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 王璇 司如雨
摘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家长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学生比重大、寄宿现象普遍、亲子沟通匮乏,针对这一特点,重点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中父母卷入现状及其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依据2017年12月陕西省宁强县4 643份初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父母卷入行为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寄宿状况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父母情感卷入均能显著提升各类学生的学业水平,且对单留守学生影响最明显;父母认知卷入均会显著负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走读学生相比,父母认知卷入对寄宿学生学业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在行为卷入上,母亲行为卷入仅对非留守及走读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改善初中生学业发展,家庭教育作用显著,学校应适当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干预、促进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入,针对不同留守、寄宿状况的学生,父母应给予子女差异化的关怀与帮助。
关键词:父母卷入;学业水平;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
中图分类号:F328;G40-0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9)02-0065-09
一、背景与问题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1],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家庭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本投入存在显著差距,关注农村家庭教育“软投入不足”的现状,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助力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家庭关系中父母外出务工比例高、亲子互动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明显不足。《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现,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大多为农村劳动力,农村留守学生95%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实施监护。这些监护人平均年龄为58.2岁且70%以上只有小学及以下水平文化程度。新华社报道中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频率普遍较低,40.4%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仅有一次通话机会[2],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学生的“教育获得”状况不容乐观。《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生源初中毕业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在20%左右,农村学生接受课外辅导培训的比例低于城镇学生约三成[3]。可见,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偏低,特别是“软投入”明显不足。
《晋书·夏侯湛传》中曾记载“受学于先载,纳诲于严父慈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说过“教育在不断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的过程中,家庭背景的差异起到最关键的作用”[4],可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比喻说,教育就是把一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它需要六位雕刻家,分别是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偶然重要事件,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位“雕刻家”,与其他“雕刻家”共同合作,影响并塑造了不同的个体[5]。
与城市及东部农村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具有“家长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子女比重大、寄宿现象较为普遍、亲子沟通相对匮乏”等显著特点,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学业水平究竟有何影响。
二、研究述评与分析框架
首先回顾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前期成果,并据此完善部分量表与研究框架。
(一)父母卷入
20世纪60年代,为了鼓励低收入家庭的父母积极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美国、英国等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儿童教育补偿计划。实践证明,家长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关实践经验被梳理列入《不让一个孩子落后》(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11)的教育改革法案[6]。
研究者在相关法案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并深入探索“父母卷入”的具体形式和成效,分别从父母承担的角色、所处场景、行为类型、儿童感知等方面对“父母卷入”进行界定并展开探索。从父母承担的角色来看,Epstein认为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参与主要包括:养育、交流、志愿者活动、家庭学习、决策、与社区合作等6个方面[7];从所处场景来看,Fantuzzo等将父母卷入分为“家庭卷入”“学校卷入”以及“家校会谈”3个维度,重点探讨父母卷入在学校和家庭场所的内涵[8];从行为类型来看,Desimone等认为父母通过与孩子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两类行为影响其发展,如直接辅导孩子学习、通过对家庭环境施加控制管理孩子的行为习惯等[9];从子女感知来看,Grolnick认为孩子是父母卷入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强调子女面对父母提供资源的主观感受,将父母卷入划分为“亲身卷入、认知卷入以及行为卷入”3个维度[10]。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父母卷入”界定为“父母为促进学生心理和学业发展,在学校、家庭等场所积极参与到孩子学习和生活中所采取的综合性行为”。
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加关注父母卷入的相关研究,认为在中国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国外父母卷入问卷中部分题项,如“参与学校董事会议”等表述与中国义務阶段教育的家长经历存在一定差异,梳理来看,主要表现为3个特点:(1)中国家长更加关注子女学业情况,倾向于给子女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业帮助;(2)家校活动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多为家长会、出席子女演讲、表演等活动;(3)我国父母对学生的家庭管理和监督更多[11]。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分别针对城市中学生、农村流动儿童等不同群体进行了量表的改编及验证[12-13]。但目前结合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特点的父母卷入研究还有待丰富。
