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颜红, 王鑫禹, 刘嘉
师德系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所有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就个体而言,师德与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观、使命感密切相关[1]。就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效仿的楷模,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学校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历来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和关注[2-4]。医药高职院是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以培养医药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5]。由于医药类高职院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和工作,由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师德“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确保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添砖加瓦。因此,我们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分别制作《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学生问卷)》和《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教师问卷)》,对学生和教师分别开展调查,了解学校目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发现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学生问卷)》由2017级和2018级学生代表填写,学生代表采用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抽选,人数为500名。由专人将《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学生问卷)》带至教室开展调查。《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教师问卷)》由学院教师填写,采用网上填写的方式开展。问卷回收后,由专人开展数据统计和分析。
1.2 调查内容 《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学生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专业、性别等信息;②学生对教师师德的总体满意度;③师德表现,包括:教师是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是否认真组织教学;教师是否愿意对学生学习以外的困难伸出援手;教师是否将职业道德(医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师是否愿意课后答疑学生;教师是否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教师是否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否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教师问卷)》也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是否骨干教师等信息;②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热爱或不热爱均需列举原因);③教师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满意度和建议。
2.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学生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500份。《医药高职院师德情况调查(教师问卷)》共网络填报270份,全部有效回收。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学生对象500名,其中男98名,女402名;三年制学生410名,五年制学生90名;临床医学专业39名,护理(助产)专业209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88名,药学(中药学)专业164名;学生干部104名,非学生干部396名。调查教师对象270名,其中男74名,女196名;29岁及以下26名,30~39岁168名,40~49岁30名,50岁及以上46名;初级职称及以下74名,中级职称116名,高级职称80名;骨干教师92名,非骨干教师178名。
2.3 学生对师德的满意度 学生对学校师德的情况总体评价较好,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224名,占44.8%;表示满意的89名,占17.8%;表示基本满意的177名,占35.4%;表示不满意的10名,仅占2%。学生对教师师德具体体现的满意度见表1。由表1可知,学生对教师课堂内的满意度明显好于课堂外,这说明学校教师课堂内基本遵守师德,但教师课后和学习以外对学生的关心有所不足。
表1 学生对教师师德具体体现的满意度表
2.4 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及对师德建设的建议
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为:选择热爱的有198名,占73.3%,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78名;选择不热爱的有49名,占18.1%,其中中级职称以下44名;选择说不清楚的有23名,占8.6%。具体原因见表2。大部分教师热爱教师岗位,喜欢教学,喜欢学生,动机纯粹,说明绝大多数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值得警惕的是,不热爱教师职业占多数的为中级职称及以下的年轻教师,主要原因为收入较低、地位不高、工作压力大。教师对学校师德建设的建议见表3。
表2 教师职业热爱与否的原因统计表
注:表中热爱和不热爱的原因均可多选
表3 教师对学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注:此处统计超过50%以上调查对象提出的建议
本调查显示,学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良好,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绝大多数教师能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但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教师出现师德滑坡之现象,原因分析如下:①社会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对高校的冲击越来越大,急功近利、以经济为唯一衡量标准等诸多负能量不断影响着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年轻教师[6-7]。在社会的浮躁思想影响下,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科研工作,热衷兼职,通过“第二职业”挣得额外收入;有的教师为了升职称,报项目,不惜造假,违背最基本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价值观出现偏差、师德滑坡的具体表现形式。②评价制度。当下高校的人才评价制度存在一定偏差,即在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绩效考核时,仅仅以教师的科研水平来判断个人能力[8],这导致部分潜心于教学,热爱学生的教学型教师在人才选拔和职称评定中缺乏优势,最终消磨了其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导致师德滑坡的发生。当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9-10]。③缺乏关怀。尤其是缺乏对年轻教师的关怀。根据本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原因多为待遇差、压力大、发展空间有限。必须承认,虽然传统师德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教师也是自然人,其基本需求仍应满足。此外,现今高校教师普遍学历很高,多数年青教师将自身发展和提升看作是学校给予自己的必然要求[11],但由于尚无合理的师德建设模式,现实与理想差异过大,导致师德滑坡。
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文件中明确:应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如何在红七条的准则下开展有自身特色的医药高职院师德建设,值得思考与探索。
4.1 将师德建设与考核机制挂钩 应积极探索符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师德考评机制,可采用多层面的综合评价,尽可能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12]。即在评价主体上,可采用个人自评、学生评价、同事互评、单位测评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做法;在评价对象上,应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分层,教师岗位人员应当注重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等方面的考察,而行政人员则侧重履职情况、工作作风等;此外,对不同职称的教师也应制定相关的师德考核细化指标,体现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要求。
4.2 将师德建设与人才评价机制挂钩 应积极探索师德和人才评价挂钩的办法和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将师德纳入评定要求,对触犯“红七条”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职称系列中,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适当选择一些学生评价高、教学用心、同事认可、但科研能力有欠缺的教学型高称。在人才选拔中,明确师德的重要性,师德应作为领军人才、骨干教师等评定的指标之一。加强师德建设的宣传和奖励力度,结合教师节对师德崇高的教师进行全校表彰,树立榜样作用,可在学校网站、新媒体、宣传栏进行受表彰师德标兵的宣传,增强垂范作用。
4.3 将师德建设与医德挂钩 师德和医德都崇尚以德立身的正能量,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13]。作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学校教师多有医学专业背景,接受过较多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这本身就为学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加强师德与医德的相关性,值得思考。校人事部门应积极牵头与其他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督导室等联动,加强基于医德教育的师德教育活动,如运用讨论、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教师参加基于医德教育的师德教育活动,邀请一些医德和师德典范人物做专题报告或召开交流会等。
4.4 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职后教育 教师入职后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当前,教师入职后培训均以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培训为主。因此,应将师德培训纳入培训计划,重视教师职后的师德培训。一是要求各二级学院、教研室在设立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时,专门将师德培养作为组成部分;二是积极与省级师资培训中心联络,提出师德培训要求;三是可利用校内关工委的职能,邀请老干部、老教师多与年青教师互动交流,潜移默化中提高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