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演奏教学中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培养

2019-06-11 19:04王冠群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养

王冠群

【摘要】长笛作为木管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主要是向笛的锋利边缘吹气,在其上形成漩涡,有规律地交替在边缘上下,使封闭在笛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在传统长笛演奏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演奏技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生活,长笛演奏教学中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培养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有效促进了长笛演奏教学的发展。本文将简单介绍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基本定义,并举例浅析长笛演奏教学中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培养,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长笛演奏教学;立美创造力;审美意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A

广义而言,长笛包括横笛与竖笛,或者呈球形如埙。从狭义视角来看,长笛是指西方音乐特有的横笛,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和伊特鲁里亚国就有横笛。在16世纪,欧洲的长笛全用黄杨木制造,有指孔但无键,17世纪晚期开始加上键。到了19世纪,长笛演奏者和发明家博姆发明了现代长笛,其优点是每个音都很均匀,整个音域的力度都能得到充分表现,技术的灵活性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现代博姆型装置的长笛有两种,即金属制和木制。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长笛演奏教学被纳入到音乐课程体系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演奏技巧训练,而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

一、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基本定义

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同属于美学体系,前者侧重于创造美和建立美,对于长笛演奏教学来讲,立美创造力不仅包括着力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而且涵盖了音乐作品创作和音乐美的充分体现。后者的核心是“审美”,也就是对美的形态及其结构的欣赏与识别,在鉴赏美、认知美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此外,培养审美意象力离不开美的意象,如艺术美和自然美。对于学生来讲,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教育,大自然和社会的美也是审美教育的良好教材,自然与社会美景不仅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五爱精神[1]。

二、长笛演奏教学中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的培养方案

(一)运用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

提升长笛演奏教学境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首先应注意运用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演奏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时,告知学生《梅花三弄》又名《三六》,最初就是笛子曲,后来被改编成古琴曲、琵琶曲、钢琴独奏和民乐合奏曲等。相传《梅花三弄》是东晋桓伊所作,该乐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文人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梅花三弄》分为十段,先在低音区演奏出稳健庄重的曲调,气氛低沉肃穆,犹如一幅霜晨雪夜梅花轻吐幽香的画面。第二段生动地描绘出梅花的美丽和高贵品质。到了第七段与第八段,音乐转入高音区,曲调高亢流畅,刻画了绝美的梅花傲雪图。第九段又在中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使乐曲更加浑厚有力。在最后的第十段中,速度放慢,旋律带有感叹的意味,表现了对梅花崇高品质的赞赏与歌颂[2]。这样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演奏这首乐曲,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作品之美,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

(二)促进长笛演奏教学与舞蹈作品的有机结合

在长笛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教师应注意丰富审美意象,促进长笛演奏教学与舞蹈作品的有机结合,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再造意识。例如指导学生用长笛演奏芭蕾舞作品《天鹅之死》,让学生领悟到在演奏该作品时应想象其情景,突出表现人类与命运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神和对生的渴望。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好该舞蹈作品的讲解,使学生在长笛演奏中能够更加突出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告知学生:《天鹅之死》有着震撼灵魂的力量,每次演出都能够给观众以新的感受,该作品由俄国舞蹈家米哈伊·福金创作,舞蹈情境是在明镜皎洁的月光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立起足尖缓缓移步出场,在湖面上徘徊。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长笛演奏凄美、抑郁的旋律,暗示白天鹅身负重伤,将与世长辞,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尝试着飞离湖面。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但是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翅,一阵阵战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最后,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现出她对生的愿望,随后,慢慢地闭上眼睛。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舞台经验,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立美创造力[3]。

(三)创新长笛演奏文化

在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笛子的作品不胜枚举,唐代诗人赵嘏就在《长安秋望》一诗中写道:“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由此可见,长笛演奏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4]。当代长笛融合了西洋音乐元素,演奏音色更加优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在当代长笛演奏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教師应紧密融合文化创新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协同学生对长笛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例如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创作长笛演奏作品,在作品中弘扬真善美,体现生活常识,或者指导学生融合古诗词文化,将《长安秋望》改编成长笛演奏作品《长笛一声人倚楼》,并引导学生在创作与演奏中用心感受凄清的云雾、古代华美的雕梁画栋、黎明的残星、天空南飞的大雁、篱笆前紫色的菊花、凋零的红莲和鲈鱼的美味。而且,教师应注意活化长笛演奏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同学生定期组织长笛演奏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领悟长笛演奏的魅力。同时,教师应着重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品,并做好相关指导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主观能动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教师应秉承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充实长笛演奏教学内容,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优秀外来文化,努力促进中西音乐合璧,使中国长笛演奏曲更加具有民族性、包容性与世界性,例如在中国长笛演奏活动中适当引入钢琴、萨克斯和葫芦丝等伴奏乐器,使传统长笛演奏艺术更加具有创新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长笛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立美创造力与审美意象力,教师应注意精选作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丰富审美意象,促进长笛演奏教学与舞蹈作品的有机结合,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再造意识;融合文化创新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协同学生对长笛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创作长笛演奏作品,在作品中弘扬真善美;秉承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积极借鉴西洋音乐文化,不断充实长笛演奏教学内容,使中国长笛演奏曲能够达到中西合璧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磊.高师院校长笛教学中审美感知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3).

[2]李雁鸣.长笛教学的基础训练及演奏技能的提升[J].音乐大观,2013(6).

[3]格各格日勒.论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J].音乐时空,2014(10).

[4]王强.多媒体运用于高校长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10).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