本研究重点参考Grolnick等开发的父母卷入量表,进行问卷设计与改编,形成了对父亲、母亲分别实施调查,包含“情感卷入、认知卷入、行为卷入”3个维度的专门量表。其中“情感卷入”主要是指通过关心孩子在校的情绪和心情、帮助排解不良情绪等情感行为,测量问题包括“鼓励我,与我推心置腹,激励我学习等”;“认知卷入”是指父母参与孩子学习活动、帮助孩子接触能够促进认知发展的活动或事物的系列行为,测量问题包括“辅导功课,帮助学习,购买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等”;“行为卷入”是指父母管理孩子的行为习惯、作息时间等行为,测量题目包括“管理看电视和上网时间,限制看电视的内容等”。
(二)父母卷入与学业水平发展
回顾国外文献可见,研究者围绕父母卷入和学生发展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指出父母卷入能够显著促进子女学业成绩的提升[14],但也有研究指出父母卷入并不总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利[15],例如Cooper指出父母辅导孩子家庭作业与学生的在校表现呈现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父母在作业上帮助和监督孩子会无意识地向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其在学校产生消极学习行为[16]。Kim进一步对比父亲和母亲卷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发现父亲卷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相对较弱[17],说明父母双方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近五年来,我国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也陆续涌现。研究者选取了“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库,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了父母参与的具体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城镇家庭中,父母参与可以概括为“直接学习参与行为、文化参与行为、情感参与行为”,并针对城乡户籍身份和区域流动状况将学生分为四类,考察了父母参与行为对各类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18]。研究者还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关注了农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并预测了父母参与行为对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业成绩的影响[19]。也有研究者聚焦于具体区域进行研究,如面向西部农村地区,采用两个问题了解父母卷入的现状,包括“父母经常与子女讨论在校学习情况”父母检查学生家庭作业”,数据结果发现,前者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后者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20]。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进一步分析父亲卷入、母亲卷入对学业水平的影响,探究父母3类不同的卷入行为对子女学业发展存在的差异。
(三)分析框架
我国西部农村学校具有留守儿童多、寄宿现象普遍的特点,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并揭示不同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成效,研究按照留守类型差异、寄宿状况将学生分为5种不同类型。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家庭结构更加复杂。从留守类型来看,研究者曾依据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将留守儿童分为“完全留守”“父外留守”“母外留守”3类,发现无论父母选择何种外出形式,对儿童心理健康、学业成绩、认知发展等都有消极的作用[21]。本研究采用“近半年,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题项,将农村学生群体划分为3种类型,即父母未外出的“非留守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双留守学生”、父母有一方外出的“单留守学生”。
从寄宿状况来看,自2001年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后,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选择到附近乡镇、县城就读,由于上学路途遥远,通常选择寄宿。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多,留乡就读的子女缺乏照顾,农村家长也倾向于选择子女寄宿学习。研究者指出寄宿会对学生的成绩和学校適应性带来一定影响[22],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近半年,你晚上经常在哪里住宿?”来区分学生选择“寄宿”或“走读”。
此外,针对我国农村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研究者主要从学生个体、家庭及学校层面分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在学生自身层面,有研究针对农村初中生学业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年龄阶段的差异会导致学业发展不同[23]。在家庭层面,研究者探索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系[24-25],指出特殊的家庭结构,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缺位”会影响学业发展[26]。在学校层面,教育资源的整体投入、学校寄宿条件等会影响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27-28],结合上述文献与背景分析,本研究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寄宿情况、留守情况、父母学历、家庭收入水平等作为控制变量,并构建了西部农村地区父母教育卷入的构成及其对初中生学业水平影响的研究框架,见图1。
三、研究设计
本课题组于2017年12月赴陕西省宁强县开展问卷调查,选取该县在校生大于300人的5所中学,面向全部七至九年级初中学生发放“中学生教育支持问卷”。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正文两个部分。基本信息由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组成,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年级、是否寄宿、是否留守、父母学历、家庭收入。正文部分包括父母卷入量表及学业水平的测量,分“父亲卷入、母亲卷入”,学生分别对父母情况作答,共计27题项,学业水平的测量主要通过学生对学习成绩自我评价得到,问卷题项及编码见表1。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 643份,所发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为4 641份,有效率达99%。考虑到有效问卷中有7名学生双亲都已经过世,192名学生为单亲家庭(其中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单亲家庭学生48人,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单亲家庭学生144人),由于父母卷入量表中要分别测量学生对父亲和母亲教育卷入的感知,而这部分样本数据就存在缺失,因此剔除这些样本后,最后完整数据信息问卷共4 442份。样本的基本特征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调研样本中女生和男生基本上各占一半;独生子女占调研样本的30.95%;各年级学生数量分布较均衡;寄宿学生占调研样本的56.71%,留守学生占调研样本的61.80%,寄宿及留守比例均过半,说明寄宿和留守现象在西部农村较为普遍;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49.17%的母亲学历在小学及以下水平,29.76%的父亲学历在小学及以下水平,整体来看,父母学历普遍较低,但父亲学历较高于母亲;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收入处在中等水平,这部分占比达到55.76%。
