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德 屈正良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欺负、校园霸凌,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将其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研究发现,对于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会导致或加重例如抑郁、焦虑、悲伤和孤独感等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食欲、睡眠,降低学业表现,甚至增加自杀的风险[2]。校园欺凌作为全球性问题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度之大、投入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纳入校园欺凌的防治范畴。有针对中职校园欺凌的现状研究表明,中职校园欺凌的检出率较高,欺凌问题较为突出[3]。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心理和强迫症状较严重[4]。再加上中职生在文化课学习和自律性方面较一般中学生而言整体偏弱,经历了初中学业的失败,自我评价低,心理问题较多,因此对中职生校园受欺凌情况须加以重视。为此,本文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中职生在校园欺凌类型上的差异情况,以期为中职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性的建议。
校园欺凌的类型多样,不同学者有不同划分标准。有学者将欺凌分为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传统欺凌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关系欺凌[5]。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四种类型分析。
言语欺凌是指遭受他人运用语言侮辱或嘲笑,其形式包括取绰号、辱骂、恐吓、威胁等。言语欺凌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畸变。据研究,长期遭受言语欺凌的青少年会出现自卑、逃学、厌世、自杀等现象。言语欺凌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往往容易造成心理伤害,且实施最方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表明,言语欺凌是当前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身体欺凌也称肢体欺凌,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欺凌类型,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形态,其形式包括拳打、脚踢、刻意推搡等。身体欺凌是引发严重人身伤害和构成违法犯罪问题的重要危害,也是目前校园欺凌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关系欺凌是指通过拉拢他人对被欺凌者进行人际冷落、孤立、排挤、造谣等对其心理造成伤害。这一类型的欺凌往往伴随言语欺凌,将受欺凌者排除在团体之外或是切断其社会关系,属于欺凌的开始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欺凌已经成为一种对学生造成伤害的新的形式。一般认为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团体使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讯息、诽谤性网页和社交媒体等形式的互联网技术来支持其意图伤害他人的恶意、敌对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威胁、骚扰、羞辱、诋毁、披露隐私、在线孤立[6]。网络欺凌具有无处不在、隐蔽性和影响难以预知等特点,给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被试选取自湖南省长沙、岳阳、衡阳、益阳四地的5 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类型涵盖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共发放问卷22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58 份,有效率93.5%,符合统计学基本要求。其中男生915 名,女生1143名;一年级学生633 名,二年级学生807 名,三年级学生618 名。年龄14-20 岁,平均年龄(15.95±1.04)。
3.3.1 测量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的是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学生卷)(DBVS-S)中文修订版(谢家树,2016),量表共有17 个条目,包括言语欺凌(4个条目):1、4、7、10;身体欺凌(4 个条目):2、5、8、11;关系欺凌(4 个条目):3、6、9、12;网络欺凌(4 个条目):14、15、16、17。其中第13 条“我在这所学校被欺凌了”,作为筛查条目,不计入类型分的统计。量表采用的是Likert6 点计分,“1”表示“从来没有”“2”表示“偶尔”“3”表示“一个月一两次”“4”表示“一个星期一次”“5”表示“一个星期多次”“6”表示“每天都有”,得分越高,说明受欺凌现象越严重。在对原量表进行中文修订过程中,谢家树等人检测出总量表的α 系数为0.906,重测信度为0.783,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一阶四因子模型,CFI 和TLI值均超过0.9,RMSEA 均低于0.06,符合统计学标准,信效度良好,可用于中国青少年有关研究[7]。
3.2.2 统计工具
本研究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由于量表采用6 点计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只要在任一条目上得分≥3,就可认为受到了该条目所在维度所代表的欺凌。另外,由于四种欺凌类型具有共发性特征[8],个体可能会遭受任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欺凌,因此在计算受欺凌人数和百分比时,按样本检出人次统计。
根据本次调查,至少遭受一种类型的欺凌人数共计810 人,总体检出率为39.36%,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欺凌(N=611,P=12.20%),其次是关系欺凌(N=451,P=21.91%)、身体欺凌(N=420,P=20.41%)和网络欺凌(N=215,P=10.45%)。具体数值见表1。
对中职生在四种欺凌类型上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性比较显示:四种欺凌类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四种欺凌类型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欺凌(t=6.37,P<0.001),其次是身体欺凌(t=9.38,P<0.001)、关系欺凌(t=4.81,P<0.001) 和 网 络 欺 凌(t=7.53,P<0.001);四种欺凌类型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得分随年级上升呈递减趋势。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欺凌(F=14.14,P<0.001),其次是关系欺凌(F=8.36,P<0.001)、身体欺凌(F=14.83,P<0.001)和网络欺凌(F=4.27,P<0.05),具体数值见表2。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在四种欺凌类型的总体检出率达到了39.36%,比张文新[9]对国内儿童调查的14.9%的受欺凌比例要高,也高于王健等人[10]以江西省高中生为对象的校园欺凌报告率(29.26%),可见中职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总体情况较为严重。
