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鹏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其投入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大学生身体素质尤为突出。尽管我国推行了不少关于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但收效甚微。并且,从学生体质健康的形成途径来看,仅靠学校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无法真正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学校体育文化、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深究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体质健康是反映个人锻炼效果、身体健康以及体能水平的概念范畴,为了对个人体质健康进行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估,世界各国均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标准。我国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所制定的标准主要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囊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测试指标和要求,核心评价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以及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引体向上等。根据各项测试结果进行评分,并根据分值情况归类至优秀、良好、及格以及不及格几个等级中,从而完成对个人体质健康的评估。体质健康测试是评估个人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将为个人生活方式以及锻炼效果的改善提供有效指导[1]。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A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体测结果的抽样调查,并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样本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以期通过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以及相关调查,探究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A大学的大学生2018年春季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抽样调查,抽取样本共2679个。根据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性别(男、女)进行分组,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的总成绩进行总结、分析。
表1 样本数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评统计(N=2679)
根据样本数据A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情况,从总体趋势方面看,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均呈现出显著的及格水平集中化趋势,优秀等级的人数极少,且不及格率高于良好率;由此可以看出A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及格-良好水平,不及格的比例仍然较大,测试为优秀的人数极少。从年级差异方面来看,大一良好率高于大四,不及格率最低;不及格率按照高低排序分别为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具体见表1、图1。
图1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年级的等级统计结果
按照性别差异来看,大一的男生及格率低于女生;大二至大四男生的及格率均高于女生,其中,大四阶段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的性别差异最大。另外,从良好率方面看,大一至大四男生的良好率均稍低于女生,但总体差异不显著,说明良好率方面性别差异不大。
图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年级性别差异统计结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样本数据的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为此,问卷将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展开了调查,该项调查为多选项,具体结果见表2、图3、图4。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调查(N=2679)
图3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总体情况
图4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性别差异
从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总体情况来看,以塑身减肥为动机的学生占比超过了90%,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动机[2]。其次,超过85%的学生选择了增进交往的体育锻炼动机,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为2人以上的陪伴式活动。另外,休闲娱乐、应付考试两类动机的选择占比也相对较高,均超过了50%,其中以应付考试占比领先。从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男女性别差异来看,出现男女显著差异的在于提高技术动机选项,表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可能更倾向于提升某项体育技能,侧面体现其对该项体育项目的兴趣水平。另外,男女对增进交往、塑形减肥的选择占比均为所有动机中最高比,但男女差异不大。
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此在上述2679例样本中随机抽取了400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并提取了体育项目类型与身体机能的相关性、运动强度与身体机能的相关性、运动强度与身体形态相关性、运动时间与身体形态相关性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参考依据,具体见表3、4。
表3 大学生身体形态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n)
注:P<0.05表明相关性显著。
表4 大学生身体机能与体育项目类型、运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n/%)
注:P<0.05表明相关性显著
从表3、4可知,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为代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强度、体育项目类型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事件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具体来看,首先,运动强度与学生的身体形态显著相关,其中,BMI正常的学生运动强度集中在中高强度水平,表明运动强度较大的学生身体形态更佳;其次,参与时间超过30min的学生BMI水平更好。另外,从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因素看,技能主导类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及格率显著低于体能主导类项目,表明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差,体能相对较好;与此同时中高强度运动学生的及格率显著高于小强度运动学生,表明一定强度水平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
从上述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集中在及格线,优秀率以及良好率均较低,不及格率较高,总体水平较差;其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更倾向于集体活动、塑形健身以及应付考试、休闲娱乐,此类体育项目多为小强度运动项目,锻炼效果不稳定[4]。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调查来看,学生体质健康主要受运动强度、体育项目类型以及运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也应抓住相应重点。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以下两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建议:
1.加大学校体育场开放力度,丰富校内中高强度、参与较长时间的综合性体育活动项目。目前,部分高校的体育场所仅仅为体育课所用,在课余时间不向学生开放,使学生难以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学校应该重新制定体育场所利用制度,结合维护成本,有规律地、适当地开放体育场,并提供相应的体育用品,使学生均能有条件参加各类体育活动[5]。另外,学校可增加开展大型体育活动的频率,并增加中高强度、长时间的综合性体育活动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到有助于交流、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中,为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搭建平台。
2.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以及男女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培养计划。其中,为女生提供更多有助于塑形健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瑜伽、舞蹈、游泳等,以充分激发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6]。其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动机以及课程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培养计划,例如,大一以促进交流、提高体能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活动为主,大四则以塑形健身、提高体育技能的体育活动为主。总的来说,学校方面应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平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较差,且不稳定因素较多,不利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提出了相关建议,但实际上,除了学校方面体育活动条件的改善外,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调整作息、改变生活方式,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学生体质健康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改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重点,以构建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