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敏 屈正良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是利用心理学最新、最严格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以激发潜能的一门心理学科[1]。积极心理学最早的发起者是Seligeman(塞利格曼),他在1977 年就职APA 主席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此后更多研究者开始广泛探索积极心理学这个新兴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基于传统病理心理学注重问题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主张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和内容培养品质和美德,改善对心理和行为的看法,注重潜能和优势的开发,主动创造幸福。目前更多学者已意识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内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人类优势与潜能,注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探讨如何让人们能够获得持久、稳定的幸福。从2004年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学派传入国内,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文献仍比较缺少,仅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综述[2]、计量分析[3]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4]。通过文献计量学对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趋势和发展水平[5]。本文基于CNKI 的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中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揭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的热点和重点。
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的来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主题词为“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于2004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匹配方式为“精确”。结果显示,检索到的文献为1262 篇。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文献多达39815 篇;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文献5065 篇,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不够受重视。通过查阅文章的摘要、关键词或正文内容来筛选目标文献,并剔除重复文献和不相关文献(新闻、人物档案等),最终筛选出1236 篇目标文献(见表1)。对检索文献的载文量、著者、主题、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了解近十五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和方向。
表1 来源数据库频次
表2 显示,2004-2018 年国内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2015 年、2017 年存在下降趋势,但总体仍呈线性增长状态。
表2 2004—2018 年积极心理学下的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度分布表
2004 年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献出自“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交流会”,作者提出“压弹”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新方向,而“压弹”就是积极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弹性”[6]。2006 年之前,每年仅有几篇研究成果。从2007 年开始研究成果显著增加,2016 年成果最多,多达162 篇(见图1)。
图1 论文发表时间及发文量
由表2 和图1 可知,国内发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在2004-2006年间增长比较平缓,从2006 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表明国内已经逐渐对此研究重视和关注。
就发文机构统计数量而言,大部分为高校,发文量排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分别是16、14、10 篇(见表3)。从发文量较多的高校所在的地区、学科优势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分析可知:1)华东和中南地区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比国内其他地区相对更多;2)师范类大学的发文量占比较大(占50%)。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作为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高校,具备雄厚优越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其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广西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者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崔立中、王承清[7-8]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方式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动了学校心理咨询形式的发展;3)发文量排名前15 的机构中综合类高校占第2,不同的学术团体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亦不同,既促进了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亦推动了研究水平的不断发展。
表3 发文机构载文量频次
作者的学术成果是作者研究水平的体现,考查作者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发表文献的数量代表一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于其研究成果被其他学者的引用情况[9-10],因此可从文献发表数量和文献被引频次分析作者的影响力。
依据检索到的目标文献按发文量排序后的统计数据,以第一作者(含独著)发文量最多的是赤峰学院的周东滨,以发文5 篇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佳利并列位居榜首。依据普赖斯计算公式[11],m=0.749*Nmax(式中Nmax 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数),即m=0.749*5=1.675,因此,发文2 篇及以上的作者均可界定为核心作者,统计所得核心作者近50 名。由此可见,国内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聚集一批核心作者。评价作者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是其著作被引频次数据统计,相关运用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频率前15名见表4。
表4 研究文献被他人引用频次
2.4.1 关键词频次
词频分析法是对目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来分析研究领域热点的计量方法[12]。关键词的平均词频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代替对论文内容的分析[13]。通过对检索的目标文献的关键词合并后排序,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品质等。其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最多,高达834 篇(见表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频次 834 472 229 136 49 44 39 34 30 23
2.4.2 学科类别
通过对学科类别按发文量进行排序,发文量最多的学科为教育(见表6),教育学科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科类别,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已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发文量排第2 的学科是心理学,相对教育学科类别而言,差距较大,说明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研究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需要更加重视。另外,除了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亦有军事、公安、医学和护理、马克思主义以及图书馆情报等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虽然所占比例较小,远远不及教育和心理两门学科,但预示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更多领域。
表6 学科类别频次排名(前10 名)
2.4.3 研究层次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基础研究、行业指导等10 个研究层次(见表7)。由表7 可知,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远高于其他研究层次,其次是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层次和社科研究方向的行业指导。除了基础研究(社科)和行业指导(社科)层次中包括的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图书情报等人文学科外,也有工程技术(自科)层次包括信息、科技和护理等专业。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领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表7 研究层次分析
文献来源包括出版物来源和基金来源,对目标文献按出版物来源将载文量前10 的出版物进行排序(见图2)。
图2 载文量前10 的文献出版来源
从研究经费来源的统计数据来看,所选的目标文献中仅有68 篇研究文献为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仅占所选目标文献的5.5%。近5 年来获得基金支持的研究文献有40 篇,占基金项目文献的58.8%,表明近年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社会和国家各层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国内基金项目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仍不高。
国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可以得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表现为以下特点:1)研究热潮不断增加。我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02年,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2004 年开始,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近5 年来更是成为研究热点,更加倡导一种关注人类品德和优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研究群体主要以高校为主,多为学校教师或研究人员,包括师范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和高职院校。其中南昌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在积极心理学研究方面的科研团队正在形成,而且高校之间亦形成了初步的外部合作,高产出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促进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繁荣,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3)研究局面百花齐放。由上述统计数据得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涉及社会科学亦有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工程技术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军事、医学、社会学等角度的研究;就研究方式而言,包括单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有跨学科或专业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4)研究领域方面仍需更广、更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情绪的评估、对身心疾病的积极防御、关注并发扬积极品质[14]。目前大部分研究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介绍,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建议等层面,缺乏实证研究,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土化的研究。5)研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相关的研究文献正在逐步增加,但发表在心理学核心学术刊物上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因此,要提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一方面,研究者应增强原创性研究、改进研究方式,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性强的研究队伍;另一方 面,需要加强合作研究,包括跨机构和跨专业或学科之间的外部合作研究,这样既能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亦能缩小地区之间研究水平的差距[15]。6)需要更多的基金资助。目标文献中基金资助的项目仅占5.7%,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更多的重视和资金资助,以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