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的方言民俗与生态环境略探

2019-06-11 21:45夏瑾
北方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曲艺生态环境

【摘要】兰州鼓子是甘肃省兰州市所独有的一种曲艺,兰州鼓子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曲艺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不仅具备浓厚的地方方言特征,而且还显示了甘肃兰州独特的地域民俗,随着国家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兰州鼓子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兰州鼓子;曲艺;方言民俗;生态环境;民俗审美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一、兰州鼓子概述

兰州鼓子是一种流传于西北甘肃省兰州市地区的一宗民间说唱音乐,其属于牌子曲类。兰州鼓子是由于我国古达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长期发展而来,并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其发源于西北兰州地区,因此具有西北兰州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点,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继承了说唱音乐讲唱历史、传说以及故事的体裁,是一个具有较大艺术价值的地方曲艺。兰州鼓子有着“可证之史较短,可溯之源较长”的特点。就目前来说,对兰州鼓子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类型也越来越多,正是由于人们对兰州鼓子的关注,这方面的著作也不断涌现。

从审美情趣来说,兰州鼓子没有道白,采用一唱到底的方式,也没有相关角色进行分唱,表演人员也不需要进行形体表演和化妆,因此其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要有一组人、两三件伴奏的乐器就可以。兰州鼓子的语言不仅清新明丽,铺陈排比,而且由于其曲牌丰富,唱腔优美,带有西北兰州独有的乡土气息。兰州鼓子作为西北兰州地区民族曲艺非物质文化的代表,不仅包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具有现代工业文化不可比拟的生命活力,需要人们更加重视起来,不断丰富其内涵。

二、兰州鼓子方言民俗特征分析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方言不仅表达了一个地区语言的發展历程,也显示出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和精神面貌。正是由于方言的存在,也衍生一些地区戏曲,如秦腔、京剧等,都由于方言而生存,并不断焕发出其艺术魅力。兰州鼓子作为西北兰州市民生活的重要表现,使用兰州方言进行演唱,体现了西北兰州地区丰富的民俗语言形式和民俗事象,一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充满乡土气息与都市气息相融合的地域环境之中。

兰州鼓子由兰州本地方言演唱,其词句在文学创作上也以北方语言体系为主,在读法上使用兰州方言的四声调,在演唱时变为兰州的字音、北京的字调,在唱词字调中有阴阳上去而无入声。由于兰州鼓子基本以兰州本地的方言为主,所以其演唱发生、唱词的平仄安排以及词曲的结合上都是以兰州字调为主要依据。如下面这段唱词“白蛇奋力挥双剑、法海口里念真言、祭起降魔杖、金光射天边、一霎时浑身无力好作难。”中的唱词尾部的词语,如剑、言、杖、边、难等字的发音都是使用兰州方言进行演唱,并在演唱的时候十分突出兰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唱词风格粗犷豪放,昂扬顿挫,显现了西北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

三、茶馆的民俗风情分析

兰州鼓子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兰州本地的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成为新型的地方曲艺。并随着其在兰州地区的普及,逐渐成为由文人雅士写词、专业戏班演唱的曲艺转变为大众曲艺,深受兰州地区人民的喜爱,成为兰州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尤其是老兰州人非常的喜欢兰州鼓子,如在清朝同治和光绪统治时候,当时兰州鼓子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各种茶馆中演唱鼓子成为一种风气,深受人们喜爱。当时最有影响的就是西关三眼子的杨家茶社(西关什字清真寺西北侧)、水泊门的大槐树茶社、双城门的玉华茶社、五泉山的钱家茶社等。除此之外,兰州附近的农村也经常将鼓子作为结婚的喜宴以及老人祝寿的演唱曲目。鼓子演唱艺人们走街串户,使得各个村镇的鼓子业余班子逐渐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鼓子的发展和兴盛。尤其是随着不断发展,鼓子演唱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如增加了“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双喜临门”等祝贺、赞颂等相关内容。兰州鼓子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代表了兰州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兰州人民生存和情感中最为真切的一面。在当时,人们到茶馆听鼓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休闲方式。

兰州鼓子发展到今天,演唱鼓子的艺人已经不嫩故到茶馆进行演唱,这主要由于现代茶园与古代的茶馆相比,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到茶馆娱乐的人都是男性或者老人,但是就现代来说,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茶馆和茶楼非常少,而且具有传统特色的茶馆消费高,一般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现代社会更多的茶馆都是开放式的茶园茶摊,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人们到茶园主要是进行自主娱乐,由于茶馆和茶园文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茶馆和茶园中的传统艺术纷纷退出,两者融合不了。

四、村落文化娱乐与民俗文化分析

兰州鼓子以兰州方言演唱,与兰州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离开兰州这种充斥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环境,就会影响到鼓子的演唱者,因为一般来说,兰州鼓子的演唱以本地方言为主,所以演唱者基本也以兰州本地人为主,离开兰州这个大环境会大大影响鼓子演唱艺人们的情绪。如三十年前,在兰州周围的各个村镇中,一旦有婚丧嫁娶都会邀请鼓子艺人进行演唱,如果是结婚,就会演唱诸如《西厢记》等故事给结婚的新娘新郎祝福,如果是办丧事,就演唱《罗成显魂》等悲伤的故事来渲染气氛,因此兰州鼓子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随着兰州鼓子的发展,在07年的时候,兰州市安宁区成立的鼓子协会屹立在达家庄一所狭窄拥挤的民所里,条件比较艰困,但还是克服困难,每周组织三次活动,从中午开始到下午六七点不止,演唱的方式和方法不会受到当时简陋环境的影响,一架扬琴、一把三弦、两把二胡就可以进行演奏,很有演唱的氛围。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在门外的小院里也会支起桌子,围坐很多人,演唱的分为浓厚,充斥着浓浓的民间生活气息,让大家体会到家庭的快乐和温馨。到09年的时候,鼓子协会搬到了兰州市安宁区政府文化馆四楼,由政府投资给鼓子演唱的老艺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演唱环境,相关的费用也由政府出资。但是随着鼓子演唱环境的提高,有些人就感受不到之前浓浓的生活气息,太过宽大干净的房子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并随着演唱环境的变化,原来的听众开始流失,人们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政府在改善鼓子和保护鼓子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其方式方法,只有真心为兰州鼓子服务才能促进这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兰州地区特殊的民俗——兰州鼓子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鼓子进行几个简答的说明,其次针对兰州鼓子的方言民俗特征、茶馆民俗风情以及村落文化娱乐与民俗文化进行简要的阐述,相关学者对兰州鼓子的研究著作较多,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其发展概况、表演形式、曲目类型、部分曲目赏析进行阐述,对兰州鼓子所表现出的方言民俗与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这方面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兰州鼓子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夏瑾(1973—),女,山东省莒南县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曲艺生态环境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