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周忠玉 陈海波
【摘 要】“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设计、执教的“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是主题型文本教学,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精神成长,将“语用资源”和“精神资源”进行双向开掘,并建立起以“有效沟通”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进行的是文言文的诵读式学习,是文言文的“连滚带爬式”“略读”学习,是用文言文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学习。
【关键词】群文阅读;有效沟通;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7-0076-04
【作者简介】1.王君,广东省清澜山国际学校(广东东莞,523808)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2.周忠玉,江苏省射阳县初级中学(江苏射阳,224300)教师,一级教师;3.陈海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江苏徐州,2210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教学理念及设计意图
“青春语文”教学一直坚持追求“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也就是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扶相携,自然渗透。不充分体现“工具性”的课,没有语文味儿;而“人文性”缺乏的语文课,肯定是缺少直达人心的力量。所以,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一定要着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所谓“高端融合”,就是我们在经典文本中发掘出“最适合于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的“精神资源”,并且以这个“精神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对学生最有用的“语用资源”。我们把这样的“精神资源”和“语用资源”带进课堂,争取让经典文本的学习别开生面。
为了和学生探讨“有效沟通”的智慧,笔者设计了三堂课:第一堂课是“语言暴力给人的伤害”,整合了《范进中举》《孔乙己》和《窃读记》三个文本的学习;第二堂是“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这是一堂基于《孙权劝学》的群文阅读课;第三堂是“善良是一种才华”,整合了《窃读记》和《唯一的听众》两个文本的学习。三堂课,先探讨沟通暴力的产生,然后研究沟通的具体技巧,最后直击沟通技巧的本质,让学生对沟通的学习层层深入。2018年11月笔者应邀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并执教展示课“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本文就以这一节课为例来谈谈群文阅读课的教学。
二、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顾之川教授在《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中这样阐述群文阅读:“群文閱读,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笔者早在2007年发表的论文《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中就阐述了“整合思想”,“群文阅读”的思想,其实和“整合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群文阅读课,讲究“大”与“小”的配合。“大”是取材的视野,“小”则是立意的聚焦。“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一课聚焦有效沟通,聚焦学生成长需要,勾连古今与当下,勾连文本与生活,是一节践行“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的“青春语文”课。是“小”切入,“大”视野,具有“大”立意、“大”情怀的生命课。
1.取材勾连广泛,聚焦群文议题。
这一堂课立足课内文本《孙权劝学》,勾连《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对应的人物故事,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上级与下级、平级与平级以及英雄与英雄等人际关系间的沟通技巧,这即是取材中的“大”。
精神方面,教会学生沟通的技巧。整合三国时期的孙权、曹操、吕蒙、鲁肃等人的沟通智慧,以其开阔的胸襟和大丈夫气度濡染学生。这就是切入的“小”,聚焦“有效沟通”,立意的“大”,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小群文阅读、聚焦式阅读,扩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在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阅读场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让课堂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实现了“青春语文”从“小我”到“大我”,从“我”到“我们”的精神追求。
2.立足群文人物,探究沟通技巧。
课堂教学主环节“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平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直接立足《孙权劝学》文本,师生共同研究孙权与吕蒙的沟通,看孙权劝学的“劝”的艺术,从而归纳出孙权在这次沟通中的成功因素——不生气,降目标;做榜样,解困难。研究吕蒙和鲁肃时,教师通过还原情境法和想象补白法,引导学生来想象吕蒙与鲁肃之间出现沟通不成功的两种表现,然后又呈现“鲁肃与吕蒙结友”的故事,让学生化身鲁肃去表扬吕蒙,从而生动地引导学生领会下级和上级之间的交流技巧——不生气,寻良机;研所缺,给所需。
“英雄和英雄之间的对话”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带领学生研究曹操和孙权在《资治通鉴·濡须之战》之中发生的沟通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看文本,用生活的经验悟沟通。将曹操与孙权之间的力量悬殊类比成学霸与学渣之间的差距,感受一代枭雄曹操在濡须之战中表现出的智慧、雅量与胸怀,让学生明白控制情绪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影响。当然在研究、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对孙权的智慧与胆识的了解也得到深化。
课堂上,师生通过探讨,归纳出优秀沟通的原则——优秀者的沟通,控制情绪,不打不逃;双核对话,始终尊重;目标不忘,守住初心;满足需要,你我同一;真才实学,双方共赢。
“青春语文”确立的“广泛勾连,精粹提炼,人文借语用,语用为人生”的思想,正努力突围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怪圈,追求给予学生最贴近心灵的精神援助。“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而很多学生可能正经历着这样的沟通困境。笔者尝试用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中追求的境界去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为未来人生奠基——“这种沟通方式追求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