其中,言语欺凌的检出率(26.69%)明显高于其它几种欺凌类型,情况最为普遍。说明言语欺凌是目前中职校园主要欺凌类型,与张文新等人调查的结果一致。可能是言语欺凌作为一种软暴力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再加上实施方便难以监控,不易追究法律责任,处罚力度较弱。本次调查中,关系欺凌(21.91%)仅次于言语欺凌,可能是关系欺凌作为一种间接欺凌的方式,需要较成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年龄集中在14-20 岁的中职生而言,已具备这种心理条件,所以发生率较高。另外,在身体欺凌类型上,虽然相对于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情况较轻(20.41%),但也超过了总样本的1/5。一方面可能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出于学校对身体欺凌惩罚较严厉,使得该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本次受调查群体中网络欺凌的检出率最低(10.45%),但比谢家树等人对中学生调查的检出率要高出一倍(4.30%)。可能是中职生一般寄宿在学校,手机、平板等网络通讯设备应用较为普及,为网络欺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有调查显示,一些欧盟国家有大约18%的儿童遭受过网络欺凌[11],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网络欺凌发生的频率逐渐增高,甚至有超过传统欺凌的趋势,须引起重视。
表1 受调查群体(2058 人)在四种欺凌类型上的整体情况
表2 四种欺凌类型在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性比较(M±SD)
在四种欺凌类型的性别差异上,中职学校男生均比女生严重。土耳其研究者也发现,在四种欺凌类型中,男生受欺凌现象均多于女生[12]。一般而言,无论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男性都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相关调查显示,中学阶段男生的攻击性要显著高于女生[13],所以更容易出现校园欺凌行为。而与之相反,有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加注重长期的同伴关系[14]。在年级差异方面,中职生在四种欺凌类型上的得分均随年级增长而减少,与滕洪昌、姚建龙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5]。原因可能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有关,有研究表明,随着年级升高,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走向正轨,认知、情感、人际等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增强[16]。另外,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也随年龄增长由幼稚逐渐向成熟过渡,内心同一性逐渐完成,社会能力不断发展,从而能够有效对抗欺凌行为,保护自身安全。
语言是人们沟通、传递情绪和信息的桥梁,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爱和信任。本次调查中,中职生遭受言语欺凌的情况最为严重,因此必须优化中职校园语言环境,改善言语欺凌现象。
6.1.1 开展“文明用语,规范用语”主题教育
中职学校可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方式提高反言语欺凌意识,分辨言语欺凌行为,并利用学生会和社团对言语欺凌行为进行宣传和监督,对于同学之间不恰当的玩笑或者言论应及时干预和制止,净化校园语言环境。同时要重视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说话技巧,提升语言环境文化质量。
6.1.2 提升中职教师言语沟通素养
中职教师要规范课堂语言环境,成为学生语言美与善的传递者,在与学生沟通时多使用正性语言,避免带有歧视性、侮辱性和讽刺性等负性语言。教师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榜样和消极影响,据调查,有一部分中学生表示教师对其进行过言语欺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17]。
根据调查显示,中职生遭受身体欺凌的检出率超过总样本的1/5,情况不容乐观。身体欺凌对人身伤害最直接,后果最严重。因此杜绝身体欺凌必须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打造中职校园安全共同体。
6.2.1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让身体欺凌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英国在对校园欺凌治理方面就采用了综合治理机制,通过政府出台文件和法律支持,使校园欺凌行为骤降[18]。
6.2.2 学校要加强校园安保,整肃校纪校风
通过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地方如小树林、垃圾场、楼梯口等死角安装监控和加强安保,对身体欺凌做到“无死角”“零容忍”。
6.2.3 家长要正视身体欺凌,担负教育子女责任
家长要积极配合中职家长学校管理工作,提升家教水平,关心子女身心健康。日本在《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中就明确规定,家长必须指导儿童形成规范意识,必须在孩子受到欺凌行为后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19]。
6.2.4 社会要摒弃偏见,重视中职校园欺凌现象
社会各界应改变对中职生是问题少年的错误认知,共同参与对中职校园欺凌的监督。校园欺凌是全社会的责任,理应群防群治,对于中职生身体欺凌行为,旁观者应及时制止或者报警。
由调查可知,中职生遭受关系欺凌的严重程度仅次于言语欺凌,必须引起重视。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实行寄宿制,因此中职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
6.3.1 家长应加强亲子沟通
中职家长应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了解子女的同伴关系,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家庭是学生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际交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3.2 学校需培养中职生社交能力
中职学校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和团体游戏帮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提高心理理论、观点采择、移情等社会认知能力,以促进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消除同伴关系不良现象。
6.3.3 教师要关注易受关系欺凌群体
中职教师要帮助独生子女和家庭结构不完整等易受关系欺凌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减少消极评价,处理好宿舍和同伴关系,提高自尊水平和心理韧性,增强抗挫折能力。尤其是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有研究表明,不完整家庭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完整家庭的学生[20],且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低,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21]。
网络欺凌辐射范围广且较为隐蔽,难以管辖,本次调查中,中职生遭受网络欺凌虽不太严重,但仍需防微杜渐,加以关注。防治网络欺凌除了依靠法律法规,更需要注重自我约束,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6.4.1 加强中职德育建设,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研究发现道德水平与网络欺凌行为有密切关系,其中道德价值观、内疚感的缺失对网络欺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22]。中职德育课程应开设网络欺凌与道德行为的相关主题模块,让中职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以及涉及到的伦理道德,培养网络道德认同感,学会文明上网以及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可借鉴加拿大在反网络欺凌方案中开设的“网络欺凌——鼓励道德的在线行为”的课程[23]。
6.4.2 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改善网络道德风气
社会网络媒体应协助中职校园加强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监管,警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同时保护中职生个人隐私以及名誉不受侵犯,避免泄露个人信息,打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净化网络空间。尤其是如腾讯、新浪、百度等网站的服务提供商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拦截、过滤、删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