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的范围逐渐扩大,高中化学也应该随之响应,跟上时代发展,作出相应的改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题,重视生本理念在课程中的应用落实。生本理念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有着不同以往的优势。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依然秉持旧的教学理念,导致灌输式课堂教学依然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这样不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机械化、僵硬化,大大降低了高中化学课堂效率。面对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总结探索,为高中化学课堂的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生本理念的构建
所谓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动性,在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化学,相比来说高中化学难度系数较大,因此学习高中化学不仅仅需要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化学有兴趣了,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主动攻破化学难题,投入化学课堂,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这就体现了生本理念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是分析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实施策略建议,希望能对相关教师有良好的帮助和启发作用。
1 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生本理念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高中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在为高考服务,教师为了顺利快速展开课程教学,大多利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1.2 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教学模式的单一也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不作改变,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难免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对化学的兴趣,再强的学习能力也得到的削弱。
1.3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当下的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高中化学教师队伍建设,在注意力集中在高考的情况下,教师也过于主动教学结果,忽视自身发展和提高。要知道,教师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和指导人,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时代理念的缺失,必定会对生本理念的落实产生不良影响。
1.4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友好沟通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难免会让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学生的主动性也就难以发挥出来。再次也因为高中化学课程紧张,内容繁多,任务繁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多,课堂上的僵化教学也夺取了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分离了,就难以发挥“沟通”在推动落实生本理念中的作用。
2 如何将生本理念融进化学教学实践探讨
2.1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也是生本理念的落实发展。教师要主动去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拉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注重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分析。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学生愿意与教师分享学习化学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向教师询问化学问题,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展开。
2.2 将教学课堂与实際生活相联系
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将自身的知识高效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化学的实际效应,在生活中能发现化学知识。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感受到化学的亲切。在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将学生的自身亲身经验作为源头,让其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 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当下化学教学课堂的方案
教学课程多样复杂,需要教师去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案。例如一些简单的单元基础知识,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展开,在学生们学习完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勾画。在进行课后的拓展问题时,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分析的模式,让同学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运用不同的模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3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承担起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教育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我国未来的当家人。生本理念的重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高度的提升,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主动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分析当代化学课堂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 姚磊.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07).
[2] 陆艳姣.试论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5(20).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范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