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2019-06-11 08:36赵强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赵强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华传统文化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本文着眼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研究探讨比较可行的方法,对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落实这一学习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要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内涵深意。同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缺失

当前,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提高,关注快餐式的文化教学,短期内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往往忽略掉了最宝贵的传统文化教育,忽略了教学中情感内涵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过洋节,看外国影视剧,崇尚洋文化,觉得传统文化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这其实是在教学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对中华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精神文化的渗透。葛剑雄说:“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几千年,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只有适应社会,才能够长期存在。对于合理的部分,直到今天、未来还是有用的,自然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舍弃自己文化中的优秀资源,非要从外面引进。”因而,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

二、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紧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1.利用教材中的人物传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精神品格,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苏武传》,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又如《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关切和无力改变这种现实的痛心,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荆轲刺秦王》,荆轲明知道前去行刺秦王凶多吉少,但是他没有后退,临行前依然高声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英勇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

2.利用教材中的大量古诗词。例如教学《将进酒》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受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惆怅,由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情感认知。

3.利用汉字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美的汉字”给我们讲述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形体演变,也给我们讲了汉字里蕴含的文化,许多汉字都与典故、逸事联系一起,不仅趣味横生,也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例如“仁”字,《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徐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造字的本义是人人平等,上下相亲。又引申为慈善、博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仁,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对我们一直教化的仁德思想。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从字意入手,引申儒家学说的智慧“仁义”道德,联系现在生活,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与熏陶。

4.利用成语、对联。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学习成语,既丰富我们的知识,又提高我们的素养。例如“刎颈之交”“老莱娱亲”“莼鲈之思”等,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人文风情、智孝礼廉。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充盈着丰富的文化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洞察其中的奥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杜甫草堂上的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上联赞美杜甫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人才,下联赞扬杜甫虽壮志未酬,却能留下一长存天地间的草堂,受后人瞻仰。成语、对联里的结构、逻辑思维等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课外阅读能力

1.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典籍,《论语》《诗经》《庄子》等含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不断研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成立研究性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可以分组组织学生选取一个角度、一个话题,对专著或有关联的几本论著进行专业讨论研究,深入地研究此方面的資料、内涵、文化、情感,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组织语文课内外活动,渗透文化

1.古诗文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们首先了解诗词的内容及意义,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文。此过程是自己深层次的理解过程,也是再加工的过程,也是文化影响的过程。如诵读《满江红》,不仅读懂了岳飞的英雄气概,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2.以意象为题,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一系列诗句,进行摘抄。例如关于“荷”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学生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色彩美、意境美、含蓄美、情感美。

3.课外观看优秀的文化节目。优秀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掀起学习文化的风潮,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考。“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好了,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现代载体,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被大家认可。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不仅赏中华诗词,增长知识,而且能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三、传统文化教学的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渗透文化的书籍内容,灵活使用传统文化教学手段,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教育阵地,鼓励学生阅读古典书籍、进行学习性研究,深刻感悟,流于笔下。我们要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或影片,从视觉角度感受文化的冲击,感受家国情怀,进行正心笃志的人格修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4).

[2]吴全华.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作价值性理解[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

[3]董光元.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析[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9).

[4]王昌波.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

[5]季羡林.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精)[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