四、数据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父母卷入量表维度进行分析,父亲卷入量表的KMO值为0.888,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为16 538.25(df=78,P<0.001),母亲卷入量表的KMO值为0.872,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为15 772.95(df=78,P<0.001)说明适合进行因子探索。信效度检验可见,父亲及母亲卷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42和0.826,量表信度较高。对父母卷入量表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将因子载荷低于0.4及归属不明的题项删除,保留13个题项,调整后累积解释方差分别55.88%及55.62%,表明结构效度也满足研究需要。
(二)差异性检验
统计显示(见表3),对于整体样本而言,父母的情感、认知、行为卷入得分不同,具体来说,父亲的行为卷入>情感卷入>认知卷入,母亲卷入得分中,母亲的情感卷入>行为卷入>认知卷入,可见,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更倾向于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而父亲更倾向于具体的行为管理、监督和引导,这一结果,在不同分组情况下也基本一致。
对比留守视角下三类群体的差异可知,非留守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明显好于其他两类,三类学生的父母卷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父母陪伴对子女教育卷入行为有明显影响。
对比寄宿视角下两类群体的差异可见,走读学生的父母卷入得分明显较高,但不论走读还是寄宿,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卷入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学生是否寄宿主要影响了父母的认知卷入和行为卷入。
此外,观察学业水平得分可见,留守学生与父母陪伴成长的学生相比,学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三类学生中,非留守学生学业水平最好,其次是单留守学生,双留守学生学业水平较差。寄宿学生与走读学生相比,学业水平并无明显差异。
(三) 父母卷入对子女学业的影响
回归分析可见(表4),控制变量中(模型1)性别、年级、寄宿和留守情况、父母学历以及家庭收入水平均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女生的学业水平显著好于男生,七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显著好于九年级学生;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考虑到父母卷入对子女学业发展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度分别增加了3.7%和3.5%,其中父母的情感卷入对子女学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认知卷入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父亲行为卷入对其影响不显著,但母亲行为卷入对子女学业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研究结论说明父母给予子女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能有效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提升,父母认知卷入阻碍了其学业发展,母亲在行为上对子女的管理和监督能有效促进其学业发展。
尽管传统观念上,父母的“认知卷入”理应促进子女成长,研究者陆续证实了父母的认知卷入对子女“能力知觉”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并能进一步影响其在校成绩[10],但也有学者发现,一些父母因自身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帮助子女完成作业的技能,导致父母投入后效果不佳[16]。此外,针对本文的具体情境,调研选取的5所学校均地处西部贫困县,该县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及家长参加各类教育讲座、参观博物馆、文化宫等活动受到局限。因此,本文发现,当前针对西部农村学生家庭,家长的认知卷入可能存在方式不当、认知卷入条件不足的问题,导致认知卷入阻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四)留守视角下父母卷入对子女学业的影响
留守视角下,对三类群体父母卷入对子女学业水平影响的回归分析可知(见表5),性别、寄宿情况、父亲学历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其学业水平明显要好,而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单留守学生,其学业水平较好。
对比3类群体可见,父母情感卷入对单留守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在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子女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身的情感关怀,并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升。
父母的认知卷入对子女的学业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特别是在单留守家庭中,父亲的认知卷入会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同样,在非留守家庭中,母亲的认知卷入的消极影响也更明显。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认知卷入可能因方式不当、资源不足,导致其学业依赖、学习责任心下降,因而影响学业良好发展。
此外,非留守家庭中,母亲的行为卷入正向影响子女的学业发展,说明初中阶段,母亲对子女适度的教育管理与引导能对非留守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五) 寄宿视角下父母卷入对子女学业的影响
寄宿视角下,对两类群体父母卷入对其学业影响的回归分析可见(表6),性别、父母学历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其学业的重要因素,其中父母學历较高及家庭收入较好能显著提升子女的学业水平。
对比两类群体可见,父亲的情感卷入对走读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更深,而母亲情感卷入对寄宿学生学业水平影响程度更深,父母的认知卷入对寄宿学生学业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更深,母亲的行为卷入对走读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正向的显著作用。
