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生发展日益呈现出需求多样、路径多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的转型有利于构建学生多元成长的通道、适应生源多样化的现状,以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多元发展的新变化给学校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带来了新挑战。基于学校管理具有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重要功能,可采取转变管理计划、优化组织实施、协调资源配置、完善控制机制等多方面举措推动学校管理转型,实现增强教育多样性、提升教学管理开放度与灵活性、构建自主学习环境与多元评价体系等目标。
【关键词】多元发展;学校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8-0030-05
【作者简介】万军,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200434)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与制度。
服务学生发展是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职业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应紧紧围绕服务学生发展这一基本要求来开展,并把适应与满足学生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办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处于快速变化中,这极大影响与改变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与实际发展路径,由此引致了学生发展需求多样、路径多元的趋势。学生多元发展的新变化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要适应并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学校管理工作必然要做出改变乃至变革。本文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背景,对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转型做一些思考与探讨。
一、中职学生多元发展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发展在总体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后所获得的个体成长与进步。一是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态度上形成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并具体表现在学业水平、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学生毕业后在个人职业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通过就业、升学以及创业等路径实现。学生在个人素质与能力上的提升是获得职业发展成就的基础,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素质与能力发展水平,两者都是学生发展内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升上,中职教育提供了让学生在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与理论、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的机会。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可能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可能在某一方面能力发展特别显著,如拥有特别精湛的职业技能等,从而取得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成果。
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上,尽管在目前的统计口径里,中职毕业生去向只有直接就业与升学两大类,但是在“直接就业”中实际包含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出国、参军等多种发展方式。近年来,选择不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进行灵活就业的学生、主动选择自主创业以实现个人发展的学生及选择升学的学生人数都有所增加,赴国外留学逐渐成为中职生升学的选项之一。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来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上海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直接就业率为46.12%,其余5成多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1]
二、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职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一)利于构建学生多元成长的通道
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多元成长的现实需求,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及职业发展的路径,构建起学生多元成长的通道。《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中提出,为实现中职教育提升发展,需要加快拓展中职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学校管理担负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重要功能,是学校维持正常运行、开展教学管理与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活动。学校管理转型,有利于确立服务学生多元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具体举措,从目标规划、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全方位构建学生多元成长通道,营造服务学生多元发展的环境。
(二)利于适应生源多样化的现状
生源多样化是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现实。学生入学时在文化课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在中考分数上,同一班级里最高分是最低分的数十倍;而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隐性个体特质方面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获得不同形式与路径的成长与发展,切实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生源多样化的现状,为学生的多元发展铺平道路。
(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对学生、家长、企业的吸引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只有当学生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而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时,才能够说一所学校的教育是有质量的。在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有效转型有利于提供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实现多样化成长,从而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管理方式滞后于现实需要
管理方式是与管理情境相对应的,当管理情境发生了变化,管理方式也需要发生相应改变,否则管理就会因为缺乏针对性而失灵。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与实际发展路径处于发展与变化中,意味着学校管理所面临的管理情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管理方式也发生相应转变。从管理情境的转变到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响应的过程,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经过识别新情境、改变方式、评估成效等过程才能实现。显然管理转型需要时间,也就是会产生时滞,由此会造成学校管理一定程度上跟不上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
学生多元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一是学生成长路径的选择多样化,产生了对具有不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这对学校业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学生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发展的多元化,导致学生产生在学习领域与学习内容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这对学校已有的稳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三是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要学生自身激发更大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学校提供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这对职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管理制度与教学标准更新缓慢
学校管理成效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上,还体现在管理须遵循的程序、方法与要求上,即制度文本上。职校管理的改革包括对既有管理制度的废止与修改,以及新建制度等;同时对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开展的教学标准也应进行修订与补充,以便在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与评价反馈等方面响应学生多元发展的新变化与新需求。规章制度体系的变化比较缓慢,往往跟随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的设定而进行周期性调整。学生多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呈现日益明显的动态变化,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标准的针对性修订行为往往是不及时的,更新也较为缓慢。
(三)资源配置不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多元发展建立在有效学习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基础之上,例如期望提升实践技能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训场地使用时间、设备与耗材,期望提升知识与专业理论素养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料与素材,期望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实践场景的磨炼和尝试等。这与传统的职业学校较为固定、均衡的资源配置方式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单一
