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传承和发展必须立足时代现实。我国民族声乐曾经辉煌,但近年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传承和发展遭遇一些困难。歌曲题材狭窄、表演形式单一、与新兴媒体互动较弱等,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从紧贴生活,繁荣作品创作,丰富表演形式、扩大群众影响和推进网络传播渠道等方面着手,实现新时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顺利传承与快速发展。
【關键词】民族声乐;传承;发展;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J642;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现实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审美性的多重统一,客观上强调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必须结合现实,凝练最新的时代精神,吸收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的动态需求,从而获得更丰富和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研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基础,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筑中国精神和服务人民的重要依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西方理论、民族特色、本土探索的多维结合,是历史继承与现实发展的文化综合体,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作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需要传承、探索、更新和发展。网络化与教育的普及化,提升了群众对于艺术审美的多样化、品质化和专业化,客观上提升了艺术从业者的专业门槛,需要创作者、表演者和研究者在相关领域深入研究并且持续推进。
二、我国民族声乐研究综述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构成,是历史情境下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但是,对于“民族声乐”的讨论,多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创作界、声乐界和文艺评论界。究其原因,仍是基于民族声乐“审美价值”的分歧(徐敦广,2011)[1]。在我国的不同历史阶段,民族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成就,民族声乐发展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魏艳斐(2017)[2]认为我国民族声乐肇始于20世纪中期的万象更新,发展的基本框架也成型于这一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陕北民歌(寇利利,2011)[3]、京剧元素(秦田帅,2015)[4]、方言文化(姚晓婷,2017)[5]以及其他多种传统戏曲元素(王改立,2013)[6],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构成;与内容构成的多元化一样,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创作、表演和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多元化探索。张玉琳(2007)[7]认为孙维良、宋祖英、祖海等分别在演唱技术和风格上进行了多元化探索。实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杨仲华(2005)[8]、宋祖英(2012)[9]和李雯靓(2017)[10]等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梳理、反思和拓展,对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研究已较深入;在民族声乐的创作领域,沈德鹏(2017)[11]认为当前民族声乐发展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瓶颈期,多元化既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族声乐艺术精品的门槛和标准,这一辩证关系普遍存在于创作、表演和教学等领域。
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已较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生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形势。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生活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归纳,并对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三、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民族声乐的界定,需要对于不同的语境。从全球宏观视野来看,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是同一范畴,因为“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从微观角度看,本文所指民族声乐,特指我国“多样性”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来源是我国民族的艺术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从我国的人口构成中,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文化演化历史,自然包含其艺术传统和特色;从我国的审美取向上,存在着主流和小众区分。我国广阔疆域、人口数量和时代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民族声乐,具有层出不穷的高艺术水准民族声乐艺术家,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元的演唱风格,引领属于他们时代的声乐潮流。
(一)发展现状
民族声乐发展在改革开放后获得长足进步。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民间曲艺的吸收改进,并与群众需求和文化发展相结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民族声乐技巧,作品也得到丰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西方声乐理论引入,推进和繁荣了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了许多优质民族歌曲,并通过大批表演艺术家演唱,深受群众欢迎。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在世界声乐界有一席之地。
