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文
【摘 要】在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大背景下,笔者与团队成员对县8所中小学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留守儿童课后所去场所、活动内容、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试图通过对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现状与对策的剖析,寻求农村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的路径,进而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 课后 现状 对策
2017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让孩子“课后去哪儿”成为热议话题。2016年底,民政部首次对外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我国16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89.2%),无人监护的36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3.1%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3.7%的孩子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孩子课后去哪儿?笔者与团队成员以灌南县为例,通过对8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现状,以期提出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课后服务对策。
一、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现状
我们以8所中小学为样本开展调查,8所学校有城镇初中1所,农村初中3所,农村小学4所,既有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也有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我们在主问题“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调查的同时,重点调查孩子课后参加学习辅导的情况。
(一)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了?
调查显示,10.5%的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30.8%的同学在完成家庭作业后选择看电视,26.1%的同学在用手机或电脑上网,18%的同学选择阅读课外书籍,11.9%的同学选择与伙伴玩耍等,2%的同学帮助家长做事电视、网络占用了课后时间明显偏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应,“隔代监护”的老人无法有效管理孩子,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使用的失控,易让留守儿童接触一些情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书籍、影音,对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同时,“隔代监护”的农村老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对孩子的功课辅导能力不足,多数家庭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学习及生理心理的发展的关注度普遍不够;另一方面,传统的“隔代疼”现象在农村老人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过度溺爱,许多留守儿童课后看电视、用手机和上网等行为相对失控,而可以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和优良美德的家务劳动在许多家庭被忽视或淡化。
(二)目前留守儿童参加课外辅导班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小学、初中学生中,有10.5%的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从数量上看,参加2个及2个以上课外辅导的学生占参加辅导班的留守儿童人数的6.1%。可以看出,与城市相比,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存在较大的缺失。在参加辅导班的留守儿童中,城镇、经济发达乡镇留守儿童上课外辅导班的比例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本次调查中县城区、个别经济较发达乡镇的留守儿童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达36.3%,而部分经济欠发达乡镇的留守儿童参加课外辅导比例不到6%。
对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选择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补习的留守儿童远超过其他类型,占57.7%,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位列第二的则是音乐舞蹈类占12.1%;绘画类7.4%;体育运动类5.5%;作业辅导14.5%;其他包括棋类等的占2.8%。在参加课外辅导的留守儿童中,寒、暑假上辅导班的学生占大多数,占79.6%;上课时间在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上辅导班的分别只占12.3%和18.1%。调查发现:农村乡镇正规、专业的培训机构很少,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而非正规培训机构由于办学条件差、教师水平差等因素,家长又不放心将孩子送去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导致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需要课后辅导,但却无老师辅导。但暑假情况则有明显改变,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招收学生进行辅导;二是部分培训机构或个人看准寒、暑期培训需求市场从异地聘请老师辅导。
调查中发现,在参加课外辅导的留守儿童中有4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辅导机构(班)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很好,28.8%的被调查者以为和学校的老师没什么区别,22.2%的被调查者觉得辅导机构的老师水平远低于学校老师。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近50%的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机构(班)的教学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说明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班)的组织者为了争取生源,对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培训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获得了部分家长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少数教育培训机构(班)管理落后、师资素质较差,受到了家长的排斥。
二、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对策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问题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多方通力协作,聚集农村教育中这些留守儿童,才能让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更加丰富、精彩、优质,才能有效的提高其学业成绩,才能让他们拥有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潜质,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的均衡起来。
(一)强化“主渠道”功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学校应是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将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问题。调研期间,我们欣闻部分地区学校已开始试行“弹性离校”制度,相信在机制成熟的情况下,将有更多学校也将实施“弹性离校”。周一至周五放学后,让留守儿童获得有效的课外辅导,或参加学校组织艺、体类等课外活动,这应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周六、周日,节假日等的课外服务方面还存着很大的空白。作为“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承担起留守儿童课后服务责任,弥补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现状的不足。当然,这些需要上级政府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形成留守儿童课后服务工作合力。
(二)规范“第三方”服务,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
第一,规范“第三方”服务。民办教育机构的“课后服务”也可以作为“第三方”资源,让课外教育机构成为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的有效补充。
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有偿家教的禁止,有其非常积极的一面,但在参加补课的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中无人辅导或无能力辅导学习,需要参加辅导。一些经济不够发达乡镇,无培训机构;一些经济相对好的乡镇,教育机构又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无证经营。以上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应根据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以相关法律规定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准绳,一方面鼓励、扶持、规范一些正规的课外教育机构,引导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整顿一些无证经营的教育机构,迅速遏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强化“社区教育中心”功能。目前全省多数乡镇均设有社区教育中心,而且多数社区教育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社区教育中心的资源,如农家书屋、居民学校、电脑室等,均可以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
第三,充分利用大学生“资源”。一些大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收取少许费用补贴学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一方面,大学生多数是品学兼优者,他们帮助留守儿童辅导,本身便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措施,允许大学生在资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勤工俭学,收取少量费用;第三,大学可以鼓励学生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义务课外辅导等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其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
(三)弥补“家庭教育”缺失,进一步提升教育范畴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承载着太多的重负,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却不断弱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不断的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我们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将“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功能最优化,让他们具有科学的、正确的育儿观,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保证他们课后活动的健康、安全、积极。
第一,举办家长学校,特别是“祖辈家长学校”。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对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要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主要是针对老人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引导孩子们课后正确的“去哪儿”,而不能沉迷于网络,不失落在错误交友的泥潭中。
第二,开通网络家长学校。利用现代社交工具,让留守儿童父母学会与孩子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如打工父母每周要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给监护人、班主任打一次电话,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两次。通过父母与孩子的经常性联系,教育、引导孩子课后投入到正确的、健康的课外活动中去。
第三,引导留守儿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参加的活动,比如,拖地,洗碗,留守儿童做些必要家务,应成为留守儿童课后的一个必备项目。因为家务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解父母的辛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勤劳的作风,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而且必须完成一份家务劳动,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家庭责任感。这种家庭责任感,便是今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所以,“家务劳动”,也应是留守儿童课后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
[1]张杨,钱鹏,顾佳佳.农村学校实行课后教育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7(15).
[2]孙传远,阚逍.美国儿童课后教育项目研究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0).
[3]刘运喜.化解“下午3点半难题”不能仅靠学校[J].湖南教育(A版).2017(04).
[4]解决家长接孩子难题——教育部出臺意见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J].广西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