3.课堂方式多样,群文探讨活泛。
“语用价值”就是课堂目标直指文本对语言的认识和学用,其核心是对“语言的训练”,而语言的应用训练是“青春语文”课堂的必然路径,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主题型文本在主题探究下,在语言训练层面上也有较高的要求,语言训练的特点是“不提语用而语用”,具有隐蔽性、创造性的特点。但课堂教学活动是多样的、灵活的,力图达到“语言训练”和“精神启蒙”的平衡。
这节课上笔者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灵敏,表达流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在《孙权劝学》中,面对吕蒙的“辞以军中多务”,教师设计了两个场景,一是权“怒”,一是权“逃”,在具体的语言场中,让学生想象并入情入境地表达,继而又迅速回到原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和前面的两种情况作出对比,于是——
生1:孙权很聪明,他把自己抬了出来作为榜样,将心比心,告诉吕蒙自己读书大有收获,好处多多。
生2:吕蒙畏难,说自己忙,孙权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现身说法,问吕蒙他难道有自己忙吗?这样一对比,吕蒙就没啥话说了。
生3:孙权还告诉吕蒙,他学习的目的不是做博士,搞学问,而是广泛地获取知识,增加见识。
生4:孙权不怒不恼,被拒绝时依然懂得尊重对方,不放弃。
生5:充分挖掘到对方的需要,给对方一个合适的目标。
生6:不进行评价,用自己的经历作为说服的理由。
学生丰富的言语表达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在“平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中,笔者设计了吕蒙对鲁肃的两种态度,让学生充分演读、表达;在“英雄与英雄之间的对话”中,再现历史场景,面对孙权的“相守月馀”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让学生揣测想象曹操的心理,等等。
除了多样的教学活动,笔者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教师重讲轻读,教与学脱节。而本节课,笔者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多种言说和朗读中去理解文义,体悟精神。
如笔者在教学中投影展示——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指导学生读。
师:最开始孙权是比较强硬的,“不可不学!”从句式上看,是——
生:双重否定句。
师:对,比较严肃,语气强硬。结果呢,吕蒙拒絕了。考考大家的文言应用能力,你能把“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吕蒙的一句话吗?蒙曰——
生:蒙曰:“军中多务,如何能学?”
生:蒙曰:“军中杂事缠身,毫无空闲,不得学。”
师:很好,读就要读懂,读懂就读出了吕蒙毫不客气的拒绝。
“言文”皆因“读”而共生,通过“读”明白了“言”的意思,继而才能深入理解“文”的内涵。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并不是像这样单一的“读”,笔者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面对吕蒙的拒绝,笔者设计了假想语——
权怒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学,臣不得不学!不学,杀头!”
权叹曰:“罢了罢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帅才,随他去吧。”
利用假想语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再如,在“鲁肃与吕蒙结友”篇中,让学生表演着读;在“濡须之战”篇中设计对话让学生想象着说读,在反复地读当中,让学生自由表达“读出了什么”……看似不经意的“读、说、听”,实则在牵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文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于不知不觉中已抵达文言的深处。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充分给予了学生言说的机会,并促使其对文言文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和迁移,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4.依托文言文化,引向现实生活。
新时代少年,离不开网络生活。本节课的教学就考虑新时代元素,除了将文本与学生精神生活勾连,还成功地将文本与现代生活打通,实现古今穿越。
“朋友圈”具备新鲜感,“有效沟通”带有国际范,“孙权”兼有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这一节课让这三个元素发生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题目中的“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孙权的朋友圈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沟通出现过哪些现象?他又是如何解决的?他的沟通技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学内容不仅以文本中的孙权朋友圈中的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孙权与曹操等人为例谈人际间的沟通技巧,还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沟通现象、男生喜欢女生现象为例,反复探讨沟通中的不成功两种表现:“打”与“逃”。甚至笔者两次以“重庆大巴事件”举例,将文本与现实生活打通,引领学生去探讨不能有效控制情绪,忘却心中的目标,最后导致悲剧的事实。
教师应该关注热门社会现象,把这些现象变为“语文现象”,引进课堂,激活课堂。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指向生活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语文人共同的追求。
大千世界,其实是最好的文本。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巧妙联结,语文教学自然奇妙无穷。笔者在本次群文阅读课的探索中,根据相同的“议题”,去“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让不同文本中具有相同气质和相同意义的语言信息,汇聚成具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源,并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对话,实现彼此碰撞,真正走进多文本的内核,从而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能力、思维张力和生命素养。
【参考文献】
[1]顾之川.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君.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王君,司艳平,俞春霞,等.青春语文主题型文本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青春语文”课堂铸炼备课沙龙(之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