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类专业课混合式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2019-06-11 03:37温桂荣彭涛
教师·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评价改革

温桂荣 彭涛

摘 要:混合式课程考试改革通过拓展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以及构建过程考核体系,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以此引导学生注重和享受學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终身专业学习习惯。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为地方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类专业课混合式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应用经济学类专业;混合式考试;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101-03

湖南商学院2018年已经成功升为一本财经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需要重点关注高水平应用型财经类院校特色的教育模式,加强学习过程化考核,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增加地方财经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混合式课程考试即考核的内容综合化,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考核的过程持久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核形式多元化,综合多种考核方式;考核指标科学化,设立评判标准体系,对人才的考核更加客观。综合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1.混合式考试模式的内涵研究

泰勒(1942)领导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联盟经过“八年研究”正式提出“教育评价”概念,认为应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分析、应用、创新等高级智慧技能也是教育目标,对它们的测量与对知识的测量不是一回事,应直接加以测量。“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并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学生的进步和他们所受的训练的彻底性与广博性,都要受到重点考查,目的是使学习者真正地掌握知识,当时的考试是考查学生是否学会。

20世纪70年代教育学家O.桑迪提出现代人才评价的原理,其中特别强调将过去那种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评测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哈佛大学奥韦格布兹(Onwuegbuzie)教授从时间、记忆和回应三个维度对考核方式进行分类:“时间”是指考试是否有时间上的限制,从“固定时间”到“不固定时间”;“记忆”是指考核是否允许有辅助资料和材料;“回应”是指考核是采取笔试还是口试的方式。也有学者根据评价的作用与功能,将教育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类型。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来实施;总结性评价通常是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不同考核方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斯蒂金斯(Stiggins)从考核目的、作答方式、记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客观测验、论文测验、口头问答和表现性评价这四种主要评价方法的不同特点。他认为客观测验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考核的效率,论文测验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口头问答可以将考核和现场指导结合起来,表现性评价则可以通过丰富的学生表现考查学生理解知识、转换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国外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

(1)美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美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主要特点如下:教师从课程开始时使学生对考核方式有清楚的了解;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案例学习论文、学期论文、两次考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参与等;考核呈现连续性,确保各个阶段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各种考核方式都有明确和细化的考核标准,从而保证公平性,如小组讨论采取分组辩论以及观众提问的方式,之后再由作为观众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美国的其他课程考核会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方式。并且建立科学的综合学生学业评级体系,在学生学业成绩方面采用等级评分、固定成绩评分和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弱化考试的总评价功能。

(2)澳大利亚高校专业课程的考试模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考试形式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如数学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非考核记忆性知识,所以考试时教师会将重要的公式发给学生。考试内容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考题,各门课程考试的范围不拘泥于教科书,除了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外,还有大量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数评定时,采用分次累计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成绩从期中考试、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和事例分析等几方面按照比例计算。信息反馈上,在考试结束后,教师不仅评定成绩,还对学生存在问题作出指正,并且根据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单独辅导。

(3)英国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模式。英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明确课程考核目标,并要求学生对课程考核方案做出相应的个人学习计划,使学习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二是考核方式多样性和细节化。英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实地调查、陈述展示、论文、测试、报告等,同时大多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旨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正确答案;三是考试的连续性,大规模的考试不多,但是一周平均要撰写一篇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会穿插各种考试模块,应接不暇,以催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课程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课程考试的定位

王晓岚(2014)认为转变考试观念很重要,主要包括教师的考试观、学生的考试观以及教育管理者的考试观。于教师而言,考试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一种检验,并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修正教学方法。于学生而言,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并使其依据此调整下阶段的学习方法。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将考试定位为教学目标的管理,并引导教师注重“考试后的管理”。

葛冰(2014)提出考试的功能主要包括判断与甄别功能、导向与激励功能、检查与监督功能及诊断与改进的功能。解媛(2015)提出科学的考试观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应将考试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在课程考查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协调发展,实现教、学、考的统一。并特别说明考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某一阶段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根据考试结果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

2.课程考试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钱厚斌(2010)提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部分原因是课程考试大多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这种模式使以“复制”为手段的作弊成为可能。同时,学习目的功利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样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曹冬岩等(2011)在研究美国大学课程考核方式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普遍单一化、考核注重终结性考试而忽视过程性考核以及对考核方式缺乏细化标准。谭晓玲(2013)认为,首先没有科学发挥考试鉴别的功能,目前没有正确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科学方法,不了解如何用量化形式表示学生的基本素质,没有科学分析形成考试结果的内在因素。其次是考试反馈的功能,作者认为需要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曾锦(2015)以现代人才观来看高校课程考试的弊端,发现高校只注重考核理论知识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简单、片面化以及考试成绩结果不合理,偏离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谭琼琼(2016)提到由于课程考核以卷面考试为主,并且大多是考核记忆性的知识点,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性复习的应付心理,考完后缺乏总结和思考。

