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宏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施行十多年了,可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儿童的数学学习真的向着有意义的课程目标建构与行走吗?事实并不尽然。很多老师依然采用过去的知识与方法教育着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教育现状是否叫人为之汗颜呢?那么,我们如何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有意义地发生呢?起源于网页设计与制作的“链接”一词,似乎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链接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链接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链接儿童身边的丰富资源等等,似乎已成为课改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创设情境,还原数学概念的起源
儿童的数学学习虽然是在空间相对狭隘的教室内发生,但我们教师无论是教学的预设还是实施,决不能局限于这小小的空间。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赤裸裸地直接告诉学生,甚至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公式的记忆、对法则的积累等都必须建立在数学思维形成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学习才是尊重生命的,也是遵循生命发展规律的。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课时,教师不急于引出“比”的概念,而是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一天,小明去王阿姨家做客。王阿姨用蜂蜜和开水配制了一杯蜜茶招待小明。那蜜茶味道特别好,小明可喜欢啦!于是便向王阿姨请教配制方法。王阿姨笑着说:“我是用90毫升开水添加10毫升蜂蜜配制而成的。”那么,这蜜茶到底应该怎么配制呢?难不成每次都按照这两个定量配制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带领孩子们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自然地引出了“比”,为接下来对“比”的概念的提炼、理解与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比”这一数学概念有了根基。
二、联系旧知,建构数学知识的网络
儿童原有的认知经验其实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链接旧的知识体系,不仅能为儿童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好平台,指明了规律探寻与实践运用的方向,同时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即时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建构序列性的、连续性的数学思维结构,从而快速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我们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人手,采用切割、平移、补位的方法,将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明了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从而总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比起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同时,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接下来学习三角形、梯形等知识可谓是举一反三,颇有启迪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一系列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的知识网络,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且有深度的。
三、回归生活,诠释数学运用的本质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将书本上抽象的、静态的知识具体化、动态化、生活化,这样不仅能够让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同时能够让儿童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当我们学完某一知识时,在练习巩固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链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的踪迹,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是我们数学学习的本质所在。例如教学《百分数》-课,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所发现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现场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计算这次数学小测试的及格率、优分率、各分数段占比;统计本班男女生近视率的情况,统计同学们每个月使用零花钱的占比情况等等。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特别亲切,在解决的过程中也不会显得陌生,这样的数学学习已经直抵儿童心灵的深层需要,是促使儿童有意义学习真实发生的动力源泉。
四、利用媒体,延展数学课程的视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传統的课堂学习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到来。之所以成为“革命”,是因为如今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因为这些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学生借助媒体自主获取,而教师肩负的使命则是为学生提供技术的援助。过去,教师习惯于课前精心设计好课件,课上按部就班地运行自己的课件,从而顺利“走完”预设的教学流程。试问,这样的教学是真正基于儿童的学习需要吗?是真正吻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吗?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必须开放我们的媒体技术,弹性预设我们的教学预案,以求得课堂上儿童的动态生成。课件的设计应更多地融入互动的环节,灵活机动地予以实施,鼓励倡导学生上台操作,人机交互,允许儿童现场生成错误,允许儿童即时提出问题,允许儿童大胆发表观点等等,这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样态。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秒”时,涉及计时工具钟表,便就此展开拓展性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平板电脑查阅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完成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链接外部的网络课程资源,对数学课程的内部领域进行了有机的延展,对于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无形中具有生命奠基与思维生长的意义。
总之, “链接”不仅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能力,更是数学学习的一种目标和理念。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已处于瓶颈状态的当下,链接内部与外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实现儿童与数学课堂、原有经验、现实生活、现代媒体的完全打通,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入神圣的使命。唯有“链接”,才能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有意义地发生,走向应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