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学语文

2019-06-12 07:00李朝敬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州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校园学校孩子

李朝敬/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州中学教师

2018新学年,学校安排我教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高中任教,这是我第一次给初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

刚开学,为了能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我每天让孩子们写200字的文章,内容不限。一个多月下来,只有不到60%的学生能够坚持,即便是能坚持写的学生,写作水平也不容乐观,看得出来,有些孩子是硬着头皮在应付。这其中,还有40%的学生主要是摘抄,真正能够写的少之又少。

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写?为什么会觉得没东西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一个写作训练计划,先了解学生情况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写作分解训练计划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语文素养差距也比较大。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有太多缺失的技能。

虽然很多孩子生活在农村,但是却不熟悉农村的一些生活场景,很多孩子长在学校,对农村的生活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问农田里的事情,倒是有些孩子能够说点什么,但是大多集中在“家里有几座大棚”这类最浅层的了解,至于棚里面种植什么瓜果蔬菜,如何种植,几乎一片空白;问学校的情况,回答也是十分单一,无非是回答上什么课之类,问得稍微具体一点,比如“你能否讲一讲自己喜欢的一节课”,我马上得到的回应就是“不能”;寒暑假跟随父母外出的学生也不多,即便是寒暑假跟随父母外出的孩子,由于在外面的时间短,又是陌生的环境,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也非常少。

虽然孩子们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正式开始学习写作,经过三年训练,直到进入初一,水平仍然不高。其实,这不能怪孩子,甚至也没有理由埋怨家长和学校教师。孩子是无辜的,在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儿童时代远离父母,过着寄读的生活。家长们没有谁愿意将这么小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实属无奈为之。学校教师向来强调安全是第一要务,那么多孩子在学校,除了保障上课、吃饭、睡觉,还有多少精力去带着孩子做游戏?又有谁愿意冒险带学生们去远足?

城区孩子的情况也不太理想,从幼儿园开始大都是爷爷送姥姥接,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进行。如今,在县城的街上,很少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去上学的景象了,几乎全是家长接送。除了正常上课,孩子们还要上一些补习班、特长班,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斥了追名逐利的心酸而不是平淡多彩的童趣。

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陷入沉思,出于教育的责任我要求自己必须做出改变,可是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这些孩子学会写作,愿意写作呢?

思忖良久,我根据调查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再一遍遍研读教学大纲。最终,我决定从分解训练入手为孩子们制定初中三年写作整体学习计划:初一年级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初二年级以记叙、描写和说明为主;初三年级以议论和夹叙夹议为主。在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再进行更高要求的写作训练。为了这个计划,我还特地征求著名课程专家谢英新先生的意见,谢先生表示认可,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系列化写作指导

初一年级的写作练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涉及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训练,很难建构学生的写作体系。因此,从10月份开始,我每天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写200字的短文。

写作主题就从身边最熟悉的情景开始。10月份主要写校园景色,包括校园的格局、校园广场,主题绿化带系列——松竹梅园、桃李园、杏园、石榴园、樱桃园、枣园、山楂园、苹果园、梨园等;11月份主要写人物和学校生活,包括写老师、同学、清洁工、管理员,写上课、用餐、就寝、运动、活动,等等;12月份,冬季到来主要写动植物和季节变换期间的景色。

我也将计划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几天下来,他们仍然语言匮乏,无从下笔。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走出教室学语文

孩子们枯坐在教室里对着作文本抓耳挠腮,不会将所见所闻转化成文字。李吉林老师为孩子们创设学习情境的实践,不能急于教给孩子们怎么写,先要教给他们怎么看、怎么听。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决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我们从校园开始,观察建筑、绿化,观察老师、教工和学生,每天观察一个点,针对这个点写作。我也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写同题作文,和孩子们分享、交流。很快,学生都能够完成200字的写作了。两周下来,我们差不多将校园里的景点写了一遍,我拟了一个题目“美丽的校园”,要求将两周来的短文汇总成一个整篇,不拘文法句法,不限篇幅,自由创作。结果,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竟然都超过了1000字,虽然文句并不华丽,文法也不够规范,但是我们总算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谋篇、详略和文句,那只是时间问题。

走出教室,我们到阅览室去上课。学校阅览室有160多种报刊,那里全是最鲜活的事例,通过阅读,学生也收获了一些新的知识。比如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如何将观察到的东西变成更美丽的文字。学习《皇帝的新装》,我们去排练厅上课,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分角色表演,50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自编排课本剧,相互展示,小组评比;我们到礼堂去上课,举办古典诗词背诵大赛,必答、抢答、“飞花令”,一系列活动激起了学生们的背诵高潮;我们到体育馆上课,观看比赛后写作文;我们去影院上课,看电影写观感;还有,学校只要举办活动,我就一定会布置与活动有关的写作。半年多下来,学生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也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不仅走出教室,我们还走出校园去观察,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公园,观察公园里的景物、游人。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到田野里去观察,观察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向农民学习管理庄稼。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利用假期去社区,去工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游学,让学生观察更大的世界。

初一年级的语文写作教学是个难点,但是只要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培养他们日常写作的习惯,按照分解组合的方式去结构成篇,一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最后,附上教师与学生的同题作文,供读者阅览。

教师作品:松竹梅园

李朝敬

办公楼的北面是松竹梅园,园子西侧是一片青翠的竹子,经历过冬雪严寒和疾风暴雨的考验,到秋天更多了几分坚韧。园中错错落落有十几株美人梅、白皮松以及几簇低矮的景观松,和满园的兰花三七相得益彰。

春天,美人梅最先开花,在早春的料峭寒风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还是下雪天最好看。梅树的叶子落了,但是如虬龙般的枝条落满雪,自然会让人想起一些美好的诗句。宋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松的高洁和竹的坚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骨气的人。唐代的杜荀鹤有《小松》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清代诗人郑板桥就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

园子中间是一道“T”字型木质花架,花架下面是一道用鹅卵石铺成的甬道,道路上的小石头在工人师傅的手中变出各种造型,十分美观。漫步其中,遥想古人的风骨,我不由得多了几分欣喜。

学生作品:雾

王佳佳

早晨,我刚走出房间就被眼前的浓雾惊呆了。迎面扑过来一股清冷潮湿的气流,啊!下雾了!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好像从天上降下一幅极厚而又极宽的窗帘。云雾在流动,也在逐渐消退,从开始的浓重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淡。过了些时候,逐渐变成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的高楼、大树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了,近处的树木也能分辨出枝杈了,枝杈上湿漉漉的。枯黄的叶子几乎都沾湿了,好像也有了新的生机。

迷茫的雾气和隐约可见的乡村、房屋、树木相融合,构成了一副带有神秘色彩的水墨山水。家乡,真的太美了!

学生作品:雪

王水妍

雪是冬爷爷送给人们的礼物,它像白色的天使那样洁白无瑕;它是美丽的化身,从空中纷纷落下,又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雪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有的一落下来就变成了水,让我们找不到它,而它却在那里笑出了眼泪。

雪!你是一个洁白无瑕的使者啊!我爱这美丽而又晶莹的雪花。

猜你喜欢
校园学校孩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