,本文建议《审计学》教材的每章在正文之前设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与此同时,“学习目标”下设置一个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最新“导人性案例”,以向学生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如何与课外的审计事件相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沈星元、屈瑜君,2012),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增加学生对审计工作的了解。

3.调整《审计学》教材的内容順序,突出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和引导性作用。本文建议将审计报告放在教材第二章,教学生认识审计报告、阅读审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强调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和引导性作用。通过这种先果后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审计产品诱导其了解审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产品生产过程。这样安排的原因如下:第一,从认识论上讲,开门见山地让学生了解审计的最终产品,对审计目标有—个更为清晰、更为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各种审计业务流程的要求,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传递审计信息、满足审计需求的基本载体。由于审计需求和审计目标在实施审计工作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样对审计流程起着引导作用(张立民等,2013)。

4.《审计学》教材穿插审计案例。《审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不应仅仅堆砌审计理论,而应在教材中穿插审计案例,把在审计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审计案例编人教材,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中,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审计案例来学习的审计知识将不再是枯燥的纯理论知识,大大缩短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如同置身于审计实务工作的环境中。《审计学》教材穿插审计案例不仅使审计教学有说服力、生动力,而且可以增加审计知识的趣味性;不仅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强化对审计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5.《审计学》教材融入审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实现“课证”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于人才市场对审计职业资格的需求,参考审计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来设置审计课程内容,将审计学历教育与审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合在《审计学》教材中,这样学生在完成审计学历教育的同时,也为后大学时代审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审计职称晋升奠定基础,从而协同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汪锁田,2012)。

6.《审计学》教材增加“研究思考题”的内容,满足研究型教学的需要。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推而广之,《审计学》课程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在《审计学》教材改革方面,就是加强《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中存在的审计现象和问题,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自己不同视角与思路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张立民等,2013)。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审计学的前沿知识,广泛搜集新鲜的审计实践资料,使审计学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在参加工作后面对新生事物时能够探索其所以然。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应以审计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强调《审计学》教材的实训性、确立《审计学》教学的目标导向,调整《审计学》教材内容顺序,穿插审计案例,融入审计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增加“研究思考题”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振效应和协同效应,使《审计学》教材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猜你喜欢
审计学审计报告应用型人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标准审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