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初探

2019-06-11 19:04赵蕊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在开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时,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会表演、能唱歌的基本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大学声乐课程的学习掌握歌唱的基本要素和技能。声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尤为关键,作为高校学前专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表演形式、幼儿歌曲演唱、幼儿舞蹈和分声部合唱等综合变现形式,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声乐课程的现状、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念,分析、整理、研究一种综合式的教学方法来顺应当今的课程改革新形势,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学前教师人才铺平道路。

【关键词】声乐课程;学前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教学实践类学科,与其他音乐类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也为幼儿园培养具备审美能力和演唱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教师是音乐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的音乐素养较差,不具备歌唱能力,教师在歌唱技能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使得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能够有效的指导,幼儿在音乐中不能够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能才能更好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表现和创造音乐。我们应开发一种综合式的教学模式,快速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一、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艺术领域内容的要求和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儿童歌曲的演唱能力与技巧,歌曲表演能力和音乐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整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生源情况的制约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特点:一是音乐基础为零、音乐素养薄弱;二是大多数学生音准不好,不具备歌唱能力。针对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要培养具备高素养和较高演唱能力的学前教师具有一定难度。

以所教授的班级中15级学前专业为例,本班级共有20人,其中以前接触过音乐的同学有2人,这2人中没有学习声乐。其他学生都为零基础。16级学前专业学生班级为49人,仅有3人在儿童期间学习过钢琴,3人中无人学习过声乐,其他46人声乐都为零基础。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下,对于声乐课程教学大纲的设定并不明确,在高校中学前声乐课程并不被重视,教学模式大概分成两种模式。

教学中还在套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发声练习和演唱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前教师在岗位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中采用单独的儿歌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普遍,学生只掌握了唱和简单的表演,这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实施相去甚远,导致很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避开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学前声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标准。这两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声乐教学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嗓音条件、生理结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存在制约性。

二、综合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运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调研发现,学前声乐小组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发展,但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基本沿用普通学前内容和课时。怎样能在小组课中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模式为主要的研究目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分组、循序渐进

声乐小组课的关键在于合理分组,人数过多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教师往往也会因为人数过多、时间不够而不能够对一些知识进行展开讲解,导致教学内容概括性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所以在第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会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嗓音条件的优劣,然后在第二学期教学中对其进行异质分组,每组4-6人,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成绩的优异来划分小组。

(二)校对音准、合理练习

声乐课程的教学首要任务在于音准练习,由于大多数学前学生的音准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阻碍。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成为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以15級学前学生为例,在教学过程加入视唱环节,由浅入深,教师每周留练习的条目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回课后会逐一考察学生的演唱,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的准确程度,教授学生演唱视唱的方法。其次,在儿童歌曲演唱过程中,由简入难,每次课上教授一首儿歌,课后练习下次课进行检查。通过反复的音准校队和纠正,在第二学期教学后15级同学的音准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次,课后会把下次课所要演唱的曲目以音频的形式给同学们留为作业,在空余时间反复跟唱,加深歌曲的记忆。

(三)课程统合、融会贯通

声乐综合课的重点在于综合二字,所以要求教授学生发声、演唱的同时要注意全方面把握音乐素养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加入幼儿舞蹈、音乐合唱和音乐表演等教学模式,以获得学前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综合特点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声乐》课程为大班授课,学时为2,共90分钟。课堂综合设计如下。

1.发声练习:包含(集体发声和个体发声)练习开口与闭口音,以及各种母音和元音的练习。通过发声练习使得同学可以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发声技巧,同时能够合理运用气息。由于时间关系大多采用集体发声,少部分时间采用个体发声。

2.基础练习:视唱练习,解决音准问题和对节奏的掌握能力。

3.幼儿歌曲的演唱:由于幼儿歌曲一般旋律较为简短,歌曲的难度不大所以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课下听、课上学的方式,课下把所要教授的歌曲让同学反复进行跟唱练习,课上纠正细节部分。

4.幼儿歌曲组合训练:首先要选择适合表演唱类的曲目,曲目在教授完演唱好后,要求自己制作道具根据歌曲需要进行动作设计,动作要求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编排。这种幼儿歌曲组合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等。

5.合唱训练:合唱训练包含合唱曲目演唱,从最初的两个声部的演唱练习到多声部的演唱练习。在声乐课程中加入合唱曲目的训练,首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音准和对声音的控制。

三、结语

声乐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声乐基础扎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综合性的幼儿音乐课程的教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演唱能力,美好的声音和审美情趣。综合式的学前声乐课程教学理念在于多元化、多形式、课程交叉运用等教学手法。希望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综合式声乐课程,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多层次得到提高。也为幼儿园输送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具有时代特色的学前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冯晓霞,王玲艳,肖树娟,等.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言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

[4]徐春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

[5]王瑶.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教学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赵蕊(1983—),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已毕业,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在读,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