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周建军
[摘要]新时代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可从明确教育目标、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广搭教育载体等方面入手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提升政治信仰、引导自觉践行,从而使学生真正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四个自信 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075-0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否赞成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源于信仰”“信仰源于认同”。认同问题是当下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是一个比较崭新的研究领域。
二、政治认同:“四个自信”教育的题中之义
何为政治认同?一般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从个体层面上讲,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其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
政治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政治认同以政治认知为基础,以政治感知为体验,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是社会成员在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与行为认同,是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政治认同起源于政治认知,见诸于行动,积淀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于理性,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动,进而升华为政治信仰,是一个先内化后外化的循序渐进的动态变化过程。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坚定执着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四个自信”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四個自信”教育经历政治认同、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价值与行为认同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家同命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理论、科学制度、先进文化、党的领导的认同,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奋力开拓者、模范践行者。
三、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
认同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认同感的形成、获得和外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漫长过程。政治认同的获得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始终处于“不认同—认同、较少认同—较多认同、获得认同—失去认同、较多认同—较少认同”的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认同危机是风险社会来临的世界难题。影响和制约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效果的因素多方面的。
1.社会转型时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出现现实困境。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各种潜伏的社会矛盾如冰山浮出水面,就业、住房、医疗、反腐等热点问题更加显性化和突出化,而利益表达不顺畅所滋生的被歧视感、利益整合不力所滋生的被抛弃感、利益分配不均所滋生的被剥夺感积压并酿成负面情绪,使得政治认同陷入现实困境之中,政治认同教育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严重弱化和削减了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2.西方社会思潮对“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各种文化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及各种西化思潮,通过网络、书报、讲座、学术会议与论坛等多种途径大肆传播。一部分青年学生由于政治敏锐性不高,对海量的信息缺乏准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左右和影响,导致信仰迷茫与价值取向扭曲。
3.高职高专院校宣传教育手段有待创新。尽管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传授、知识储存、知识记忆,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有待提高等。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下,特别是西方消费文化盛行和网络异化已严重威胁“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政治认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四、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
认同是政治实践与政治社会化的产物。政治认同的实质是通过外部的“导”与“矫”及内部的意识灌输输入、情感激发催化、信仰逐渐升华、实践养成固化等机理消解认同危机,促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政治人”,完成由“半信半疑”“不信”“信他”等政治倾向到“我信”“他信”最后实现“全员信”的转变,促进社会成员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对政治体系的一致性倾向,最终实现“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过程。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笔者认为可从明确目标、构建内容、探索途径、搭建载体方面入手。
1.正确导向,明确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和执政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自信”政治认同,其实质和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形成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加强价值引领,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第二,养成和维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认同。高职高专学生要明白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肩负的时代责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第三,成为“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高职高专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解读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第四,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高专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2.优化设计,整合教育内容。着眼于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在教育体系上科学设计、完善知识结构,宏观把控,多维度渗透,体现教育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教育性。
第一,明确主题教育内容。构筑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政治认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国史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及养成教育等。第二,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注重理论阐释的影响力、说服力、感召力与渗透力,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政治信念。第三,加强文化教育。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萌生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豪感、优越感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
3.精准育人,创新教育途径。“四个自信”教育,绝不是板起面孔式的古板教育。教师需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增强“四个自信”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真正回归生活。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住房、医疗、反腐等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实现“两个回归”,即“回归思政课”“回归思政教材”,力求使大学生在思政课和思政教材中寻找答案,拨开迷雾,明辨是非,提高政治认知,从而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过程。
第二,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促进“激发政治热情—培养政治情感—增强政治信任—强化政治认同”的良好效应形成。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教育空间,延伸教学阵地;广泛开展特色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假期实践、社会调研、实习考察等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持久的、常态化的政治文化体验中唤醒政治热情,提升政治情感;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当地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等进校园做报告,增进学生对国情、世情、省(市)情、民情的了解,提高政治认知。
第三,广挖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与网络媒介生态,传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唱中国好歌曲,加大正能量宣传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吸纳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草根明星”为我所用,引导他们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主流”引导“潮流”;切实做好各类资助和帮扶,以学生为本,发挥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集思广益,广搭教育载体。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切实提高“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效果,需将政治认同教育切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一,管理教育载体的搭建。形成一支庞大的教育管理队伍,谋划与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队伍、党政队伍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校园管理等的作用,大家共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政治认同的协同效应。
第二,教学载体的搭建。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政治认同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探索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的合力育人机制,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第三,党团组织载体的搭建。通过特色党团日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学生党员示范活动等,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导向和载体作用,推进政治认同教育。
第四,媒介载体的搭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同频共振,通过主阵地掌控、隐形空间构建、教育体系拓展、多维度渗透,构建政治认同教育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第五,文化載体的搭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辩论赛、书法赛、诗词大赛、成语大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构筑政治认同的坚实的情感根基。
[参考文献]
[1]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
[3]蒲清平,赵楠,王婕.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2017(2).
[4]徐霞,平凡.微传播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6(1).
[5]蒙象飞,马可.政治社会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