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摘要】“读练结合 动静相宜”的教学模式,分为“读”“练”“动”“静”四个板块。新课堂要求教师备课要精当,讲课要精练,总结要精准,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索,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完成课堂内容;“静”即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钻研课本,以单元为单位,形成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
【关键词】读练结合;动静相宜;教学模式;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校高二语文组总结出一套“读练结合 动静相宜”的课堂改革教学模式。“读”即加强阅读,语文是文字、文学和文化的统一体,需要学生张开嘴,积累阅读量。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却因有的学生没读原文,这节课白上了。因此,我校每周每班安排3节语文早读,从7:05到7:45,每节40分钟,出声朗读不少于20分钟。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早读时间,安排阅读课文,《非常学案》上的素材积累、范文欣赏、写作训练等优秀文章,让文学之美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另留下10至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喜欢的小说、课外文本,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内容,给出作文指导。以《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范文阅读为例,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整理出文章结构。提供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参考范文拟出作文大纲。
“练”即一课一练,一篇文章攻克一个问题。例如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细节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夸张手法;边城(沈从文)——心理描写。
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滕王阁序(王勃)——对偶;逍遥游(庄子)——想象;陈情表(李密)——融情于事。
第三单元:咬文嚼字 (朱光潜)——联想;说“木叶”(林庚)——比较;谈中国诗(钱钟书)——比喻。
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简明严密的语 言;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幽默风趣的语言;宇宙的未来 (史蒂芬·霍金)——开篇设置悬念。
一课一练包括三方面内容:当堂练、温故、知新。以《归去来兮辞》为例:
当堂练:《归去来兮辞》——寓情于景。
试分析《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诗人的性情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又富有生机的景物中,寓情于景,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明确什么是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记叙中的抒情的一种。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温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试分析全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前三句寓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全文表达出天涯游子的悲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眼前是一片孤独、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色,“小桥流水人家”,那般温馨、清雅、娴静的气氛,却更能触发自己的思乡愁苦之情。
知新: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一篇课文抓住一个高考考点,深入分析、明确概念。用已学知识进行巩固,用试题进行拓展,做到一课一练,一个考点三次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二是练文笔,把课文做例子进行仿写、改写、扩写、写片段、写心理、写描写等,大家分组相互讨论交流、修改、共同提高。比如在学习小说单元后,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进行片断练习;在学习《滕王阁序》后,指導学生写对联。这样可以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让学生掌握同一类题的答题模式。
“动”即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动手:要求学生听课时动手做笔记,阅读时动手圈重点,写点评;动嘴即跟住老师,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动脑即利用老师给出的思考时间,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在上课过程中会有这种情况,老师口若悬河、火花四溅,学生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满堂灌,不仅老师辛苦,同时也抢走了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课堂效果当然不理想,甚至很糟。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这里的交给学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抛出问题,留下时间,教师由说变为听,并根据学生的答案,及时准确地进行课堂小结。
怎样构建课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平台进行展示呢?
倡导教师课前设置问题。以往导学案有的采取画图填空的方式,一目了然,效果很好;也有的写清教学目标、重难点、作者及背景介绍、问题,内容具体详细也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问题——纸张问题、时间问题,用时长是主要问题。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为例,学生诵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品味语言——(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牲,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例如情感题:
辛弃疾
1.爱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例:“情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健建安康赏心亭》
2.仰慕英雄,北伐做好准备,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对朝廷强烈不满,建功立业的抱负。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对叶丞相的仰慕之情,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 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读练结合 动静相宜”要求教师课下做足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只需要将才,更需要匠才。只有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才能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松弛有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改不仅鼓励学生动起来,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多总结、多交流,想办法、找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构建和谐课堂。
水滴石穿,天道酬勤,只要有一支扎实肯干的负责任的教师队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不会是难以逾越的乌蒙山,相信有着点点滴滴的积累,坦诚无私的交流,黔南教育会越办越好。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