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定法,适时适度拓展文本

2019-06-09 08:41陈斌
新教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陈斌

统编版教材强调课外阅读课程化,将语文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延伸至语文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大阅读”“大语文”的高度整体改进课堂教学,在与其他学习内容的关联与整合中建构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拓展则是有力的手段。那么如何做到适文、适时、适度地拓展文本呢?

一、预学起始处,创设情境,激发期待

阅读教学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必然之举。将课外资源和文本充分链接,丰富学生感性认知,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方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与提升。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时代背景远离学生。应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理解朱德的优秀品质?电影《秋收起义》、书籍《朱德的故事》,以及网上的相关信息,均可作为拓展,生动、立体地为学生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课前这些兼具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中的“红军会师”“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进攻”“储备足够的粮食”等内容,感受朱德作为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体悟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和敬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品学得法处,抓实基点,领悟要义

教学中只有立足文本语言,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掌握表达形式,学生的学习才能扎实有效。

1. 比较阅读,实践内化。

精读文章具有“例子”的范式功能,同一类文本都存在内容或形式上的联结。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后,教师可引导其分析、总结同一类文本的异同,从而展开比较阅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比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第2自然段后,教师可拓展《翠鸟》一文的片段,让学生用上前文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另一个作家笔下的翠鸟。在比照对应中,引导学生明白两个作者都抓住了颜色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出了翠鸟的美丽。习得了作者表达方式的异同后,教师可再出示鸟类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通过语言实践来内化。

同样是《搭船的鸟》,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拓展开去。例如,(出示作者)作者郭风被称为使用问号最多的散文家,他在《初霜》中听到小动物的鼻息声,就问:“它感到惊慌吗?它心中的确很害怕,以为我们会抓它吗?”在《鸟巢》中,他发现鸟将巢建于枫树的高枝处,问:“你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你们看到天外的海,海外的天么?”进行同类文本拓展后,再追问:要是你是作者,你想问什么呢?学生此时定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2. 补充阅读,丰满感悟。

当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着眼于文本,去挖掘相关的课外材料或者补充课文助读加以拓展延伸。

例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提到的“疏导、疏通”等词,二年级学生很难凭借已知经验理解。这时教师可适时嫁接苏教版《大禹治水》的片段:“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支撑点,实现教材互补,使学生的感悟更加丰满。

三、教材空白处,激活存储,丰厚文本

教材通常“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文本语言显得有些简略,内容却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文本的“空白”处。教师应激活学生课外存储,适时适地“补白”,在文本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

1. 想象再构,练语言。

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以“伙伴”为主题,用故事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友谊的重要性。其中《树和喜鹊》一文采用三段式结构来呈现,第三部分对喜鹊的快乐进行了具体描述,其与树同宿同飞、嬉戏打闹的画面跃然纸上,一派美好温馨。那么树呢?它不快乐吗?文章虽然没有写到,但显然不是。这里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师:当喜鹊高兴地飞出去时,不会飞行的树留在原地,它们会做些什么?

生1:它们每天都要比一比谁长得壮、长得绿。

生2:树感觉很热闹,它们每天都在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师:可以用上“一起”这个词,描述下他们的生活吗?

生3:风来了,小树们牵着手和风儿一起捉迷藏。

生4:树有了很多的伙伴,它们白天一起在风中舞蹈,晚上一起仰头看闪亮的星空。

……

生动的想象将学生带入角色中,使之对“邻居”这个词产生新的认知,从中感受到友情、温暖、幸福。学生在深刻感悟“快乐”的同时重构了文本框架,建立了新的语言形式,发展了语言。

2. 填空补白,增密度。

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课,只用了寥寥数字来写雨的大:“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这个“大”字是语言训练点,可以分四步进行。

(1)找大。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对雨有具体的感知。

(2)说大。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大雨,或者被雨淋的场面和感受,从而让“大雨”更立体、更形象。

(3)读大。教材里有个句子具体写了雨的大,指导读,引导仿写:哇,哇,也看不清了。

(4)让学生交流其在课外读过或搜集过的写雨很大的句子。

这几步通过层层递进,增加了文本的密度、厚度,丰富了相关信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平台,使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和积累的突出价值。

3. 加入故事,知本源。

统编版教材的许多内容都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渗透和拓展,使学生与文化传统“一见钟情”。

低年级因为学段特征,也因为教材本身的张力与厚度,教师容易教得浅薄。如何根据教材,向学生传递中国汉字的文化意蕴呢?加入故事是个有效途径。比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都是识字课,其中《天地人》一课全文只有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教师可在教学识字的同时加入女娲造人、盘古创世的故事,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口耳目》一课,可围绕“聪”字展开解读:不管做什么事,能主动调动心、眼、口、耳参与,必然聪明;《日月水火》一课,可穿插仓颉造字的故事,不但可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起源,还可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又如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传统节日》是一首歌谣,在教学时可对歌谣提及的节日进行对应故事的拓展。对春节,可以讲述“年的来历”,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对清明,可介绍“孝子介子推”,让学生知道传承孝顺父母的美德;对端午,可介绍爱国诗人屈原,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启蒙;对中秋,可讲述“嫦娥奔月”,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一些是非。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的拓展增加了课堂的品位和厚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了这些故事的感情基础,再读韵文,就能读出另一番别样的情感,亦传承了文化。

四、课后延学时,内外联通,丰富素养

夏丏尊先生倡导“参读”,课内是“读”,课外是“阅”;课内是点,课外是面。课外延学是精读的“补充”,是“应用”,是“反三”,是“练兵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来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延学环节,我们要注意的是因文定法,根据不同的文本信息,推介不同的延学活动。如:根据事件、场景进行组合,将借景抒情的诗歌集中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友情诗”“送别诗”认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组合,在教学《日月潭》后,延伸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使文本多样性更为丰富,有助于发散与升华学生的语言以及认知;根据人文内涵进行组合,把表达“人与自然”“爱”“想象”等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升华主题;根据表达方式进行组合,把以“狐狸”为主角的童话、寓言集中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如何通过不同体裁来刻画人物;还可以根据写作风格、写作方法、文体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从不同的层面聚焦知识点,建构立体化的认知网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文本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