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2019-06-08 02:26雷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雷鹏

内容摘要:关于这次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1],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四项修订中,最亮眼的一项莫过于“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2]。“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新修订课标的核心内容,它贯穿始终,所有的修订都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新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部分具有全面性与准确性的特点,四个维度的指標: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乎涵盖了语文教育所有的内容,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一.关于四个维度的两种理解方法

按课标,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共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笔者认为这四个维度有两种理解方法,一种是线性的、有层次的、程度和要求逐渐上升的递进式线性结构;另一种是“以一引三”的散射式发散结构。

这两种理解方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要求将第一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基础,由此线性地往下递进或是发散地引出其他三个层面。下面将具体谈谈笔者对于这四个维度的理解。

二.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解读

(1)第一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一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其最终所指应当落在“能力”二字上,这种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我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同时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它进行交流沟通,无论是口头还是书写。说白了,这个层面可以简单理解为就“语文”本身而言,就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构建与运用,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涉及抽象的思维与审美等层面。

可以说,这一层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也是整个语文核心素养结构系统的基础。正如新课标所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3]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没有语言是无逻辑的,凡是语言皆有其表达者背后的思维存在,这是区别动物的呻吟嚎叫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必将促进语言的表达、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升,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是“文学审美”的客体,审美的对象正是语言作品。语言艺术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评价、审美经验的表现都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文学审美”的发展,提高了“文学审美”的水平。

语言是“文化理解”的载体,学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民族文化的,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的积淀,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理解”的形成和发展。

至此,足以见第一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其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2)第二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

第二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言构建与运用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这是对于学生生理成长的客观要求,任何学科都应具备这样的特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思维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4]。首先,语言与思维虽然“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其物质外壳,人类的抽象思维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种种思维品质的提升“都是建立在语言载体之上的,是通过语言学习而获得的,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思维的培养已经蕴含在语言的发展之中了”。其次,“虽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力有所发展与提升,但我们并没有以此作为目的来培养。”即使我们想要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我们也没有确切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把阅读教学上成思维训练课,还是把写作教学上成思维训练课”,显然都是不合适的。最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在作用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我们的语文学科对思维的贡献却很难界定的。”所以,我们的语文学科不要再“大包大揽”了,应卸掉自身的包袱。“语文能做好语文自己就已经达成自己的使命了。”

对于该观点,我认为是合理的,若让我写学科核心素养,我想我亦不会将其写入其中。确实,思维的提升已经蕴含在语言的发展中了,且我们的确是没有确切的语文培养方法去提升思维的,“大包大揽”地将思维写入核心素养,确实有点显得盲目性。正如上文所言,对于思维的提升,任何学科都应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范式的,普遍的,而不是语言学科核心的、特有的。

(3)第三维度和第四维度,“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至于第三维度和第四维度,“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应该写入学科核心素养当中的,也是语文学科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能够感受到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既能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新课标对于“审美”的要求,不止停留于“审美鉴赏”,还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创造”的要求,不光学生能发现美,鉴赏美,还要能将这些感悟和理解内化,从而去创造美,表达美。这便对“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这一素养。

但是,“审美”的内涵是丰富的,对这一指标要界定到语文学科具体的领域,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且该维度的表述是存在逻辑问题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身就包含在审美范畴内了。当然,这一点自然是吹毛求疵了。

语言承载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往往过分强调了语言是任意的音义符号系统而忽视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面”[5]。从语言至文化,運用语言来洞察人类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从文化至语言,通过人类文化来掌握人类语言特性。通过语言文字来熟悉和把握民族传统文化是最方便有效的,所以让学生了解、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便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6],可见“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文化”包罗万象,对这一指标要加以限定,对这一素养指标达到的水平也要进行具体的阐述,不然我们的语文还会面临“泛语文”、“非语文”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重在人文内容的把握,甚至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把一篇篇课文当成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越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人文的内容,或者截取课文中的内容,融入到社会历史人文大背景中去拓展”[7]。这就大大远离我们的初衷了。

三.总结

总的来说,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修订,是比较合乎人意,比较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自建国以来,我国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最后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8]。目前来看,认可度最高的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表述,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且该四维表述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研究和“换代”,总结过去的得失以及经历了无数“革新”之后才得出的最新“成果”,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总结性的。而这四个维度的指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乎涵盖了语文教育所有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但同时,正是因为这种近乎求全的描述,却也难以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精神要义。首先,四个指标概括全面的同时,核心不够突出;其次在实际操作层面,思维、审美、文化这三个要素究竟该如何具体地养成,落脚点在哪里,这也是该深思的问题。稍有不慎,又会重蹈“泛语文”、“非语文”的覆辙。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必须以大化小,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具体的实处,才能防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纯粹的“口号操作”、“文字游戏”。提出了口号,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楚的解读,才能避免给人以“文字游戏”之感。这一点,对于四大维度的后两个维度来说,极其重要。

所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系统,要真正体现“核心”二字,就需要各个指标之间关系清晰、每个指标的表述明确,才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抓手”。

同时,语文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语文课程领域,还需要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评价机制等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语文核心素养,协同发生作用,才能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文简称“课标”、“新课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后,20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后,2018:5.

[4]杨若男.语文核心素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28.

[5]倪元宝.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后,2018:2.

[7]杨若男.语文核心素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14.

[8]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43-4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