在创作主题上,现代民歌较多以山川河流象征祖国人民,创作了大量的主旋律歌曲,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在演唱风格上,融合西方技巧的民族声乐唱法也不断融入民族特色的元素,如《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等;在演唱技巧上,现阶段的中西融合特点较为鲜明。一方面是基于西方声乐理论的传统民族唱法改良,形成有特点的新风格;另一方面是纯粹西方声乐技巧融入我国民族声乐元素, 西方“技术”结合东方“元素”的现代流行新民歌,是中西结合的演唱技巧,但一个注重传统另一个注重技巧,表达形式和风格略有不同。在艺术传承上,我国各地音乐学院以及一些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逐步开设民族声乐专业,通过系统、正规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民族声乐艺术家;在传播途径上;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过去基于磁带影碟、广播电视和现场演唱的主要传播途径,逐渐发展为基于网络音乐网站的个性化传播。由于传播途径改变和听众规模的扩大,有效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二)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取得许多成绩,包括作品创作、技巧提升、影响规模与学院教学规模等多个方面。然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涉及文化传统、时代发展、演唱风格、从业素质等诸多方面。
1.歌曲题材内容狭窄
优美旋律紧扣时代背景,歌颂祖国山川,颂扬爱国主义,是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上世纪民族声乐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隨着经济发展,娱乐形式日趋丰富,文化发展也逐渐多元,民族歌曲创作也有很多可发掘的现代元素。宣传民族气节, 歌唱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重要功能;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民族歌曲创作应深入民间, 寻找和发掘多样化体裁, 寻找自身情怀、个性特征和时代符号,从而拓展现阶段民族声乐发展在作品题材等方面的局限性。
2.表演形式相对单一
民族音乐形式发展日趋雷同,民族声乐表演的创新性也相对不足,模式化趋势明显。包括演唱风格、演唱技巧、 歌曲内容、演出场景等,都有这些特征。相比过去,尤其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那些著名民族声乐表演大家,都有特色鲜明的代表作品,也有独特的演唱风格,更能让听众深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目前的舞台更加精美华丽、灯光舞美也比过去丰富,但表演形式却呈现模式化和单一化,泛于形式、少于内容。
3.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可以分为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学院派是属于正规教育体制下,教学理论和声乐实践有序结合的规范教学体系。总体上,学院派借鉴西方声乐教育理论体系, 摸索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道路。学院派强调培养和考核的标准化,一方面具有正规、统一、标准的优点,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单一的演唱风格。从近年的各级音乐大赛中民族声乐歌手的特点,可以印证。非学院派歌手具有较强的个性,但专业技巧方面又存在各种问题。有的仅模仿唱法,但无科学技巧;有的演唱完整,但缺乏底蕴内涵;有的追求音乐个性,但民族韵味全无等。因此,锤炼技巧,加强内涵,深入民族文化,整合理论和现实,从而形成兼具个性化和技巧性的演唱风格,需歌手提升其专业素养。
4.文化传承存在割裂
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是文化传统和民族内涵;文化传承是过去民族音乐形成发展并取得成绩的根本,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的必然路径。但是,随着开放的日益深入,许多音乐工作者在引入西方理论和思想的时候,走上了盲目西化的误区。学院派民族声乐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是在演唱技巧成熟的同时,民族色彩、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日渐衰微。这导致艺术作品的文化根基弱化,难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所以,在注重唱法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歌曲作品风格研究,注重对文化传承的推进,形成基于技巧基础的鲜明特色。
5.新兴媒体互动较弱
信息技术发展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现阶段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群众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新媒体活动信息,参与互动,提供和欣赏大量的文艺内容。从民族声乐发展来看,以歌唱祖国山川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歌曲,尤其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主旋律歌曲,在日益个性化和低龄化的网络发展过程中,并未能借助于新媒体的互动提升关注度和接受度。相反,许多音乐形式如RAP、民谣等却借此契机推广开来,获得青少年的喜爱和参与;钢琴、小提琴、国标舞等也发展迅速。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升参与互联网的能力,加强基于新媒体的社交性互动,提升民族声乐的参与热情与群众基础。
四、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我国民族声乐曾经经历辉煌发展的时期,现阶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遇到不少发展的阻碍。现阶段吉他、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学习是中小学课外培训的主体,并且,西方音乐演唱形式、作品提出和演出门槛等,具有较大优势。如何对民族声乐进行传承与发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梳理的问题。
(一)紧贴生活,繁荣作品创作
没有好的作品,自然难以获得听众,听众动态增量更无从谈起。显然,新时代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基础工作,就是需要紧贴生活,进一步繁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知识版权在音乐作品的传播方面存在一些分歧,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创作者的经济激励。包含民族声乐在内的许多音乐形式,都面临创作动力下降、创作人才减少、创作后劲不足等情况。从宏观上说,知识版权意识的加强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对于创作者的经济回报会逐渐提升;从微观上说,艺术创作是项具有激情的自我满足事业,具有强大的外溢功能。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给予创作者自身的满足感超出物资享受,带给社会和时代的满足感更是震撼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紧贴现实生活,繁荣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也具有精神收获和物质满足。