3.课程混合式考试的改革策略

大多教学者提出的改革思路大体相似,在考试观念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课程检测为目的进行考核;在考试内容上,修改考试大纲,加入发挥学生主观性、创新性、发散性以及求异性的要求,并减少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加入非标准答案及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在考试形式上,将考试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以非笔试的形式替代笔试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力。在考试反馈机制上,教师通過定量以及定性对考试成绩进行总结,既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又自查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在具体针对的问题上存在差异。于鑫等(2014)提出应该从源头进行课程考试改革,重点是确定课程考试框架以及严格制定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常静(2014)在研究财经类高校全程动态考试模式时提出专业课考试采用全程动态考核的形式,考试的方式采用“平时考核+期中测评+期末考试”,根据相应的课程加入调研报告、业务操作模拟、机考或者论文等形式。解媛(2015)提出在文科性质的专业考核上,可以采取“讨论(答辩)+小论文+口试”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与答辩,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减少期末笔试的舞弊行为。钟静(2018)提出在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实验课程考试改革,应重点放在实际操作能力上,还应将参加竞赛计入成绩。

4.课程混合式考试的具体实践

“混合式课程考试改革”这一概念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延伸,许崇明等(2017)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们认为“混合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课堂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通过多途径学习以及多环节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改革。任军(2017)认为“混合式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而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李逢庆(2017)通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之后,得出“混合教育模式”的课程改革考核体系应确立以下几个原则:评价标准差异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民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结果有益化。这对之后的“混合式课程改革”有深远的影响。

乐毅(2015)在研究“亚洲一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中发现,台湾大学在课程考核方面除了采用“课堂参与、书面报告、口头报告、考试”等综合考核方式来评价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之外,还特别重视课程评价方法的改进,包括学生期中、期末上课反应调查、教学助理自我评鉴、教师评鉴教学助理以及教师评鉴等。香港大学的核心课程则采用多种检测学生学习进步状况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随堂测验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要求学生记录其对课堂所学或阅读材料的思考、制作短片、参加野外实习、参与科研、制作网站或进行小组项目和展示。张英健(2016)通过统计分析2006—2015年10年间教育类期刊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文献得出,教师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积极性不高、对考试制度执行力不够,学生对考试改革也有很大抵触。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提倡者与考试改革的执行者在认识上、利益上不一致。

因此,课程考试改革需要多方合力支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地方财经类院校考试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地方高校教师讲授依然以“填鸭式”“满灌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现状迫切要求对课程考试改革进行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周军(2017)在研究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过程中发现江苏大学、南昌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等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提出了“加强课堂过程性考核,营造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标,主要包括课堂参与度考核、作业完成质量考核和实践教学完成质量考核,这样避免了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理论与能力的双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激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执行力不够、教师不重视、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考核的质量监管难,课堂外难以监控,以及考核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大多依赖教师的主观评价。

二、研究展望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项目研究与改革的目标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我们了解了地方财经院校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及社会对应用经济学人才需求的特征。基于此结合混合式考试改革的基础理论,选取合适的实践内容、实践对象,通过对应用经济学类混合式课程考试进行具体实践,依据实证研究的结论获取教学效果评价,并进行反思、提出展望,真正实现混合式课程考试在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中做到内容深度化、形式多元化、成绩结构化和结果公平化,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三新型”应用经济学人才的目标,从而为混合式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价值的建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混合式课程考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实践。

(二)项目研究与改革的内容

(1)选择典型课程。在校级课程考试改革项目“财政学”实施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翔实、具体的实践经验和可供推广操作的细化方案,组织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打磨,形成最终实施方案。

(2)选择课程群。选择财政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课程群。以与公共财政学关系密切的财政学A和财政学B作为首选考试改革课程,以财政学科导论、地方财政学、西方财政学、比较财政学、国家预算、国债等专业主干课作为第二批次考试改革课程,以财政与税收、涉税服务实务等专业选修课为最后一个批次考试改革课程,并进行分批次、渐进的考试改革方法推广。

(3)推广应用混合式考试改革评价。在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税收学等应用学专业课程中普遍推广应用混合式考试改革评价。结合各专业课程特色,优化混合式課程考试改革方案,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经济学混合式课程考试方法体系,为其他学科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优化完善财政学课程混合式考试方案。这是整个应用经济学课程混合式考试改革的起点和基础。财政学课程的不同学分要求、不同专业学习的要求等均要分层次纳入考试方案。3学分需要开放与封闭考试方式结合,2学分更加注重开放考试,以更加灵活的评论、课程论文、小组PPT竞答为主。同时要求主讲教师拿出更多的课外时间辅导学生,指导课程论文、课程PPT制作和讨论等,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

(2)科学选择课程群。拟以有多年深厚教学考试经验积累的财政学专业主干课为基础进行扩张,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重点限选课。如何确定科学的选择标准非常重要。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以及能力培养要求等。

(3)在整个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推广。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税收学等每个专业课程各有特色,如何将混合式课程考试改革经验融入不同专业的课程中,并精准反映不同专业的特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晏小敏.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116-120.

[2]谭晓玲,谭 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169-170.

[3]谭琼琼.英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分析及启示[J].教师,2016(29):63-64.

[4]钟 静,熊 江,吴鸿娟.高校应用转型背景下实验课程考试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1):53-56.

[5]许崇明,张金燕.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数据库系统原理》为例[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56.

[6]任 军.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74-78.

[7]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8]乐 毅.亚洲一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特点评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6-53.

猜你喜欢
评价改革
工学结合下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研究
项目研究谋发展四轮驱动促改革
阳光评价理念在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的作用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高中教师职业道德方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