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培养成效做出评价,过程评价的重点在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成效给予评价,结果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与业绩给予评价。在传统的学生发展情境下,学校管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未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评价反馈机制单一的问题。
四、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职校管理转型的路径
(一)改进管理计划,增强教育多样性
学校管理活动的開展建立在如何达成管理目标的一系列计划基础上,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因而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就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做出顶层规划与设计,核心内容是确定学校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以便为具体管理活动的开展确立总体目标与基本路径。在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要实现培养多元发展人才的总体目标,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学校所提供教育的多样性,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同时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全面统筹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学校应构建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可构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上海已在中职层次实施了由市教委、市人社局共同推动的“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61个,在深化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广泛成效。
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升学需求,学校可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层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可开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或“3+4”七年制“中职—应用本科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提供给学生从中职到高职乃至本科层次的教育机会。目前上海已有217个中高职贯通专业点、64个中本贯通专业点。
职业学校可探索构建职校生赴海外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满足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出国深造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也可以赴国外继续攻读专科或本科学历为目标;在培养方式上,既可国内外院校分别独立实施,也可国内外院校合作实施。例如,针对学生获取海外学历的要求,学校一方面增加提升语言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开展与国外院校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面的对接及转换。此举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有效缩减学生的留学成本。
面对日渐升温的学生创业需求,学校还可考虑构建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如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以“网店店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电子商务专业,即是典型的案例。
(二)优化组织实施,提升教学管理的开放度与灵活性
1.推行“选课制”,探索“学分制”。
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直接面对并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需要更加开放与灵活。
课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最重要载体,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就须提供适应学生需要的多样化课程。职校应一方面变革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在保持已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稳定结构基础上,根据学生多元发展对本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多样性,进一步划分出面向不同能力培养方向的课程模块,例如将“专业课”细分为“专业能力模块一、专业能力模块二”等,全面推进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数量上,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提升教学管理的开放度与灵活性,在课程资源数量及师资保证的前提下推行“选课制”,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
有意愿、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全面改革,探索“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进程与结果的单位。学生在修读学分的进度与内容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中职学校推行学分制可借鉴高职院校的做法,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内容,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并对资格证书、自我学习、校外实践活动等进行认定以换算学分,学生获得最低总学分数即可毕业。[2]
2.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多维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场所。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客观上要求职校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职校可构建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组成的多维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学生课内学习的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学习内容是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教师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规定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指的是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主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活动,学校提供学习场所、指导教师,以辅助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在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上存在的缺乏多样性与个体差异性的不足。比如,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设立各类与能力培养、素养养成相关的社团,同时出台专门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社团开展活动。“第三课堂”指的是学生校外实践的场所,学习内容主要是校外学习与实践活动,例如企业岗位实习、社会志愿者活动等。第三课堂的构建凸显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属性,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及适应企业与社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协调资源配置,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学校管理的重要功能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配置相关资源。在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职校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拓展其对学习领域与学习内容的自主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包括设备设施等在内的各类型资源的支撑与保障,为此,职校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如建设校园全覆盖的互联网络,提供网络化学习的基础条件;构建信息化技术支撑的学习空间,建设在线课程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开发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教学资源库、文献检索资源库等,方便学生有条件开展自主学习。
(四)完善控制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学生多元发展背景下,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完善面向多元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可从改革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两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业考核评价标准,开发能全面涵盖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认可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多样化成果。例如在评定学生奖学金时,不仅看考试分数,也看技能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果等;或者设立专项奖学金,以鼓励学生的专长发展。二是转变对教师业绩的评价标準,构建面向多样化成果的教师教学成效评价制度。例如,在评定教师业绩时,不仅看重教师带教学生所取得的技能竞赛成绩,也看重教师带教学生获得的创新成果以及发明、专利,还有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成果等。
职业学校的管理转型是适应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为什么转”的问题明晰以后,“怎么转”“如何转”的实践性问题就需要学校根据所处的实际环境予以思考解决。管理转型的前提是学生的需求,即以生为本,为学生多元发展构建适宜的空间与土壤,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娜.今年沪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98.75%[N].劳动报,2018-12-12.
[2]胡宁,万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18):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