进一步梳理表4至表6 的结果可见,不同家庭背景下,父母在子女教育卷入上的表现不同,会对子女学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不论何种情境下,父母的情感卷入都值得鼓励和提倡,认知卷入行为需要进一步检视和反思,而父母的行为卷入,需要依据情境区分对待,在非留守家庭和子女走读的情境下,母亲的行为卷入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7概括总结了以上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初中生学业水平而言,“√”代表值得鼓励和肯定的父母卷入行为,“× ”代表应当尽量避免的行为,“/” 代表未被证实对学业发展有明显效果的行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我国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卷入可以从“情感卷入、认知卷入、行为卷入”3个维度描述和测量,其中父母情感卷入对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的认知卷入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的行为卷入在部分情境下能够正向影响学生学业水平。调研所处的西部农村地区,受当地文化资源所限、离家外出务工所迫、自身文化水平所限,父母的“认知卷入”行为尚未发挥积极效果,对子女的学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亟待政府干预、学校帮助、家长反思。因此,建议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这一现状,鼓励农村父母采用恰当的方式投入子女家庭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父母外出务工普遍的现象,政府可通过创设条件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促使父母有更多机会参与子女成长与教育,学校也可通过设立“家长学校”“亲子沟通日”等方式,宣传、帮助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父亲教育卷入不足,但其作用不容忽视。 本调研显示,西部农村家庭情况复杂,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家庭占61.80%,其中父亲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59.48%,父亲卷入得分显著低于母亲,说明父亲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更为严重,但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情感卷入对子女学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母亲,说明尽管父亲通常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力外出务工,但他们的情感关怀与投入对农村子女的学业发展有着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学校、社会对农村外出务工家长进行适当干预教育,特别是鼓励父亲要充分认识自身参与对子女学业发展的影响,督促父亲定期关心和了解子女的生活和情绪,加强与子女的沟通频率。
3.在不同的留守情景下,父母卷入对其学业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于单留守家庭的初中生而言,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情感卷入均对学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更深,说明在父母一方缺位的家庭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更为强烈。在非留守和走读的情境下,母亲的行为卷入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父母参与子女家庭教育,应该依据具体情景区别对待,且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各有侧重。未来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也可以考虑依据具体区域特征、家庭特征,给予家长更详尽的行动指导。
此外,不同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的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初中,女生的学业水平好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好于高年级学生,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中,子女的学业水平也较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特别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支持工作。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研究,但由于调研实施难度大等客观条件局限,未来研究者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深化变量分析,希望通过关注西部落后地区,加强教育干预举措,完善农村教育研究,促进健全“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弱势群体帮扶体系,促进国家尽早形成并出台针对弱势群体的系列政策与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3-30)[2018-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704/t20170406_301981.html.
[2]新华社. 全国近95%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为祖父母[EB/OL].(2017-11-14)[2018-07-01].http://www.sohu.com/a/204197605_267106.
[3]新浪教育.《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EB/OL].(2018-04-26)[2018-07-01].http://edu.sina.com.cn/l/2018-04-26/doc-ifztkpin4553230.shtml.
[4]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70-72.
[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128.
[6]Brooks-Gunn J, Berlinl J, Leventhal T, et al.Depending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Current National Data Initiatives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J].Child Development, 2000, 71(1):257.
[7]Epstein J L.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Phi Delta Kappan, 2010, 76(9):701-712.
[8]Fantuzzo J,Tighe E, Chil S.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92(2):367-376.
[9]Desimone L.Linking Parent Involvement With Student Achievement:Do Race and Income Matte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9, 93(1):11-30.
[10] Grolnick W S, Slowiaczek M L.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tivational Model[J].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1):237-252.
[11]吳艺方, 韩秀华, 韦唯,等.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61-69.
[12]宋冰.初中生父母卷入与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学业成绩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3.
[13]邵景进, 李丹, 郭芳,等.父母教育卷入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情绪适应:自主感和能力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16(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