(二)与时俱进,丰富表演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特色唱法、技巧和形式,艺术审美本身具有较强主观性,要强调类型差异美,不能武断论高下。西方唱法高亢宏大, 我国民族唱法柔和明亮;西方歌剧形式工整舞台丰富,我国民族戏剧则服饰精美舞台抽象等。表演形式具有不同个性, 在不同区域又形成其地方特色。把握好审美的矛盾关系, 与时俱进,在创作和表演时融合民族共性又体现艺术特性。差异性是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趋同性则是艺术发展的大敌。民族声乐发展需要紧贴时代大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结合民族自身的特点,将民族声乐中优秀特色和时代气息结合,不断丰富表演形式。
(三)扎根群众,扩大受众范围
改革开放、网络普及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拓展了群众视野,拉进了群众与西方艺术的距离。近年西方音乐在国内普及程度高,群众范围广,发展速度快,尤其是通俗歌曲与吉他、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激发男女老少的音乐热情,成为现阶段主流音乐形式。新时代民族声乐发展可以吸收相关经验,扎根群众,保持和扩大民族声乐的群众基础。建议针对不同的人群,有的放矢的进行推广。如在早教、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适度增加民族音乐的比例,学校和社区推广民族乐器教学;图书馆、音乐厅等增加公益性的民族声乐表演。形成良好的民族声乐推广氛围,形成具有互动趋势的群众活动,是扩大民族声乐受众的有效策略。
(四)依托网络,推进传播渠道
网络具有传播成本低、扩散效率高、反馈速度快等优点,这也是近年我国流行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人们的审美情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网络传播能够更加集中和有效的普及审美的方向,统一審美偏好。民族声乐近年的发展相对忽视这一领域。以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APP,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和酷狗音乐为例,点播作品90%以上都是国内外流行音乐。一方面,1970-2010年出生人口构成了网络活跃人群的绝对多数,他们对于民族声乐兴趣不强;另一方面,以往的民族声乐爱好者由于各种原因,网络活跃时间较短。因此,我国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必须强化网络途径,积极影响和争取这些年龄段成员。他们对于优质音乐的需求强烈,但目前对于民族声乐的了解不多,兴趣较弱。主要的工作方向是推进传播、激发热情、鼓励参与、活跃氛围。
五、结论
不同于解放前传统民乐,也不属于欧美声乐体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民族曲调与欧美技法融合的艺术精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改变。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也不可避免有其低潮。新时代赋予中国民族声乐新的发展背景和机遇,也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民族声乐光荣传统,实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声乐工作中的迫切责任。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困境的因素复杂,既有客观也有主观。其中有一些重要因素,如民族声乐作品题材相对狭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歌手素养参差不齐、文化传承存在割裂以及新媒体互动较弱等,都很大程度影响民族声乐的良性发展。因此,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不能忽视或离开这些方面,否则难以实现有效地改善。正因为如此,下一步的工作内容,应该紧贴生活,繁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扎根群众,不断扩大声乐受众范围;同时也要依托网络,不断推进和优化传播渠道。
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喜闻乐见和参与激情。否则,再精致完美的艺术,也终将消散凋零。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民族声乐工作者,既要继承民族声乐精华,又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既要让民族声乐深入群众,又要民族声乐面向世界。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创作更好的文艺作品,将民族声乐推向开放创新,是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徐敦广.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6-139.
[2]魏艳斐.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之滥觞——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评述[J].中国音乐,2017(2):195-199.
[3]寇利利.陕北民歌演唱方法对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启示[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4]秦田帅.京剧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与应用[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5]姚晓婷.浅析民族声乐传承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要意义[J].黄河之声,2017(18):70.
[6]王改立.20世纪以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7]张玉琳.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新发展[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8]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2):28-38.
[9]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10]李雯靓.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和提升文化素养[J].艺术研究,2017(1):203-205.
[11]沈德鹏.当代文化视角下的多元化民族声乐高等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2):115-119.
作者简介:刘淘(1980—),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现任闽江学院蔡继坤音乐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